清远黄道吉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学汉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但是,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汉语就相当于普通话,学汉语就是学普通话。

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除了普通话,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当地人当然是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所以,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如果不用普通话,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是误会和笑话。

这种情况自古就有。比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因为不懂方言,误解了别人的善意,写了一首旷达的诗。没想到,成了千古绝唱。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是一篇旷达之作。它告诉人们:心态好,就能活出诗来!这首诗是“徽州一绝”,全诗如下:

这首诗写于公元1096年四月。当时诗人年近六旬,却被贬到了岭南更遥远的地方——惠州。南宋时期,岭南多为蛮荒之地,许多有罪的大臣都被流放于此。从古至今,从客到臣的人,常常会写下许多哀歌。然而,苏轼却不是。他依然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写了两首四行诗。这是其中一首歌。

这首诗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起源。报道称:苏轼是个不折不扣的四川娃子,听不懂粤语。到了岭南后,他爱上了当地的一种特产,那就是荔枝。荔枝香甜多汁,非常好吃,在当地很常见,而且便宜。结果老苏先生肆无忌惮,吃个没完没了。

众所周知,荔枝好吃,但是容易上火,不能多吃。于是,当地村民好心告诫他:一个荔枝,三把火。结果苏轼因为不懂粤语,把老乡的建议当成了好意,以为是请他多吃点。于是有了“一日三百颗荔枝,不惜做岭南人”的说法。

不管传闻是真是假,至少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窥见东坡先生的精神面貌。苏轼贬谪岭南后,清原军只有一个副司令,闲着没事,没有实权。所以,他只是单纯的四处游走,到处观察风景,却对岭南有着深深的爱恋。这首《吃荔枝》就是很好的证明。

全诗清新爽口,生动感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是苏轼晚年旷达的经典。第一句“罗浮山四季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了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岭南四季如春,天气温暖。四月,罗浮山春意盎然。岭南名山罗浮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第二句“鲁菊杨梅第二新”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岭南物产的丰富特色。岭南气候湿热,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所以水果种类繁多。这个时候枇杷和黄梅每天都是成熟新鲜的。这句话里的“陆菊”不是橘子,是枇杷。一首《第二新奇》既描述了枇杷和黄梅先后成熟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岭南的热爱。

“一日三百颗荔枝,不惜长大做岭南人”这句话最为脍炙人口,是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的名句。历史上苏轼以美食闻名。来到岭南后,苏轼能吃到这么多香甜多汁的荔枝,真的是一大乐事。于是他不禁感叹:如果我每天能吃300个荔枝,我真想永远做个岭南人。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诗人很喜欢荔枝。但现实是,人一天吃不了那么多荔枝。因为荔枝性热,吃火多,一天吃7、8个。显然,这里用的是夸张;此外,该诗虽然表现了诗人对岭南的深情,但也是一首化悲为喜的生命赞歌。

苏轼此时年近六十,却再次被贬。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时候,基本上和永远一样。但此时的苏轼心情平静,早已没有了“空地上做凉菜,破灶上烧芦苇”的挫败和压抑,淡然而宁静,享受着生活。心态好真的很重要。只有是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过得很快乐,过得像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