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我去永定土楼的路上,看到一条长长的队伍,据说是长生不老的习俗。具体是什么意思和习俗?谢谢你

漳州居民历来非常重视生育,女性怀孕后应给予各方面的照顾。因为旧习俗重男轻女,所以女人生完男孩女孩后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对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只有一个孩子,重男轻女的庸俗习俗逐渐淡化,但这一旧习俗在农村仍然严重存在。

第一,怀孕

(1)向上帝祈祷

当一个女人怀孕时,她被称为“快乐”或“怀孕”。婆家和娘家都要准备好香火,去庙里为一个男孩祈福许愿,感谢她。逢年过节,孕妇及其父母要祝福祖先神灵,保佑孩子顺利分娩,母子平安。

(2)禁忌

漳州民间认为,女子怀孕后,“土地神”在孕妇房中保护胎儿。所以家属不准在墙上、灶台上钉、贴贴纸,不准在地上倒烟灰、开水,不准在孕妇房间内移动家具。如果真的要动,一定要先用扫帚掸掉灰尘,这样才能把可能藏在里面的土地神赶走再动,以免伤到土地神。有孝心和老虎的人不允许进入孕妇的房间,以免得罪土地神。

孕妇不允许做重活或用冷水洗澡,以免伤害胎儿。不要用锋利的工具切割切割,在床上做针线活,以免弄破胎儿皮肤或失去五官。不吃兔肉,以免胎儿缺嘴(兔唇);不要在房间里塞住瓶口,以免堵塞胎儿;不要观看牲畜宰杀,以免胎儿肢体功能不全;不要看木偶戏,免得胎儿像个木偶;不要看猴子,以免将来让孩子“猴损”(佝偻病);晚上不要出门,以免犯“白虎神”;不准参加婚丧嫁娶,以免得罪土地神。

(3)婚礼

女人怀孕后,娘家会送橘子糕等甜食给女儿吃,意为“吃得甜,生儿育女”(儿子)。当女儿分娩临近时,父母会送鸡蛋、面条、婴儿的肚子和尿布,俗称“分娩”。

第二,交付

(1)产房

俗话说,生孩子不如把房子借给死人,哪怕是给自己的女儿,意思就是怕风水被孙子抢走。在一些地方,如果有人在自己家里生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婴儿带去称重。

孕妇临产时,家里柜子的门和抽屉都要打开,方便宝宝的分娩。分娩时,产妇房间的门窗一定要关好,而且要关一个月,以免产妇患上“月子风”(痛风)。

(2)交付

在过去,助产士通常在民间接生。助产士接生完婴儿后,产妇家人会给他们红包作为奖励。一般认为,婴儿吃自己的胎衣会不好,所以男婴的胎衣要放在特制的陶罐里,盖上石灰,称为“衣(音u: 1)罐”。衣服罐子要藏在产妇的床下,直到男婴满一岁,埋在野外。后来群众对胞衣的关注逐渐减少,土窑也不再烧衣罐了。男婴和女婴的胞衣都用草纸包起来埋了,或者用两块瓦片抓住用绳子捆起来扔进河里。目前分娩多在医院或诊所进行,胎衣常被医院收作药材。

旧时婴儿出生时,要在窗台或床上放一枝桃枝“辟邪”;同时,不允许与婴儿发生矛盾的人进入房间探视。

人们一般给刚出生的婴儿喂黄连汤,意思是可以消除胎火,刺激食欲。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3)申请人

男婴出生,父母要杀鸡炖酒祭祖祭神,祈求母子平安。

婴儿出生后,婆家必须向娘家“报产”。如果生了一个男孩,应该送一个礼物蛋糕来宣布这个好消息。有的地方给“鸡酒”(用姜、香油、红糖、桂圆干、公鸡、酒炖)。公公婆婆要送礼祝贺宝宝。礼物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十二天送达。一般有四种活鸡(四、八或12),一笼炭,一坛酒,一包婴儿服,或者加八种或12种鸡蛋、鱼、猪肉、红糖。如果生的是女婴,娘家给的礼物远不如男婴出生时丰盛,有的只给一个猪肚,意思是给女儿“换肚”,让下一个宝宝生个男婴。现在城市居民的重男轻女已经淡化或消失,男孩女孩基本没有区别。

在过去,当一个婴儿出生时,需要请人算命。如果生辰吉日不好,就要认乞丐为义父,或者拜古树为义父(五行缺木者),或者去寺庙许愿求菩萨做干儿子,才能平安养大成人。

第三,禁闭

产妇要在产后一个月内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俗称“一个月内做”。在旧社会,如果生了一个女婴,连产妇的丈夫都不准去别人家做客一个月。在此期间,只要婴儿安全存活,这些习俗就必须履行。

(A)母亲禁忌

按照老习俗,孕妇如果在一个月内生病,就要等到下次分娩才能根治病根。如果一个孕妇在“一个月”内死亡,她将去冥界,遭受浸泡在血池中的罪恶。她将无法逃脱,直到她的儿子成为一个成年人,并阅读血盆经。所以孕妇在坐月子期间要照顾好。

产妇在坐月子期间除了给宝宝喂奶,只能安静的休息,不能工作,会影响手、脚、腰,避免以后腰酸头痛;不能做女红让眼睛受累,以免日后视力减弱。产妇是不允许到户外去的,尤其是阴天或者晚上。如果真的要出门,一定要戴帽子或者打伞,不能看天。产妇不允许接触生水,只能用开水洗手,避免“受潮”(感染);不要洗头,以免以后患头风(头痛)。

产妇产后要服用补药“压腹”,一般用桂圆干茶,经济条件好的话加高丽参。整月过后要吃温热的食物,主要是“鸡酒”不吃萝卜、白菜等凉性蔬菜。

产妇的便盆、换过的内衣要拿出来洗,经过大厅香炉前一定要盖好,以免得罪神灵。洗好的衣服和裤子不要高挂在马路上,以免人从下面经过,遭厄运。产妇也不允许进入寺庙。如果有祈求神灵的事情,他们的家人应该去寺庙为他们祈祷。

(2)作为一个“三代”

宝宝出生后第三天,父母用油煮糯米饭(俗称“年糕”),一碗甜,一碗咸,送到娘家。另外,用碗炒饭,一半甜一半咸,送给亲戚邻居。

婴儿的祖母和姑妈来祝贺她。外婆送了一个“马蹄糕”(也叫“红甜糕”)和两件婴儿衣服,阿姨也送了礼物。

这一天,婴儿会被用桂花熬制的甜汤洗净并穿上新衣服,长辈们会见到他们的亲戚朋友,他们会发红包向他们表示祝贺。同时要准备祭品祭拜“床公婆”,请他们保佑宝宝健康成长。

有的地方在生下男婴后的第三天,请长辈和接生婆喝“三朝酒”。

(3)作为“十二朝”

有些地方在婴儿出生的第十二天,会给母亲的父母和兄弟送去鸡酒,婴儿的祖母和叔叔们会送回来双倍的活鸡和酒。奶奶还想送线面,送宝宝戴的小绒帽,送几尺土布当尿垫。公婆要准备酒肉招待来客,回赠礼物。

(4)做一个满月

宝宝出生一个月后,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出房间看天;同时把宝宝的胎毛剃掉,用红纸包好藏起来。我们也应该给婴儿洗澡。有的地方要在浴缸里放两片柚叶和蛋壳,洗澡后要在大树根上浇上水。有些地方,长辈要带着宝宝出去,绕着房子走一周。在他们前面,孩子们敲着地面带路,这叫“赶鹞”。

这一天,父母要准备鸡酒祭神,包糖饺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受礼者要寄回一碗米饭或红包表示祝贺。奶奶想再送一个线面,兔耳帽,虎头帽,配银饰,一个宽松的门帘。

那一天,父母还会设宴款待客人,俗称“满月酒”,参加宴会的客人会得到一份礼物。

第四,育儿习俗

(a)四个月

宝宝四个月大时,父母要举行祭祀,为岳家准备猪蹄等八色礼物。婴儿随后被母亲抱回娘家。新娘家用丈夫家的礼物向神灵献祭。奶奶把两个大饼子绑在宝宝的胸前,称之为“取兰(口水)”,并抱着宝宝到户外玩耍,过桥,发出赶走老鹰的声音,称之为“见义勇为”,那天,让宝宝第一次坐在椅子上(竹木制成的儿童椅)。

女儿回公婆家,娘家会做桃壳让她带回去当“伴”,同时回赠婴儿服、鞋帽、口水巾、毛巾、花手帕、打底裤、银脚镯、猪蹄子、爆米花、石榴花等礼物。

(2)去做。

孩子到了一岁,家里要做红龟壳,捧着祭品祭拜神灵,喂给亲朋好友,有的甚至还要摆宴席。

孙子不在的时候,奶奶会送面条、新衣服、虎头鞋、天仙锁或者手镯、脚镯之类的礼物。

孩子一岁时,穿上新衣服,挂上天官的锁,坐在神案前的大房子里。大人把算盘、书籍、笔墨、刀剑、种子、念珠、铜钱、食物等物品放在孩子面前,如果是女孩就换成粉、针线、天平、尺子等。,然后观察孩子们先抢哪些物品,从而预测他们未来的职业、财富、智慧和愚蠢、诚实和贪婪、懒惰。这就是俗称的“抓周”或者“尝试”。

(3)去除痤疮痂

在过去,天花是一种导致儿童死亡的严重疾病。一个孩子从天花中康复就等于死亡和重生。于是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叫做“淋珠(天花)结痂”。

父母炒了一大碗黑豆黄豆,邀请几个男生一起看。让痘痘好了的孩子坐在一个大锅中间的小凳子上,头上顶一面铜镜,把煮好的豆子倒在铜镜上让它们从四面滚落到锅里,大声说:“是疖子,是疖子!”围观的男孩拿起煮熟的豆子吃,俗称“摘一颗珍珠熬”。

牛痘普及后,淋珠疖子的习俗延续至今。在接种疫苗的第十二天,母亲为孩子举行了灌珍珠疮的仪式。在20世纪80年代,停止种植牛痘,用疖子淋珠的习俗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一些人还在孩子水痘痊愈时举行用疖子淋珠的仪式。

(4)换洗。

人们认为幼儿是“净化空气(干净)的花朵”,不应该接触“不干净的东西”。万一它们被不干净的东西抓住,就要用某种方法“洗”它们,还有巴掌大小的印刷专用“燕杰经”。“换洗”有几种具体方法:

1.用水桶在井里荡七圈,抽上来一桶水,把岔路口的七粒马牙沙(粗沙)扔到水里,把石榴、兰蕉、茉莉等七种花的心蕾放进水里,然后用浸过花心水的石榴树枝在宝宝的胸前划三圈,在背上划四圈,大声说:“擦干净!颜色清晰!”俗话说,邪气污气可除。

2.在厕所里烧点生日金或者刨花,让孩子跳过火,然后直接回房间躺在床上,不用转身。

3.带孩子到野外,找一棵和孩子一样高的草,割下来在孩子身上挠,同时大声念出“大人”(意为长得快)等吉祥话。

(5)驱除虱子和跳蚤

在旧社会,卫生条件很差,跳蚤和虱子滋生,咬孩子。每年第一次打雷,家长就让孩子站在大门口,脱下衣服抖出来,说:“春雷(声胆,意为响亮),母蚤虱滚过田。”普通的思想可以除掉虱子和跳蚤。

(6)百家饭,百家布衣

旧社会,孩子体弱多病,人们常常向街坊每家每户要些米来煮,给孩子做“百家饭”,又向街坊每家每户要一小块布,缝成“百家衣”给孩子穿,以为孩子会被“邀食”。

我阿姨送的礼物

婴儿第一次长牙通常是一对门牙。如果只长出一颗牙,当地称之为“毛孤牙”,宝宝的姑姑要给宝宝一个小竹凳,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宝宝以后牙齿的正常发育。婴幼儿的头发生长不规则,后脑勺的某些部位不能长出头发,形成一长条,俗称“顾航路”。宝宝的阿姨有必要给宝宝送一双鞋,让孩子的头发长得整齐。

五、儿童禁忌

婴儿天生就有门牙,也就是俗称的“吃父母”。认为是不祥之兆,必须请人拔掉,给拔牙的人发红包,确保安全。

宝宝满月前忌孕妇、新娘、病人、丧偶者、陌生人、有孝心的人。

宝宝打喷嚏是生病的征兆,大人必须马上说“好运,吃120”才能摆脱。

不要在宝宝面前夸“胖”“重”,只能说“泡”(胖)或者“泡奶”。

婴儿出生后,他哭得太多,生病了,或者生日与他的父母不一致。父母视其为难养,奉其为子给神明,甚至拜乞丐为义父。宝宝长大后不能直接叫父母,必须叫“叔叔”、“伯伯”、“阿姨”,甚至直呼父母的名字。

一般认为,孩子和老人睡在一起,孩子的血会被老人吸走,对成长不利。

佝偻病被称为“猴害”,被认为与猴子有关,因此不允许儿童观看猴戏或触摸猴子。有孩子在场时,不允许大人说“猴子”二字或提及有关猴子的话题;如果真的需要说“猴子”这个词,就用“幼(极细)毛”来代替。

不允许孩子钻到大人胯下,被别人穿过,或走在晾晒的裤子下面,以免以后“打结”(发育不良,身材矮小)。

学龄前儿童不允许吃鸡爪。大家普遍认为吃鸡爪会撕书,长大了就不能好好读书了。不吃老母鸡肉,尤其是鸡尾椎骨,以为吃了会生病,皮厚,脑子笨。

父母禁止孩子戴两顶帽子,以免孩子长大后患上瘌痢头。

民间称月亮为“月母”。不尊重地用手指着月亮妈妈的孩子,会被月亮妈妈“责怪”,晚上还会割耳朵。

孩子换牙时掉落的乳牙不要扔掉,否则新牙长不好。乳牙掉的时候,我要用脚立正,扔掉。上齿龈齿要扔床下,下齿龈齿要扔蚊帐顶(或屋顶)。人们认为新牙齿会以这种方式整齐地生长。

孩子们不允许在晚上吹口哨,以免招来鬼魂。

六、走出花园

当孩子达到15的虚岁时,就要进行“出园”仪式,相当于古代的成人加冕仪式和婚姻,俗称“破戒宫”。男生还想做一套新的蓝布内裤,穿上之后要好好珍藏。

民间传说,孩子小的时候由花主和花女照顾,青年男女15岁时要选择吉祥日出园。那一天,孩子们洗完澡穿上奶奶送的新衣服,准备好糯米纸包的“花亭”,男孩加一只公鸡,女孩加一只母鸡,去庙里拜“朱升皇后”。祭拜后,孩子穿草鞋,背书包,打伞。寺里的长辈或住持持着伞的另一端,领着孩子从左到右绕着深南12,然后焚烧花亭和纸锭,称为“领出园”。

孩子们出庙后,要在街上或田里绕一大圈独自回家。那一天,父母会设宴招待亲戚,家人会让园丁坐下。从此,孩子们跳出了花园,变成了大人。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知识普及,迷信习俗逐渐废除。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们逐渐形成了少生、优生、优育的观念和科学文明的生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