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四皇后词

《南巡列传》被人们称为“娘娘词”,也叫荆灵。《南巡列传》历史悠久,相传出现于清朝嘉庆年间。阿清诗人赵筠在《来找我》中说:“嘉庆道光年间,白门松唱得最好...一年到头唱着大话...一年到头。( 1 )"

娘娘词一般在寺庙唱。阿清诗人郭中月曾在《瓯江支竹词》中写道:叫邻居一起烧香,...盲慈村唱女神。(2)既然是“召集邻居一起烧香”,他们去的地方自然是关公庙。当时,温州有许多寺庙,如天妃宫、灵门太阳宫、瓯北马道宫、七都上沙宫、洛溪宫、荆州太阳宫等等。八仙楼的东岳殿、新河街的西河殿、进士门外的仙大王殿、百里坊四号营,都是唱娘娘词的重点场所。年复一年。还有一句话为证:“唱大话,唱大话,九月开多少菊,灯里满是花香,十四皇后沙坪旗”。

唱娘娘词有一个非常庄严而独特的仪式。从《请先生》到《杰先生》,以及歌词,都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而这些恰恰是其他词类所不具备的。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季节唱歌的习俗。请唱大词。总有那些“头头”会提前和歌手约好,否则会要求歌手离开去别处。所以他们总会找一个能看“天”的道士,挑一个黄道吉日,早早去他们那里约作词人唱歌。而且歌词先生来的很有格调,接送很庄重。解放前唱大话的艺人,有的骑着车,有的骑着马,到了祭坛(唱大话的地方,一个庄严的名字)就有人持枪迎接,热闹庄严。据已故老艺术家赵连琴回忆,他的师傅周德寿和他的师傅们早年在轿子里唱过大话。还有一个叫严聪的艺术家,他骑着马,带着马童和他的弟子。当他们到达圣坛时,人群用枪迎接他们。

唱歌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连续唱七天七夜。开始唱的时候放了一串鞭炮声和三个鞭炮(温州“鞭炮声”和“鞭炮”是不一样的)。在娘娘宫或寺庙,挂灯笼,设置香案,祈祷祭坛,其中一些还设置了一个山景,并有一个纸蛇妖缠绕在柱子上,王和将举行,并在外面设置一个纸马表。在神的前面,通常有四张的桌子,上面有许多祭品和米饭人物:陈家人、老人和年轻人、六姐妹和九姐妹,以及文武双全的。

每次演出开始时唱大话,艺人穿长袍(有的甚至穿道袍),双手合十站立,唱“请神”、“八神咒”,请神保佑,祈求天地。然后艺人唱《八仙》、《鼓诗》、《吉祥》、《看纸》作为开场,一般在上午。每场开头都要唱《八仙》、《鼓诗》、《宝相》,然后唱课文。每局结束,都要把神放到位。

当歌手唱到《陈十四行地府》时,艺人跪下来唱。观众默默烧香后,艺人坐下继续唱。娘娘说:“每次佛祖来了又走,观众都会烧香,烧纸马,叫佛号。”

唱到第三天下午,她又唱了《陈十四带妖去温州》,叫做《娘娘上坛》。由坛首组织二三十人迎亲礼队,抬着佛祖灵柩,开足马力,领着执事,为锣、唢呐长号、锣、鼓、钹、琴、箫管弦开路,鸣。身着道袍的道士到艺人演唱台上领取陈娘娘的指挥旗,即所谓的“十四娘娘闪亮指挥旗”。手持龙(角)、剑、钟等,带领迎宾队伍在瓯江边迎接陈,道士们像导游一样到处向陈介绍这里。当他们到达祭坛时,观众中的每个人都点燃手中的香以示敬意。坛内还有三祭三福,道士祈福。

最后,会有一个仪式来接收消费,并将其发送到圣。也就是说,一艘纸做的船,把所有害人的恶鬼都装进船舱,神娘(陈十四)派天兵天将护送到大洋江河去灭灾。由首官带领十至二十人,腰间佩剑钢刀,抬着纸船,由道士护送到瓯江边焚烧驱邪迎祥,送圣人回宫。离瓯江很远,这个仪式就在附近的河边举行。但这最后的仪式,女人和孩子是不允许参加和观看的。此时,一坛“荆灵”已经满了。温州鼓词诞生于温州,成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娘娘词在温州经久不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正如有学者所说,“温州鼓词是浙南下层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在文化结构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就像戏曲一样。”

远离中原的温州,历来被称为蛮夷之地。瓯越在古代是相信鬼神的。据嘉靖《浙江通志》“东朝诸侯信鬼,古瓯风俗信鬼。”《永嘉乐文》中也有记载:“昔东瓯王信鬼神,其风至今未换,故风俗生病求神,酬神之举常年不断。”陆游在《野寺》中说:“瓯越多鬼神,山椒水岸多寺。鬓角刚毅,高大威猛的叫将军,温柔敦厚的叫某郎,羞涩端庄的叫姥,宽容艳丽的叫大妈……”,而且是在《永嘉南溪支竹词》里说的

古代瓯越的鬼神信仰传统是温州娘娘词产生的土壤,也是其发展的温床。

民间信仰需要很多载体,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不可偏废。娘娘词的适时出现,成为温州民间信仰最好的非物质文化载体。

首先,它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祈福消灾的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有一种务实、功利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信仰的特点上,就是信众大多从自身的功利目的出发信仰自己的神,信众在拜神的时候必须从神那里寻求一些东西,信众在那里达到‘祈福消灾’的功能就足够了。”唱大话正好有这样的功能。《净水真言》中,歌词唱到“净水散,祸去福来;天开了,日月长亮;第二,撒地裂,草药全藏;三缕香北斗,四缕寿人间。”“不幸会带来幸福”正是人们所希望的。“天开了,日月明了。”人们希望早上早点来,天气晴朗,这样温州人,一个农民,就可以在地里干活了。“藏尽百草”也符合人们田间杂草丛生,庄稼生长受影响的心理,希望“藏尽百草”,庄稼长得快。而长寿也是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希望。

也是希望《天地诅咒》中的“鬼神延寿”。其中《宝象》可以说反映了所有人的希望。摘录如下:

上海老人福寿长,手脚轻,身体壮。随着福尔走到一起,他们的生活将再次增加。由中年父母发起,出门东风送嫩柳,回家金杏满树红,一年四季顺风顺水。

凶手避远,遇欢,保幼,保成年,不结婚送夫妻,不得儿子送玉麒麟,生个该送长命儿子的男人,生个女人来凑热闹。

保持六根清净和早成人没有关系。学校读书是递进的,晚上可以好好学习;

保证工匠健康,精通技术,创造财富赚钱,公平交易永远安全。

宝田土羊丰收,谷种青峰;山披岭树荫,树顶果化金,猪牛六畜养旺,鸡鸭猪头成群,飞灾咳嗽百病消散,百虫远离海洋江河。

宝象方清吉,家家康宁,家家幸福。不需要灵神多祈祷,也不需要多悟性显佛。

娘娘词还结合了中国本土的道教,应用了道教的仪式,使其唱腔具有神秘色彩。道教在温州盛行已久,晋代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温州桃山。

其次,陈十四传在温州的流传,需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各地广泛修建宫观,又需要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艺术家们将"陈十四捉妖记"与温州特定的地域和人文历史联系起来,使其变得有趣可信,从而使陈景谷信仰迅速传播开来。于是,当“太阴宫”、“娘娘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娘娘词应运而生,在温州鼓词中脱颖而出。

同时,娘娘词本身获得了最好的传承和发展机会。

在唱诵陈景谷传说的过程中,娘娘词不仅具有娱神功能,而且增强了娱人功能。娱神作用:唱娘娘词的地方都在寺庙里。唱和开始时有“请神”、“表纸”、“打八仙”等仪式,随后有“按位”、“送圣”等仪式,八仙桌上多有祭祀和熏香。每次唱完佛,观众都会烧香,默默聆听,叫佛号,磕头祭奠,唱到《陈十四世出世》《地狱流浪》时,艺人就会跪下来唱。这些欣喜若狂的仪式也与民间的信仰意识不谋而合,因此受到群众的欢迎。娱乐功能:张在《独隐园日记》中写道:“唱陈集十四魔故事,台下男女簇拥,听众千余人,女青年,身着彩衣,摇着团扇,裸坐至五更始。”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功能体现在鼓词的故事、音乐和流行上。

除此之外,娘娘慈玩的道具也值得一提。比如鼓的神秘也是温州人选择鼓词的原因之一。鼓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乐器,所以叫鼓词。鼓在表演上很神秘,可以连接心灵。唱大话用大鼓,普通歌词用平鼓。用大鼓,鼓声响亮,如雷。可以驱邪,就像庙里的大钟一样。鼓在鼓词中也是很有渊源的。在娘娘腔歌词中,他们唱道:“月中,罗罗定为阴阳,麒麟为牛皮;广博石现成鼓,唱三音六板。”而且有一个很早的老师,“祖师教授轻轻一调,三击命中神”。鼓的奥秘不仅在于“击三下深神”,还在于“邀佛降三十三天,邀地狱降十八次”,而击鼓也可以是“听阳界太平鼓,五谷丰登,听阴界太平鼓,释十八重地之罪,听中太平鼓,保男女平安健康,读旧山河此文。鼓声既可邀佛上天,又可释阎君之鬼,保中平。这种鼓成了“法国鼓”。

总之,娘娘词在发展过程中与温州民间信仰形成了互动关系。《娘娘词》之所以在民间流行,是因为它把陈景谷的故事进行了普及和宣传。陈景谷的信仰借助娘娘词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唱娘娘词,已经成为温州人在温州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娘娘词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

随着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技教育的发展,封建迷信逐渐被打破。虽然在民间信仰中仍有一部分领地,但娘娘词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逐渐消失。可以预见,娘娘词和陈景谷信仰将一起被送进历史博物馆。这不仅是因为陈十四作为神的存在受到了挑战,也是因为现阶段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更喜欢视觉冲击力强的电影、电视剧,上网冲浪,或者舞厅、KTV、书吧、保龄球、健身房等等。在网易快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唱词)“有时候白天,有时候晚上(后来没人看剧,也没人听歌词,所以放电影的时候就改成晚上了)...如果敲鼓,只有老人听。台上唱歌的先生,一定是农村有名的。”

但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陈十四信仰和鬼神信仰已经成为温州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人们时代传承下来。他们总是会在人们的心理留下痕迹,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尤其是在老一辈和中年一代中,还是有相当分量的。他们经常投资建庙,请艺人唱鼓。到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仅温州郊区就有30多座娘娘宫重修或重建。根据叶先生在温州上村太阴宫的调查,发现该宫在1988年2月的援建宫殿名单中,有95位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的村中华侨捐款,金额从500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一些老华侨能够邀请国外的陈景谷雕像或香炉供奉在小楼里。上世纪90年代,古贾茜说,“现在这个传统(求神拜佛的传统)正在恢复...近年来,温州人富裕起来,为这一习俗的恢复奠定了基础。结果那些著名的鼓手一个个都‘发迹’了,年轻人都在看...他们已经加入了教师学习。”但这只是衰落前的昙花一现,繁荣的背后掩盖不了衰落的因素。

保护措施。《温州娘娘词》虽有迷信成分,但其最终版本《南巡列传》是温州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娱乐功能还是有积极作用的。面对娘娘词这样的状态,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钟敬文先生曾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说:“中国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而现在值得社会剧变。如果我们不紧急收集和保存传统民间艺术,并有选择地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将永远失去那些珍贵的文化宝藏。”

从唐代流传至今的陈景谷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陈景谷信仰的基础。结合温州特定地域和人文历史的《南巡传》,对于研究陈景谷信仰的流传和故事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它孕育和诞生于封建时代,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因此,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温州的娘娘词。首先,《南巡列传》的不同版本(不同艺人)都有记载和写法。为了保存将要失传的民间文学,保存珍贵的口头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使之成为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瑰宝。

其次,对《南巡列传》一书中的不同杂文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发掘温州曲艺中丰富的文化历史因素。让更多的人了解温州,了解温州特有的民间艺术,了解温州娘娘词。

这样,我们为中国的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具体的工作。

陈娘娘世代护国保民,福建各地、台湾、浙南等地纷纷设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平安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