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葬礼要在早上,甚至是黎明前?

丧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丧葬的观念、操作和对象中所隐藏或寄托的一种“意义”。由此可见,丧葬文化有三种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物质形态。也就是说,人们的丧葬观念(如死亡的称谓)、丧葬操作(如葬礼)、丧葬对象(如纸钱、棺材、墓地)都隐藏或寄托着某种意义,如生命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思等。它们是丧葬文化。

在丧葬观念方面,比如丧葬用词,中国人不说出来,大多称之为“不死”、“老”、“死”,而这些词在挽联中使用的频率尤其高。现在很多殡仪馆的灵堂很少直接称呼,往往用其他称呼。比如深圳殡仪馆,叫青莲(厅)、日月(厅)、田芸(厅)、千云(厅)、碧波(厅);珠海殡仪馆以泰山厅、华山厅、嵩山厅、衡山厅命名。上海逸山殡仪馆包括万福堂、宋庆堂、古月堂和路畅堂。龙华殡仪馆的小灵堂称为太安殿、长安殿、平安殿、永乐殿、安乐殿。长春殡仪馆叫鹤驾堂、西走堂、永生堂、琼楼堂。有钱球殿、天乐殿、永乐殿、福乐殿、宁安殿、平安殿、和安殿、翔安殿、庆安殿等陵园又称长青园、福寿园、安息园、安息园、归园。骨灰存放处也用其他名字。比如佛山殡仪馆的骨灰楼叫长安楼,江门殡仪馆的骨灰楼分别叫秦丝楼、怀勤楼、念勤楼。

为什么叫“转身”而不是直呼其名?原来这些名词都有很深的含义。它们一般表达人们对生活的三种寄托或认知:一是自然山水,如日月殿、泰山殿或宋庆殿等。,它们或与天地共存,或不朽,都具有永恒的意义;第二种是道教成仙,享清福,如青莲殿、千云殿、碧波殿、天乐宫、憩园、憩园等。,为的是希望先人的精神永存;第三类是后人说不会忘记祖先的恩情,如路畅堂、秦丝楼等,宣扬了儒家的“孝文化”。

在这种命名中,人们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永恒的追求,试图淡化死亡和孝的色彩。因此,人们不愿公开谈论死亡。

看殡葬运营的意义。为什么是葬礼?原来,丧礼的本意是亲人“不忍”逝者快速离去,从容准备丧事,以方便亲友聚会悼念。丧葬仪式用白布装饰(如丧服、丧服),现在大量用鲜花装饰灵堂;人们向祖先的灵柩或牌位磕头,或亲朋好友围着灵柩行走告别。追悼会(原名告别仪式)类似于送别死者“出远门”,在葬礼期间举行“告别会”,燃放鞭炮是为了热闹,冲淡压抑和恐怖的气氛。葬礼时打碎一个碗,是把死者“送”出家门的表示,以免再纠缠生者,或者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在阴间吃。在中国古代,父母去世后,孝子要居丧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禁止“随吉”,即禁止过正常的生活,如结婚、外出做官、经商等。,以弘扬“孝道”,加强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名人相信死者的灵魂可以通过吃鸟的遗骸升天,等等。

在随葬品方面,我国传统上以棺材为葬具,民间称之为“寿器”。活得久的人活得久。人们经常把棺材的内外涂成红色,以示好运。同时还有寿衣、裤子、鞋子、袜子、面巾、纸钱、围嘴、丧服、白花、黑臂纱等。墓地叫“殷宅”,墓叫“千年宅”。在中国古代,人死后要求有墓地,否则会被认为“下场不好”,影响来世轮回。所以这句话经常被用作人与人之间的赌咒。现代葬礼包括收集车、冷藏棺材(柜)、火化炉、电脑、鲜花等丧葬用品。一些殡仪馆使用高档车作为收集车辆,意在尊重生命,受到丧亲家庭的青睐。

丧葬操作和丧葬物品是根据活人的生活方式设计的。所谓“物死如物活,物亡如物存”,就是把死人当活人看待。比如活人的房子叫“阳宅”,墓地叫“阴宅”;活着的人喜欢被尊重,所以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尊重”死者,给他们磕头和上香;活着的人要吃饭,所以也要给死去的人献祭。

总之,这些丧葬观念、丧葬操作、丧葬对象,在最初设计的时候都是有“意义”的,只是年代久远,人们有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一般来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孝顺,对祖先的感激。葬礼是生者根据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而设计的,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生者,所以丧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我们在理解殡葬文化的时候,主要是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而当我们想要提升本单位的殡葬文化水平的时候,也是注重在殡葬理念、殡葬服务、殡葬对象中融入一种健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