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少宫殿?干青宫、养心殿、慈宁宫、坤宁宫的作用是什么?
太和殿俗称“金殿”,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上的显要位置。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内廷。清顺治二年(1645),改名。自建成以来,它已被烧毁和重建多次。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的形状。
太和殿宽11间,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连同基座共高26.92米,是紫禁城内最大的殿堂。它是一座重檐宫殿的屋顶,屋顶两端有高3.40m,重约4300 K的大吻。屋檐下有10只动物,数量只有现存古建筑才有。
太和殿的装饰非常豪华。屋檐下,密密麻麻的水桶,室内外的横梁上装饰着印章的彩画。门窗上部镶嵌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纹,榫头配刻有龙纹的镀金铜叶。大厅用金砖铺成,有一个明代的宝座。宝座两侧有六根直径为1.00m的巨柱,金箔采用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宝座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角(录)端、鹤、香亭。宝像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角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鹤象征长寿;香榭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在王座上方的天花板中间,放置了一个形状像向上升起的伞盖的藻井。在藻井的中间,有一条龙平躺着,龙头朝下,嘴里衔着珍珠。
太和殿前有一个宽阔的平台,叫单笔,俗称平台。平台配有日晷和细秤,一对青铜龟和鹤,以及一个18座的青铜鼎。乌龟和鹤是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甲梁是古代的标准尺,两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三层大理石基座,高8.13m,四周有栏杆。栏杆下有排水用的石龙头,可以展现雨季时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如皇帝登基、成亲、册封皇后、受命出征等。此外,每年皇帝都要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并设宴款待王公大臣。清初,进士考试也在太和殿举行。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起,在保和殿举行,《传》仍在太和殿举行。
中和殿,故宫外三大殿之一,位于故宫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初称盖华堂。嘉靖年间失火,重建后改名中济堂。现在天花板内部构件还留有明代中济堂的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清皇室入宫,第二年,中继殿改为中和殿。寺名取自《礼记·中庸》:“中庸者,天下之本;及也,人情世故也”。
中和殿平面呈方形,宽3间,深3间,四面走廊,砖砌地面,建筑面积580㎡。屋顶只有一个屋檐和四个角。屋顶铺黄色琉璃瓦,中间铺青铜胎,镀金屋顶。寺庙四面开敞,正面12扇大门,东、北、西四扇大门,门前石阶一级,南北三级,中间有一条浮雕云龙纹的玉道,上面轻刻有草纹。门的两边是青砖槛墙,上面有百叶窗。殿内外檐饰金龙、印画,天花板是一条面覆粉金的龙。庙里有一个落地屏风宝座。
中和殿的门窗造型取自《大戴李记》中描述的“明殿”,避免了三堂的雷同。
明清时期,在太和殿举行各种仪式之前,皇帝都要在太和殿午睡,接受执事的供奉。每当皇帝进行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等,皇帝都会在前一天在中和殿宣读贺词,并在献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检查这里的种子和农具。慈禧太后佩戴国徽,皇帝在此读书奏书。玉模制作完成后,将在中和殿呈上,同时举行隆重的入库仪式。
保和殿,紫禁城外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面,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它最初被命名为神参殿,但在嘉靖年间陷入了一场火灾。后经修缮,更名为健济堂。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宽9间,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小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上下檐放9只小动物。上檐为单上翘,七阶斗,下檐为五阶斗。内外檐绘有金龙和印章,天花板绘有一条金龙。六幅天花板蔡亮画极为独特,与强调丹红色的装饰和陈设相协调,显得豪华而富有。殿内地面铺金砖,南北立雕金漆宝座。东西两端有暖亭,两板两门,木浮雕如意云龙混金毗卢帽。在建筑上采用了减柱的方法,减少了大厅前檐的六根金柱,使空间显得宽敞。
保和殿在明清时期有不同的用途。明朝大典之前,皇帝经常在这里换衣服。清朝除夕和正月十五,皇帝宴请外交大臣、王公大臣,宴请各科的额父、有官职的家庭成员和进宫考试。每年年底,宗室和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和各省外交大臣的黄皮书。清顺治三年(1646)至十三年(1656),顺治皇帝福临曾住在保和殿,称为“余伟宫”,婚礼也在此举行。康熙从登基到八年(1669)一直住在保和殿,称为“清宁宫”。两位皇帝在保和殿居住时,都改名为暂居。清朝的宫廷考试从乾隆开始就在这里举行。
文华殿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东西对着武英殿。因为它位于紫禁城的东面,曾被用作“太子看东西的地方”,“五行学说”说东方属木,颜色为绿色,表示生长,所以太子所用的宫殿屋顶都是绿色琉璃瓦。当初文华殿是皇帝的御用宫殿,明日顺、成化朝。太子修行之前,在文华殿拍了一张照片。后来由于大部分诸侯年龄过小,不能参政,嘉靖十五年(1536),仍改为皇帝殿,后为明朝宴会场所,建筑改为黄色琉璃瓦屋顶。嘉靖十七年(1538)在殿后修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入侵紫禁城后,文华殿的建筑大部分被毁。重建始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当时武英殿还在,所以“一切规章制度皆按明制”。乾隆年间,文远亭建在圣济堂的原址上。
文华殿的正殿是一个工字形的平面。前殿为文华殿,坐北朝南,宽5间,深3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开间有6扇三交六方菱形扇门,第二间和顶间为槛窗,每个房间有4扇三交六方菱形扇窗。东西山墙各有一扇窗。出了庙前平台,有一条雍路直通文华门。后殿叫主祀殿,规制与文华殿略相似,但深度略浅。前后大厅由走廊连接。东、西大殿分别为仁殿和集义殿。
明清时期,每年春秋时期,都要在文华厅设宴。清代,学者、尚书、左都时宇、侍郎等人在宴席上担任讲师,满汉各8人。每年满汉两人分别谈“经”和“书”,皇帝自己写御论,阐述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仪式结束后,他会得到茶和一个座位。明清宫廷考试的阅卷也是在文华殿进行的。
明代有“文华殿大法师”一职,帮助太子读书。到了清代,“三堂三馆”的内阁制逐渐演变,文华殿大学士的职责变成了协助皇帝管理政务,治理官员,职权较之明朝大大扩大。
武英殿建于明初,位于西河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坐北朝南,宽5间,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住友被汉白玉栅栏围着,出了台前,有一条永路直通五营门。后殿静思堂外形与武英殿相似,前后殿由回廊相连。东、西大殿分别为宁道殿和张欢殿,左右各有63条走廊。院东北有恒寿斋,西北有育德堂。
明初皇帝住武英殿召见大臣,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钱球女王和明朝巢父何仪也曾在此举行。明代武英殿有圣旨,会画画的都选择住在那里。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春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但由于军队懈怠,入关的清兵无力抵抗。只是到了4月29日,他们在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第二天就离开了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到北京,以武英堂为总监府。清初,武英殿作为皇帝的临时殿堂,举行祝贺、赏赐、祭祀等小型仪式。康熙八年(1669),由于太和殿和干青宫的维修,康熙皇帝曾迁武英殿。
康熙年间,武英殿书店首次开业。康熙十九年(1680),左右回廊设图书修复处,负责图书的出版和装裱。亲王、大臣、宰相共30余人,包括监、主任、社长、总编辑、总编辑助理等,由皇帝和翰林院任命。康熙四十年(1701),武英堂出版了大量书籍,用铜版雕刻的活字印刷,特殊纸张,字体美观工整,图纸完美,书籍质量上乘。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令印制《永乐大典》所选善本138种,赐名“五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典本”。道光二十年(1755)后,出版的书很少,只有名字存在。武英堂的书一直存放在静思堂。嘉庆十九年(1814)图书清点入库,完好的移至武英堂,残缺的以不同价格出售。此后,静思堂实际上被用作存放版本的地方。
同治八年(1869),武英殿被火烧,正殿、后殿、殿门、东附殿、洗浴殿等37座建筑被烧毁,书籍全部被烧毁。同年重建。
干青宫是皇宫中最后三座宫殿之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几经焚毁后于明清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
干青宫是一个黄色琉璃瓦双檐长沙发屋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平台上。走廊宽9间,深5间,建筑面积1400㎡。从桌面到主脊高20余米,屋檐处有9脊兽。屋檐下,上层为单斜、双翘、七阶,下层为单斜、单翘、五阶。堂内开间与东西间相通,开间前檐用金柱降低。梁框架结构采用缩柱形式,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有屏风,屏风前有宝座,宝座上方挂有“公正光明”牌匾。东西两端有暖亭,后檐有仙楼,两端有厅堂,可通交泰殿和坤宁宫。这座寺庙是用金砖铺成的。殿前宽敞的平台上,左右各有铜龟、铜鹤、日晷、细秤,前面有四个镀金香炉,在殿中间,由高邮路与干青门相连。
干青宫的建筑规模为故宫之首。作为明朝皇帝的生活区,从永乐皇帝朱迪到崇祯皇帝朱由检,* * * 65,438+0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因为宫殿高大宽敞,皇帝住在这里的时候曾经把它分成几个房间。据记载,明代干青宫内有9个暖阁,分上下两层,共放置27张床,后妃得以进入皇宫。因为房间多,床多,很少有人知道皇帝每晚睡在哪里,以防万一。虽然皇帝住在迷宫般的宫殿里,戒备森严,但他仍然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仁隐宫变”后,世宗迁居西苑,不敢回干青宫居住。万历郑贵妃为皇太后而引发的“红丸案”,以及太常公主李璇为当皇后而迁居仁寿宫引发的“迁宫案”,都发生在干青宫。在明朝,干青宫也被用作悼念皇帝的地方。
清朝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帝迁至养心殿以来,它一直是皇帝召见朝臣、宣读奏章、处理日常事务、会见外国藩属国随行大臣、年老时接受祝贺和举行宴会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公室,包括王子学习的上层书房,也搬进了干青宫周围的卧室,干青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故宫后来的三个宫殿之一,位于干青宫和坤宁宫之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顺治十二年(1655)和康熙八年(1669)重建,2007年嘉庆二年(1797)干青宫发生火灾时重建。
交泰殿平面呈方形,深3间,宽3间,单檐四角金字塔形屋顶,镀金铜顶,黄色琉璃瓦,双面拱门,梁饰龙凤,彩绘印章。四面开间,三个相交六菱形,龙凤裙上四个分门,南侧有槛窗,其余三面有墙。殿顶是盘龙持珠藻井,地面铺金砖。明代有一个宝座,上面挂着康熙皇帝题写的“无为”匾额,宝座后面有一个板屏,上面有乾隆皇帝题写的交泰殿。东边设一个铜锅滴水,干生长年后不用。Dzmz设置于西朝之间,宫中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是庆祝女王节的地方。在清朝,25枚珍贵的印章被保存在这座寺庙里。每年正月,秦择吉日,设案开陈堡,皇帝来此烧香行礼。清世祖立下的“内宫不干涉政事”的铁牌子曾矗立在此。皇帝出嫁时,皇后书和保安在殿内设左右案。每年春天,祭祀第一只蚕,女王第一天在这里查找采桑的设备。
坤宁宫是皇宫中最后三座宫殿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郑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四年(1596)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一年(1605)。清顺治二年(1645)重修,十二年(1655)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干青宫发生火灾,第三年(1798)将此殿前檐烧毁重建。
坤宁宫位于南北,有9条宽廊,3条深廊,宫殿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重建后,成为萨满教祭祀神灵的主要场所。把原来的开敞式房间改成开东房间的门,把原来的框格门改成双面板门,把其他房间的格栅窗改成直格栅窗。房间东侧有暖阁,作为起居卧房,门西侧有南、北、西四个炕,作为祭祀神灵的场所。在门对面的后檐上有一个炊具,用于宰杀和烹制肉类。因为是皇室使用,厨房配有花门和泥金皮炉盖,装饰精美。
坤宁宫重建后成为清代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宫殿地位不变。康熙四年(1665),叶璇结婚,太皇太后指定婚礼在坤宁宫举行。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婚礼,溥仪的婚礼也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搬到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在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一直是萨满教祭祀神灵的地方。
宁寿宫,位于内廷后面,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当初是宁寿宫的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前殿建为内廷,原匾移至后殿,故更名为宁寿宫。
宁寿宫建在单层石台上,与内廷相连,四周用黄绿色釉面砖砌成通风灯笼的矮墙。宫殿有7个房间宽,3个房间深,有一个单檐歇山顶。檐廊柱为镂空云龙领,云龙雀饰泥金,气势磅礴。内外檐装饰,室内间距,陈设都是仿坤宁宫的。东房开门,装两扇轻板门,顶上双十字四层亮子,门左右两侧槛墙,门上竖窗。其他房间都是槛墙,直挂窗户。有三个交叉覆盖的窗户,每一个上部都有两对四角。后檐开,第二间是门。每扇门都有四对菱面扇,其他房间都是用墙砌的。室内天花板,花,蝙蝠,圆和长寿天花。在迎门的后檐上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有一个内置的煮肉锅。西侧有三间开室,内设木榻、大炕,内设萨满教神祗、跳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卧室相连,后檐有仙楼,东山墙上有门,可通卫生间。宁寿宫与其两侧及南角的东、西阁相连,各有9个亭子,都开在南面第三、六间。殿后有铜顶方砖烟囱,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用。重建后的宁寿宫成为故宫除坤宁宫外又一座体现满族风情的重要建筑。
《乾隆皇帝宁寿宫题词补》说:“清宁宫,后称盛京大雄宝殿。祖先祭拜神的地方时,祭完之后,就叫王公大臣来吃祭肉。建国之初,建立燕京,然后在干青宫后殿坤宁宫祭祀神灵。就像清宁宫的制度一样,还是沿袭旧章。将来重返政坛,我会把坤宁宫的宝座移到宁寿宫,我还是会按照现在的仪式祭神。”说明宁寿宫改造的原因。
宁寿宫最初画有龙凤和印章。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在宁寿宫住过,于是将游廊改为苏式彩绘,失去了庄重的风格。1979改造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格。
慈宁宫位于内亭外西路龙宗门西侧。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仁寿宫旧址,大礼堂拆除。万历年间的灾后重建。清、明时期,顺治十年(1653)、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十六年(1751)恢复使用,作为皇太后居住的官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后卧室后移,确定了今天的形制。
慈宁宫前有一个东西向的窄广场,两端有永康左门和永康右门,南面有长辛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正殿有高台地道与慈宁宫相连。庭院东西两侧有回廊,向南与慈宁门相连,向北可达后寝殿(即大佛殿)的东、西厢房。前院东西正中各有一门,银辉的左门在东,银辉的右门在西。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廊出,黄琉璃瓦歇山顶。有7个房间,表面很宽,其中5个房间每个都有4个双交叉,四条腿的菱形扇形门。在两端之间,有一面砖墙,每一面都有四个双交叉,四条腿的菱形扇形窗户。出了殿前平台,前面有三级台阶,左右各一级,台上有四个青铜香炉。东西两山设牌墙,各有吊花门,可通后院。
到了明朝,慈宁宫被上一代的贵妃占据。万历善良的圣人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明熙驾崩,贵妃等人迁居于此。清朝顺治十年(1653),孝庄文皇后开始住在慈宁宫,从此成为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府邸,其他人与她同住。
慈宁宫主要是为慈禧太后举行重要仪式的殿堂。每当慈禧太后生日、会徽、书宝、公主成亲,这里都要举行庆祝仪式。尤其是在皇太后生日的时候,皇帝亲自带领众人行礼,并和自己最亲的人一起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跳舞。仪式非常隆重。
如果慈禧太后驾崩,自贡就放在慈宁宫,皇帝在这里祭奠。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以西。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完成于乾隆元年(1736),重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十六年(1890)。
寿康宫南北进院,院墙外有东、西、北三个通道,西通道外有几个房间。庭院南端的寿康门是一扇琉璃门,门前有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是银辉右门,可通往慈宁宫。
寿康门的主要大厅是寿康宫。大殿朝南,宽五间,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廊、开间、二间分别设有四个三交、六方、四交、六方、四方、四角,后檐与前檐相同,其余为开敞。堂内悬挂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宁熙”的匾额,东西尖辟为暖阁,东暖阁为慈禧太后日常祭祀的佛堂。出了殿前平台,平台前有三级台阶,中间有路缘,平台左右各有一级台阶。
寿康宫有三个东西附属大厅,山顶上有黄色琉璃瓦和一个前廊。东附馆明室安装了荷叶扇门,西附馆明室的荷叶扇和风门是后来改装的。第二个房间是窗台窗,每个房间的柱子分两组,窗棂是三片式。两个附厅南有耳室,北有脊连室,与后盖室相连。
寿康宫的北面是第二个庭院,后殿是寿康宫的寝殿,被称为“长乐华福”,与寿康宫由一条隧道相连。寺庙宽5间,深3间,黄色琉璃瓦歇于山顶。出了前檐的玄关,明室有步幅锦扇和玻璃档板,次间和略间有窗,上有步幅锦窗格,下有玻璃方窗。室内风扇分为5个房间。打开后檐的扇门,与折厅相连,直达后盖房。
寿康宫是清代慈禧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贵妃和皇太后都住在这里,皇帝每隔两三天就来这里一次。献贤太后、嘉庆桂英太后、咸丰康慈太后都曾在此居住。萧圣贤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在每年的圣诞节和上元节前一天前往寿康宫烧香祭拜,向皇位进贡,以表达哀思和敬仰之情。
寿安宫位于寿康宫以北,内亭外西路华英厅以南。始建于明代,原名仙熙宫,嘉靖四年(1525)改名仙南宫。清初,雍正年间在此设立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迁出。同年,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乾隆皇帝对宫殿进行了整修,并改名为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庆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在院内修建三层戏台。嘉庆四年(1799),戏台拆除,戏服楼改建为春联堂。
寿安宫南北长107 m,东西宽78m,总面积8400m2。分为前后三个院落,东西两个院落。正门沿墙有三扇琉璃门,其中有四扇1的木纱门,上覆黄色琉璃瓦。第一医院的主厅是惜春厅。这座旧建筑何时被摧毁还不知道。现有建筑改建于1989。这个大厅朝南,有五个房间宽。黄色琉璃瓦歇在山顶,单檐,门开在光线里,其余都是槛窗。寺庙左右各有一个厅门,与二院相通。
中院正殿寿安宫,宽5间,深3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1间退于开间,4间逐级锦扇门,槛窗于二间与梢间。在后檐开门,在第二个房间和尖之间设置窗台。寺庙两侧的山墙从角落延伸出来,相互环绕,与南面春殿后面的两座山相连。
过了寿安宫,就是第三个院子。院中叠石为山,东西三间小厅,名为福义斋、玄寿堂。
寿安宫是慈禧太后、贵妃等人的住所。明朝仁圣皇后和天启年间,汝岐客家人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贤太后迎来了她的六十大寿和七十大寿。乾隆皇帝带领皇后、太子、皇帝的孙子等人下跪询问起居,品茶候饭,在堂前跳舞庆祝她的生日,并在宫中设宴。王子、大臣、公主、王妃们坐在东、西延楼里,由剧场陪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尹畅亭戏台完工,次年太后驾崩,寿安宫戏台逐渐废弃。嘉庆四年(1799),寿安宫戏台被拆除,在戏服楼位置修建春禧堂,存放扶南升平部的戏服及边角料。
华英殿,位于故宫内亭外西路西北,建于明代,初称龙禧殿,隆庆元年(1567)更为著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华英殿是明清两代皇后、太妃和后妃拜佛的地方。
整个庭院南北长80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南院中间有山门,后面是宽敞的院落。第二个入口是华英门,就在华英大厅的北面,在门和大厅之间有一个亭子。殿后宫墙西北角,开门,北口可达神武门西街。在华英庙的东西两侧曾经有一个庭院。东院及内旗房于清乾隆八年(1743)拆除,改为西桐子路北段。西院至今犹存。
华英厅位于南北,有5个房间宽,黄色琉璃瓦屋顶,单檐。在明亮的房间开门,有4扇菱形的扇门,第二个房间和顶部之间有4个窗台窗,各有4扇菱形的扇窗。寺内有7个神龛供奉西番佛像。出了庙前平台,在1座取香炉。舞台前有一个高台和一条甬路,与华英门相连。雍路两旁有65,438+0棵菩提树,是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所植。殿前亭子里的石碑上刻着乾隆皇宫的菩提树歌和菩提树诗。殿内左右三耳堂,三座黄色琉璃瓦硬峰,均开于开间,四扇双十字四肋扇门,二房四槛窗,四扇双十字四肋扇窗。
在明朝,每年的万寿节和元旦都会在华英大厅举行佛教仪式。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有人假扮成韦陀,手持杵朝北站着。其余的僧侣演奏各种乐器,吟唱经文,当晚举行了五方佛会议。在夏历四月初八的“洗佛日”,献上200对饼,分别给官员300对饼。明慈禧太后驾崩,万历皇帝尊称她为“九莲菩萨”,供奉在殿中。
清朝的皇太后和皇后都把这里作为拜佛的地方。案下有一张祭神日的小桌子,是献给“完美母亲”的。平时每月提供奶糕、水果,并设太监专做香烛、祭扫、坐等。咸丰二年(1852),咸丰帝也曾来此寺烧香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