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真谛

现在一提到出家,很多人都持否定态度,因为人们不明白出家的真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出家,以及出家的类型,然后从真正意义和实际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让大家对出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介绍

当今社会,很多人不懂佛教,却对佛教信口开河。他们主观上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出家只是通过书本上获得的片面知识的介绍和影视的商业化来逃避。常常把一个人的出家当成重大的打击或挫折,比如失恋、事业失败、贫穷、邪恶等。,然后躲进一扇空门,面对黄卷度过余生。很多和尚出家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不知道如何勤奋练习。他们不问解脱轮回,也帮不了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必须明白出家的真谛。

一、什么是出家

“出家”是梵文单词“pove lye”(Pravrajv?),也可以翻译为“森林居住者”,指脱离世俗生活,修行沙门清净。最初是印度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的隐士制度,佛教兴起后也在使用。《曾益阿迦玛》说:“有四姓为出家而剃去胡须,凭信仰坚定学道者,应失本名,自称释迦牟尼弟子。释迦牟尼佛刚出家时许下四大愿:愿助众生于危难,愿除众生之障,愿断众生之邪见,愿度众生之苦。可见,出家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众。佛教强调,任何离家到寺庙出家或出家的人,都应以这四愿为己任。从出家的性质来看,有三种:

1,身心双修出家:身体上住山寺就是出家;在我心中,不再推崇五欲的世俗享乐,不计名利得失,而是出家为僧;身心合一,心安快乐,就是身心双修出家。这才是正道,也是出家的本分。

2.出家不出家:身住山寺,心貌不一致,渴望五欲享乐。这是为了生活,甚至为了社会的威望和地位而出家。这是佛祖斥责的,但也是法国末世常见的。

3、心不出家:这是一个圣洁的菩萨,他们不住在山寺,但内心不再推崇世俗的五欲,不计较名利得失。但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不是常见的出家方式,不能成为出家方式。

本文中的出家是指第一种,身心两方面的出家。

二、出家的真谛

所谓“家”,大智者认为是束缚身心的监狱,愚者则认为是快乐和享受的地方。涅槃经上说:“被迫呆在家里就像一个监狱,一切烦恼都是从那里产生的。出家如空,一切善法因缘生长。出家最简单最明显的意义,就是放弃居士而有志不在家,剃光头发披上袈裟,积极自信地接受净戒。但这只是一个俗家,导致胜利。才是真正出家的忧患家,五积家,三世家。这说明出家的真正意义是摆脱生死,成就佛道。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甚至三佛也因为出家而成就了佛道。华严经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出家。欢喜生死,是因为菩萨放弃了国家的富贵,为之求寂。所以,出家不是被动和无所事事,而是肩负着脱离轮回、衡量自我的神圣使命。

1,出家是积极面对生活。

出家就是脱离家庭的束缚。释迦牟尼佛以太子身份示人时,看到了人生中的老、病、死的艰辛,毅然放弃皇位出家,最后证明是无上菩提。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简单的“看破红尘”。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所以古德温说:“出家是君子的事,超出了王公的权力。出家是三界火宅,生死轮回之宅。是弘扬人性至善,以慈悲喜乐的步伐攀登菩提山顶峰的第一步。

出家是假“枷”入真“家”,是摆脱苦难,跳出名利私欲“枷锁”,追求人生真谛的开始。出家是人生的一种超越。让自己往前走一步,解决老、病、死的苦难,消除人生的困惑,提升人生的境界,才是积极的面对人生。更重要的是出家,知道邪见的家世,自私自利,从而完善人格,实现人生,管理大众,对利益有情怀。这才是出家的真正意义。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出烦恼家,证入菩提门。”难怪顺治皇帝在《出家》中写道“人间丛林食如山,碗边可吃。金白玉不贵,袈裟披肩难!」

在世俗的世界里,往往会有很多人在遇到什么挫折或者打击的时候,会说我要出家或者说我要出家。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明白出家的真谛。很多人误把寺庙当成避难所,以为进了寺庙就清净自由了。但往往事与愿违,最后只会觉得心里越来越烦恼。其实心在哪里都是干净的,安心在哪里都是安全的!知道自己不对,怎么可能干净,不够贤惠,怎么可能安全?心里不懂佛法。就算我出家了,心里也不能清净。只是我不是和尚。正所谓“鬼混无门,六事忙。你不知道众生有什么佛法不好,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出家是为了承接如来家业,延续佛智。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寻求佛道化众生为众生,帮助众生摆脱苦难,实现佛的永恒真理。

2.出家就是孝顺。

出家是人间大孝,是至高无上的行为。并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样——出家是没心没肺,无心插柳,甚至被误解为出家是与六亲不认断绝关系,是不孝父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佛法在世间,与世间密不可分。带着一颗开明的心生活。如果你脱离了生活,你就是一个佛教白痴。佛陀说“破”,是告诉你要破“执着”,而不是执着于情绪妄想。他不是叫你断了父母的恩情和一切,而是把你的外遇升华为慈悲。如果你打破了一切,这将是打破法律。没有法,就不能学佛,修行也就没用了,像枯树一样没意义。

佛陀教导我们要尊重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用自己的解脱来回报父母的恩情。佛祖出家后,回去孝敬父亲和姑姑。佛祖在父亲生病示法,父亲去世后亲自帮他抬棺,可以说是不孝吗?再来看看老和尚许云。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他三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浙江普陀山三步进香五台山,把自己的功德全部还给了已故的父母。你能说他家不孝吗?只有不了解佛教的人才会误会佛教不重视孝道。如果对父母不孝,“人”都做不好,还怎么修行?佛祖要出家,要慈悲,要菩萨心肠,要利己,要利益众生,要报四种恩,要济三种苦,连小虫小蚂蚁都照顾。他怎么能不孝顺父母呢?为孝出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修行来报答养育之恩。如果父母生活有困难,戒律也允许僧人供养父母,甚至可以住在寺庙或附近。我们有无数劫轮回的父母,一生出家,勤修善法,化一切有缘众生(包括父母)。他们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突破,帮助修行,达到身心的解脱,然后才能拯救今生被劫的父母。所以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所以出家是对父母最尊重的,对父母最尊重的也无非是出家。孝在家庭,孝在天下。

出家不是为了贪图享受,以为吃十道供养,自由随性,读经打坐就是修行。出家首先是让自己超越三界,然后以开悟的智慧服务众生,让众生真正受益,从迷信走向觉悟。一切众生,包括父母,以佛法和修行来照顾自己,把“布施、持戒、忍辱、奋斗、般若、禅定”的功过,还给父母和众生。正所谓“一人学佛,全家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出家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佛道。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尚。你不逃避现实,你不躲避灾难,你不离家出走。出家是有情,不是无情,道好像是无情。

三、出家的现实意义

1,出家对自己的意义

依戒修行,由戒而定,由定而开自己的智慧,最后彻底解脱。太虚大师说:“唯依佛是真实相,人格圆满,成佛即成佛。”如果你能把信仰投入生活,修行在当下,把佛法融于世界,把个人融于大众,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你婆婆的世界是人间净土,处处不舒服,处处不开心。只有出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别人会幸福,别人也会幸福,菩提愿“不为己求福,望众生不苦”。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是一个没有很多烦恼的人,即使烦恼不由自主地产生,也能迅速调整心态,回归平静和自由。当佛教给我们第二次生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着喜悦去接纳所有的人,带着温柔去理解所有的人,带着慈悲去对待所有的人,带着尊重去尊重所有的人,带着感恩去对待所有的人!

2.出家对佛教的意义

佛教靠的是僧人的传播。多一个出家的人,就多一份弘扬佛法的力量,多一份佛教兴盛的希望。如果佛教要在世间永生,只有僧宝能担此重任,而佛教的传播和延续,完全取决于僧宝的力量。《赞比丘功德经》强调许多比丘能活在三宝命脉中,延续了佛陀的智慧和光明功德。其云:“出家人弟子能胜任,其继任者将是末代。”无量德在俗人,一时教不了洪圣。(7)纵观佛教在印度、西藏、汉族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佛法是由僧人弘扬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人很难接受佛教,最大的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解,这与大家长期接受的教育有关,也反映了佛教推广的不足。长期以来,佛教的推广始终被排斥在现行教育体系之外,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无法从教科书中获得积极的认识。唯一的介绍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得出的结论,大多停留在错误的片面理解上。所以,振兴佛教任重道远,佛教需要更多的僧人。

3.出家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提高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否则社会发展就会不平衡。积极弘扬佛教,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不至于走向片面、盲目的极端。佛教是心法,佛教是九法中对众生的完美教育,现代社会提倡和谐,这符合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讲的是和谐而不是对立,每个人都可以学佛。如果全世界都能信佛学佛,世间就不会有纷争,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出家人要背负如来家业,续佛智,求佛道,降众生。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说到佛所说的,做到佛所做的,就一定能带动更多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净化社会,改善人心,是出家人的责任。它能以慈悲心帮助人们变恶为善,这样世界上就不会有竞争。如果众生真的出家了,那么这个污秽邪恶的世界就会变成一片净土佛国,人人都是莲花,不会有流血。所以剃发出家才是真正有益的社会,人生才会有意义。

标签

出家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人生追求,追求一种自由、自由、诚实的生活。选择意味着自愿,没有任何强迫。出家通过群体生活将个体生活融入大众,在大众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解放;同时通过群体的辐射,向世界传递生命的智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还世界一片和平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