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兴的主要成就

我在家乡度过了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我在复旦大学1957师从人类学家吴教授,主修体质人类学。1962毕业后,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古人类学和史前考古。从1979转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学习人类学和博物馆,期间是1985-1992。在长达35年的古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研究中,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前中期文化起源问题上,他倡导“多源论”,在学术层面最早正式提出“长江流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的论点。基于对元谋人化石的详细研究,以及在元谋盆地长期考察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和科学论证,将中国历史的开端坚定地向前推至1.7万年前。

元谋及其文化研究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地矿部一等奖。他五次爬上帕米尔高原,研究中国新疆的塔吉克人,论证他们是中国唯一的白人土著代表,也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后裔。

在塔什库尔干河东岸发现了吉日加拉史前遗址,具有重要价值。

从1981开始,通过对柳州史前遗址的详细研究,建立了“白莲洞文化系列”的模型,证实了中国南方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真实存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河南许昌和云南元谋发现了两处重要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荆灵和大巫娜。

在人类起源的理论研究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适应手段”,它有两种形式,初级劳动形式在促进从猿到人的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高级劳动形式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祖先的智力和性因素在这种转化中起着强大的作用。在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其倡议和参与,建立了洞穴科学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7个博物馆,也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和南通博物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大量科普作品,举办了多次科普展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为“优秀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