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侗族有什么节日吗?
其中,侗族的节日被称为行走年。
春节
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但是节日在不同的地方庆祝。北部侗族乡镇新晃、芷江、玉屏和金平的侗族人几乎和当地汉族人一样过春节。南方地区每一个有撒旦的村子都会在大年初一或者初二去撒旦那里给老奶奶献祭。除夕夜,通道侗族人守岁,全家人围在火塘边吃粥,称为年糖饭。
第一次鸡叫的时候,男人为了过个好年,放12个大鞭炮。女人们去挑新年水做新年茶。他们不愿意拜年,初一初二不去拜访,初三请他们吃油茶,初四请他们吃饭。宣恩侗族人一天过两年,称为农历新年。正月三十到十五,锣声越大越好。
东埝
根据侗族人民的新年。通常是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目前大部分侗族人都不过这一年。只有一些地方仍然庆祝董年。这些地方每年有两种年份。称董年为小年。春节是新的一年。榕江72个村庄中的侗族村在农历十一月初庆祝侗族年。十月打扫房子前后,杀猪杀牛,准备过年。11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大型歌厅、芦笙舞蹈、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叫董年,每个姓氏节都有不同的时期。但通常是在农历十一月。
雾梁歌会
又称大卫梁歌会。每年长夏18天之前,来自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的侗族人民,以及苗族、瑶族人民,都会聚集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达数千人,其他则有数万人。这场音乐会是为了纪念一对含恨而死的恋人而发起的。
烟火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烟火节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福禄是三月初三,林西是十月二十六。烟花分第一炮、第二炮、第三炮,所有炮都绑上象征幸福的铁环,用红绿线包裹。引爆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铁环被冲向高空。铁环落下时,人们以铁环为目标,争抢铁环,称为“抢烟花”。
俗话说,谁赢了烟花,谁就在这一年里繁荣幸福。所以在抢烟花的时候,大家都很勇敢,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抢烟花,为村子争光。抢烟花的时间没有限制。谁能先把烟花送上领奖台,谁就赢了。烟花比赛结束后,各种娱乐活动开始了。芦笙队在芦笙场上打芦笙;老人在树下打画眉,拉回家;年轻的女孩和男孩借此机会谈论歌曲。侗族村舍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抓住球杆
侗人有赶社的习惯。驾社不在寨子里,而在野外,如牧坪或田坝,作为社场。每年社交日,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社交场。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孩子看热闹。女孩和年轻学生穿上新衣服。姑娘们戴着各种银饰,系着绣花腰辫,背着绣花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糯米。他们三五成群,满面笑容,邀请青年学生到社里吃午饭。后人给女孩买糖果。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彼此相爱,而接触久了的人会重温旧情,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晚上,后生还邀请姑娘去村里吃了一顿饭。饭后,青年男女走进歌厅唱歌。如今,追到社团成了青年男女互相交流的节日,社团场成了做爱的地方。
侗族奔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进行比赛。“牛王”的圈子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挑水、拌料,并经常供应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型巨大,身强体壮,浑身是血,角又粗又尖,像一把张开的钢叉。
节前,年轻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子“赴约”,邀请对手。“送行合同”后,去“牛宫”吹芦笙,拜3天,为牛“养心”。节日到了,人群聚集在斗牛场周围,“牛王”在芦笙的陪同下开始“踩场”:年轻人手中举着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高昂着头,“牛”气十足。“马牌”后面跟着手持木制“武器”的卫兵和鼓乐队。
“牛王”角上有闪亮的铁盖,头上有红绸,背上有“双龙劫”牛王塔,上面插着四面旗帜和两根长长的雉鸡羽毛,就像古代的将军。牛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铃,挂在胸前,嘹亮。“踩场”结束后,牛王走了。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官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扔在自己的“牛王”面前,同时放开了手中的缰绳。两头牛向对方扑去,群众敲锣打鼓,欢呼雀跃。获胜的女孩应该被允许“拿走”失败一方的彩旗。获胜的“牛王”身着红衣,再次入场接受欢呼。如果打得分不开,就要用棕色的绳子套住牛的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获胜的姑娘去归还战败的彩旗,战败的小伙子设宴,唱“大歌”,赠“赎旗”。寨子的“牛王”能赢是全村的荣耀,所以斗牛结束后有群众歌舞宴庆祝。近年来,贵州侗族的“牛王”也到一些大城市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出名。
8月15日
侗族人民在8月15日庆祝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赏月,他们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在北方的侗乡,有一个“八月十五哥哥送饼”的活动,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这天早早喝完酒,年轻的学生们背着月饼,在事先约定的地方和姑娘们见面。见面后按照园友的传统程序坐下。来世拿出月饼按偶数排好,用歌声说服姑娘们吃。女孩用一首歌来感谢她。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曲和白话互相诉苦。不要说再见,直到太阳落山。分手时,男生把剩下的月饼打包,给了女生。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菜”的习俗。据说在中秋节晚上偷别人的水果和蔬菜会带来健康和幸福。月下偷的食物只能在野外吃,不能带回家。
播种节
居住在湖南、广西和贵州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天都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传统的播种节。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不同村庄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一些寨子在这一天燃放烟花;有的踩着芦笙,坐在歌厅里;有的去邀请客人。而最搞笑的是《舞春牛》。然后农耕队会进行种粮活动。整个演出场地被当成了一个场,几个人演农民,有的拿着犁,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竹篮。他们移田、耕田、插秧、收割,惟妙惟肖,用歌舞表现了董家田耕的欢乐气氛。
侗族女生节
湖南、贵州和广西边境的少数民族将在农历四月八日庆祝“女儿节”。相传这一习俗来自侗族的杨姓。每年的这一天,出嫁的姑娘们都要回到父母家,和姐姐阿姨们一起过节。到时候,姐妹们会欢歌笑语,一起做一个节日食品——黑米糕。回公婆家,还会拿很多乌梅饼,送给亲戚朋友吃,以补偿“女生节”男生的寂寞。4月8日吃黑米(也叫黑米)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董家女英雄杨八妹。黑米是用黑色的浆汁浸泡叶子,染侗族地区特产“糯禾米”,蒸煮而成。
品尝新的节日
“六月六,早草熟。”侗族人把这一天当作大年初一,有些地方选择吉日尝试新事物。
湖南频道大年初一,狗是贵客,新米做好让狗先尝,再尝。因为据说在古代,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把种子都冲走了。那是一只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晒平的地上打滚,满身谷物。它回来的时候,身上的纹路都被水冲走了,只有粘在水面上的狗尾巴尖带着几颗纹路。人类就是靠这些粮食发展到今天的。为了不忘记狗的贡献,新谷要请狗先尝一尝。尝年节是侗族地区的同一个节日,各地尝年节的内容也大同小异。
黎平县把这个“品尝新节日”称为“天堂日”,俗称六月六。许多侗族村寨在这一天制作粽子,也被称为粽子节。特别是肇兴、岑角、鳄龙、水口、东朗、新平等乡镇的侗族人民,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捕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一刀两断,约好伴侣,三三两两地奔向高柏歌剧院。在此之前,年轻人普遍提前完成农活,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辑大量民歌或情歌;从而与当时宋中的强手一较高下。
中午时分,演唱会的中心——高八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唱歌的人山人海。曲调独特的菜歌、情歌、山歌此起彼伏。青年男女利用歌会寻找自己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抒发感情,畅谈天下事,或交替唱着醉人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许多年轻人通过唱歌成为快乐的伙伴。相传,高坝捕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侗族女歌手而举办的。
冬季节日
也就是“冬天的至日”。在这一天,所有侗族地区的人们庆祝侗年,相当于春节。各地活动十分热闹,芦笙、多叶、侗戏、对歌等活动丰富多彩。未能回家过年的朋友在广西南宁,很多南宁的侗族同胞,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在“冬日至日”上唱歌交流。
王林节
“王麟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节日的特别食物是巨大的粽子。每个宗巴都像海碗一样粗,大约两英尺长。只有几十个宗巴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个人就能吃了。相传林宽经常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他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是给他包大粽子。后人沿袭母亲包粽子的习俗,纪念林宽。在那一天,侗族人民用酒、肉和粽子向王麟表达敬意。在祭祀仪式上,大人和小孩都要唱“王麟古歌”,停止唱古歌。老人还会把王麟的故事讲给后代听,让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赶歌的传统唱场很多,其中最热闹、最隆重的是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镇远交界处的“圣德山”唱场,数万侗族群众前来聚会。音乐会上的年轻男女正在寻找他们的爱人或通过唱歌来更新他们的爱情。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一刀两断,约好伴侣,三三两两地赶往高坝歌剧院。在此之前,年轻人普遍提前完成农活,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辑大量民歌或情歌;从而与当时宋中的强手一较高下。中午时分,演唱会的中心——高八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唱歌的人山人海。
曲调独特的菜歌、情歌、山歌此起彼伏。青年男女利用歌会寻找自己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抒发感情,畅谈天下事,或交替唱着醉人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许多年轻人通过唱歌成为快乐的伙伴。相传,高坝捕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侗族女歌手而举办的。
二平格节
宋二平节,又称宋二平节,流行于贵州天祝、金平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杜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其是金平、天祝、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年轻的侗族男女成群结队地涌向葛平。多达一万人赶去参加会议。女生男生三五成群,互相唱歌,互相抱怨。村歌队也来参加比赛。据传说,这场音乐会是为了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3月3日是洋葱和大蒜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镇沅侗族向北京报到的最盛大的社交节日,持续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成群结队地参观,跳芦笙舞。青年男女以找对象为目的开展活动。前两天女生们去地里打捞鱼虾,和小男生在野外聚餐。第三天,姑娘们穿着戏装去园子里摘葱、蒜,然后带到村脚下的龙潭井里洗。男生在路上排队等候,女生路过时向他们要篮子。这个女孩会把她的篮子给她感兴趣的人。小伙子拿到篮子,得到了姑娘的爱,大家欢呼雀跃,高兴不已,赞不绝口。爱人拿到篮子后,和女孩约定归还,并在篮子里放了布和糖果表示感谢。初三中午,外宾来北京芦笙场报到,跳芦笙舞,劝人。第四天的歌,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才在吹笙中把客人们打发走。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叫梁颖的女孩爱上了北京一个贫穷的年轻盛桥,但她的父母强迫她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家庭。三月三日,梁颖钓虾切洋葱,在一棵红豆树下遇到盛桥,把她的鱼和洋葱送给盛桥以示忠诚。没想到,她被发现了,两人都遭到了殴打和虐待,伤心至极,跳崖自杀。后人在这一天举行上述活动,纪念这对夫妇敢于反抗包办婚姻,因此成为一个节日。
棉花种植节
在都柳江流域的侗寨,4月8日左右进行棉花种植活动。这一天,新郎请来了一身新装的舞伴,准备了咸蛋和糯米,吹起了芦笙,帮助还没有住进郎家的新娘种棉花。新娘邀请同伴准备糯米菜,在芦笙音乐中与男生有说有笑地走到棉花地里。小伙子挖坑,姑娘们种粪,种完了,在棉田里种满了蛋壳的树枝,然后聚在一起吃午饭。有的村煮红糖糯米粥,挑鸭子,牵狗到地里摆宴席。晚上,娘家设宴招待郎的伙伴们一行,所有女伴都陪着,大家又唱又喝。这种通过生产活动结交朋友的习俗今天仍在一些地区沿袭。
桑葚采摘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青年男女摘桑叶、交朋友的日子。这一天,姑娘们穿着新衣,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桑树,在桑树下窃窃私语,唱着长歌,各自寻找意中人。下午,姑娘们提着畚箕和鱼筐回家,邀请晚辈们到地里去,捏细鱼,互相泼水取乐。晚上,在女孩家,女孩的父母还准备了炖鸡和糯米酒。宴会结束后,年轻人成双成对地来到村子里唱歌、赏月。
八月中秋哥哥送蛋糕。
侗族人民在8月15日庆祝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赏月,他们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在北方的侗乡,有一个“八月十五哥哥送饼”的活动,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这天早早喝完酒,年轻的学生们背着月饼,在事先约定的地方和姑娘们见面。见面后按照园友的传统程序坐下。来世拿出月饼按偶数排好,用歌声说服姑娘们吃。女孩用一首歌来感谢她。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曲和白话互相诉苦。不要说再见,直到太阳落山。分手时,男生把剩下的月饼打包,给了女生。
结婚纪念日
剑河侗族婚礼在农历十月初一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初一迎亲”的“婚礼节”。婚礼当天晚上,新娘要“哭嫁”,闺蜜都来“嫁”,唱“嫁妆歌”。哭嫁表达了对亲友的感激,对父母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分离的怀念。在新娘哭着要结婚的时候,曾经相识相恋,现在却没有得到一对的男朋友,悄悄给姑娘送礼物。女孩偷偷让女朋友哭,偷偷溜出去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