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在哪个省?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之一,后迁徙至湖北、湖南等地。
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无锡为生活中心,在中国史料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为“武陵人”、“无锡人”。南北朝时期,一些瑶族被称为“墨妖”,衡阳和零陵县是生活中心。《梁书张謇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桀骜不驯之人,依山而居,危在旦夕,不愿意通过政治为官。”这里的“墨妖”是指瑶族。
隋唐时期,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北部和粤北山区。“南岭无山无瑶”这句话概括了当时生活在山里的瑶族的特点。
晚唐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及湘黔之间的巫溪地区仍有不少瑶族居住。
到了宋代,瑶族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但也有一定数量深入到两广北部。
到了元朝,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人不得不大量南迁,深入两广腹地。
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
明末清初,一部分瑶族从两广迁徙到云南、贵州。此时,瑶族已遍布南方六省(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态势,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瑶族名介绍如下:
瑶族人名复杂,有的自称28种,他自称近100种。有的自称勉(意为“人”),有的自称布努、金门、瑙格劳、张方圆、冰多优、乌乃、藻敏等。由于产地、生产方式、居住地、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过去有“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兰瑶”、“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多个不同的称呼。
瑶族文化介绍:
1,信仰:
瑶族信仰属于多神教。瑶族人过去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每年过年都会祭祀村神、家族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等,并焚香。对于生产中的每一道工序,比如打猎、砍山、收割、犁地、播种、插秧、收割、建仓房、吃新米等。,要请老师选吉日,举行祭祀。
自宋元以来,道教和佛教相继传入瑶族地区。清代道教在瑶族地区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进入瑶族地区,在一些山区建立教堂,开展传教活动。所以广西十万大山、永福、金秀等地的部分瑶族也信仰天主教。
2.衣服
瑶族男女都喜欢留长发。古籍中有瑶族男女蓄发结头的记载,称为“椎髻”。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五色衣冠”的记载。后来的史书记载中也有瑶族人的“毛和脚,五颜六色的衣服和布。”
3.规定饮食
瑶族人以玉米和大米为主食。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林冬夏四季常青。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嫩的蔬菜,如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包括南瓜、黄瓜、冬瓜、豆类、黄豆、米豆等。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牛羊肉。油包括猪油、花生油、茶油、麻油和葵花籽油。
4.体系结构
瑶族是一个居山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山脚下的小溪边。瑶族民居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横宽式、柱式、曲廊式和直廊式。广西金秀大瑶山敖窑的传统民居富有特色。房子的正门有两个阴阳门。平时只开阳门供人出入,阴门紧闭。如遇丧事和家族祭祀,阴户只能为丧事打开。
5.语言
瑶族可分为四个支系:说缅语的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布努瑶(包括布努瑶、白瑶、华、华瑶和部分)又称苗语支;说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纳西瑶的分支也叫侗水语支;汉语方言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