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调查报告

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民族文化集中表达的场所。苗族建筑艺术。像其他苗族艺术一样,有许多纯粹的苗族文化元素。普通生活、生产劳动、亲友聚会、宗教活动,如编织、刺绣、养殖、婚宴和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这些文化元素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面。或者隐含在建筑形式中。由于这些习俗和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苗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内容。

首先,有趣的建筑习俗

盖房子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房子地基和日期的选择都很有讲究。苗族一般居住在村落,宅基地选择避荫向阳。有的选择在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峰中,有的选择在峰峦环抱的山腰或背靠悬崖的大山中,有的选择在松柏之下或山重叠的高山上。有钱人还专门请了风水先生来选标准,选宅基地。

选好宅基地后,选择日期很重要。首先要从上一代的年龄来推测:是否有属,如果没有克,就是吉兆。一般以当年秋冬为背景,苗家喜欢丑、丑、旧、未完、酉、旧的日子作为吉日。吉日定下后,主人请了一个技术娴熟的木匠,带着酒、肉、牛角、糯米、香纸、斧子、锯子、尺子上山,选择一棵茂盛、粗壮、挺拔的杉木作为新房的中央支柱,称为“骑马”。砍树前,木匠抚酒捏枞树根部的肉作为祭品,说:“哪棵树最大?”哪棵树最高?这棵树是最大的!这棵树是最高的!人有九抱九云,今天我就把你砍了,盖一座房子永世不得超生。“读完虞姬,木匠师傅用斧子在树上砍了三斧,交给他师傅砍三斧。然后把斧子交给帮手砍树。树倒下的方向很有讲究,一定要尽量把树倒在东边,作为好运的标志。然后把砍下的树锯掉,按照柱子的大小剥皮、刨光,运到家里。木匠还要焚香点烛,杀鸡祭祖鲁班,并在柱头上小心翼翼地打一条墨线,称为“发墨”,表示新房开工。

新房建好后要放梁,算是盖房子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梁木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选用杉木、香椿、楸树。这种树是非常可再生的。主树被砍下后,来年会从根部发出许多新的枝条,预示着繁荣昌盛。当地习俗是梁木是郎叔送的。这一天,郎大爷家把梁木割了,做成毛线,用红布包好,叫人抬到主人家。主人要准备鞭炮在村口迎接梁木。

横梁抬到业主家后,木匠会根据尺寸进行精细加工。定好时间,搭好上梁楼梯,准备上梁。登梁的时候要唱登梁之歌。登梁之初,木匠在新房里唱道:“我一进屋,家里人就邀请我登梁,踩着梯子一步步走,登上新房。仙桃堂满挂,我家富贵千年。一步通俗,两步孙强,三步富贵,四步冠军,五步五,六步六。”放上梁后,主人家用儒家大米做了一筐筐五颜六色的梁,从梁上撒下来。大人小孩一拥而入,抢夺房梁,一片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苗族人的房屋建成时,通常会举行传统的“捕龙”仪式,这是古老民族对黄河故土的依恋和向往。

在新房子里安装神龛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安装神龛的要求比门框高。俗话说“神社比厅堂的门高,儿孙生在自家门口。神龛低于宅门口,荣华灭。”新房安装大门也很有讲究。在一个吉祥的日子,木匠安装了大门,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他。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总是穿新衣服,穿新鞋,戴新帽子。并准备一个盛有米饭的盘子,上面放有硬币、银器和彩色丝线,还有大人小孩的一套新衣服,当地称之为“富贵盘”。

二、苗族家庭的日常生活

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与生活习俗有关。中间比两边的第二间稍宽,一般分为前后两间,前间宽敞,是厅堂,是全家人吃饭、取暖、待客的地方,还装了神龛。以前一般在厅堂中间装一个方桶形的火坑,里面放三尺铁,火一年四季不灭。在火坑上方放一个支架或挂钩,用来放食物和挂东西。大厅左侧的中柱脚下摆放着死角,有的还在中柱边竖起一根小竹作为“长寿树”。祭祖时,倒几滴酒,在火坑边或门外捏一点肉。大厅后面的小房间是男性老人专用的,已婚的儿子或媳妇是绝对不允许的。左右房间分前后房,左前房是儿子的卧室或客房,后父母的卧室或火坑猪圈、厕所在楼脚或房子附近。

有些苗族人的卧室和床不能和梁平水平放置。当地丧俗称:“江西供头,湖广供脚,苗蛮水家抢。”意思是江西汉族人死亡,头朝外,脚朝内,停在正房。同民族的汉人死了,头朝内,脚朝外,停在正房里。当地的苗族、布依族、水族人死了,停在大梁边的大厅里。所以床不能像停尸房一样沿横梁水平放置。同理,木制的锅盖、抓盖等家具也不要横放。

关于祖屋的位置有一定的习俗。一般来说,三个房间中间的称为“曹贝”。也就是大厅。正殿左右各有一间多层的房间,名为“夯锣”,即祖先的所在地。它是房子最神圣的部分,也是主人家祖先和神灵的集中地。所以这个方向的座位是属于长辈和老年人的,年轻人——除了祖辈的人——是不允许坐在这个地方的,这和吊脚楼主室是全家人的活动是不一样的。祖屋里的“夯锤”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其他设施和吊脚楼二楼的规划差不多,就是有火塘,卧室,灶台等等。

苗家的厅堂和火坑屋是苗家民居的中心空间,充分显示了苗家的民族观念和虔诚的信仰。苗家对火坑有着特殊的感情。据《凤凰堂》记载:“当时苗人被迫迁居深山老林,无房可住,只好住在岩洞里或搭棚子遮风挡雨,因为穷人没有被褥。所以用火坑烧火御寒。”所以不管苗族人住什么风格的房子,都有火坑,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不会灭。它象征着苗族家庭的繁荣,培育了苗族家庭特有的善良、友爱和安全感以及群体精神空间的心理特征。

池塘里摆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不能踏足;一家人围着它坐着。在祖先的保护下,充分体现了家的温暖。我对坑的设定也很讲究。通常是用条石镶嵌后,用香椿围起来,然后在火坑周围铺上硬木,形成离地一丈左右的“底楼”。苗族人称之为“拉宗”或“总站”。翻译成中文,就是“床”或者“冷床”。有的还用桐油给火坑和地下建筑上一次油,这样通常可以防止强光照射。大厅的位置。与柱子的屋顶相比,向前向后倾斜是不合适的。最边上的一排柱子下面,是家神的位置。苗族人称之为“夯”。通常在献祭的时候。烧香纸,到处饮一奠酒,所以围火坑暖身时,主客不同。伦理与秩序。建立可遵循的规则;即以中柱的一侧为上长辈,坐在主家的下半部,不考虑其他两侧。火坑旁边的祖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所以不允许陌生人随便上去。

过去苗族的室内布局以火塘为中心,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祭祖、祭祀、打坐都在火塘旁。壁炉是用青石板做的,然后用香椿做成正方形,再在壁炉周围铺一层硬木地板做“底楼”。“地下建筑”距离地面约30厘米。苗族人称之为“拉总”或“总站”,意为“床”或“冷铺”。平时壁炉总是干干净净的,还有人用桐油让它发亮。现在苗家多了木床,晚上也不再躺在火塘边取暖御寒,但火塘依然是安陵祭祖的地方。所以,去苗家做客,没有主人的邀请,是不能坐在“地下建筑”火塘边的凳子上的。当主人邀请你坐下时,你必须走到外面擦掉你鞋子上的泥,然后坐在壁炉旁。

吊脚楼在湘西民居中运用得非常巧妙,既增加了使用空间,又能与上面的屋檐起到遮阳的作用。吊脚楼的部分不大,两米之内。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般的作用,在湘西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湘西苗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姑娘们在这里绣花,这样可以清楚地观察下面的人群,找到合适的小伙子,他们从楼上抛手帕示爱,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习俗。

三、苗族民居的装饰

苗族民居的装饰与苗族家庭的独特习俗密切相关,木板被广泛用于装饰。因为大部分都是高跷带高跷,底层很浅,只能关牛关猪,磨面,堆柴放草,很少有人住。这种地板多以木枋或厚板水平安装,保留了枯井建筑的遗风。二楼是家庭活动中心。地板是半空半实的,称为“半地板”。靠内是真理,挖火坑,造火炉;外面是虚的,铺地板,睡床上,立玄关休息。主房间位于二楼。二楼的大门门槛很高。据说“财富和幸福”不会溢出来。其实是为了保证住在吊脚楼的孩子的安全。门上的木质水牛角和腰门上的门斗也是特意做成牛角形状。苗族习俗认为水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它有自己的门,安然无恙。视牛为神,说明以农耕为生的苗族同胞崇拜牛。苗的门和门的装饰也不同:门上宽下窄,门上窄下宽。我是这么认为的,方便了宝进家门,对产妇有利。

苗家的许多重要活动,如结婚、喝满月酒、办丧事、架桥、立碑等红白喜事,往往在二楼大厅举行“家舞”,主客* * *共舞,踩出灵光。这种舞蹈节奏感很强,跳舞的人也很多。往往三五十人聚在大厅里“嘭嘭”跳起舞来,声音震天动地,响彻全村。为了适应这种民俗活动的需要,苗族民居采用了增密柱、地枕、加厚楼板等技术来增强建筑的牢固性。

吊脚楼的二楼,大厅通常是空的。两次之间,地面与地板的交界处,前后房间用木板隔开。有的把祖灵立在大殿东墙或东次间的隔墙上。许多人把白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和一些山神的图案贴在木板墙上。人们称他们为“宝爷”,神是消灾灵。在大厅东侧的中柱旁或东室中柱旁,经常可以看到“花竹”“花树”之类的物品。这是“种花木”、“种花木”活动留下的。如果你婚后多年不孕,或者有了孩子却没有孩子,或者孩子生病了,为了得偿所愿,请巫师来“栽花竹”“栽花树”。只有等孩子长大了,才可以把被视为灵物的“花树”或“花竹”去掉。

有人在前门挂竹签、倒刺条、破网、废铁等物,认为可以辟邪。吊脚楼三楼存放杂物,也有人当卧室。卧室位于第二个房间的前半部分。楼上没人住,不然会得罪祖宗。

苗族民居在装饰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里,安置了一个名叫“豆安息”的美女。美也很讲究栏杆的设置。它由几十个小的月牙形木条等距离向外突出组成。木条的上部固定在一个长的方形横杆上,下部固定在一个宽板凳上。板凳下面用平面精装与地板连接,形成木质阳台。这里明亮舒适,可以从很高的地方欣赏到苗岭赏心悦目的景色。也是各家人口最流连的地方。下班后,男人们经常在这里抽烟喝茶,聊聊过去和现在;妇女们经常在这里洗、染、晒和绣裙子:孩子们经常在这里学习和玩耍。

苗家的吊脚楼有飞檐,三面有回廊,木栏杆悬在外面。栏杆上刻有象征好运的图案,如万字、喜字、子字等。吊柱八角方形,底部下垂,常雕绣球、瓜等造型。吊脚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墙漆锃亮。楼上选择通风,开窗向阳。刺绣的窗户形状各异,包括一对凤凰在早晨升起,一只喜鹊在做梅花,一只狮子在滚球等。吊脚楼的下层多用作谷仓,存放粮食或放置家具和农具。楼上是主卧或客房。楼外长廊是妇女刺绣、挑纱、织锦、扎花、干纱、衣服的地方。不像土家吊脚楼,苗族吊脚楼上楼的梯子一般设在室内,不像土家吊脚楼。

第四,桥与巫术文化

苗族人爱桥,是因为在他们的巫术文化心理中,认为人来自另一个世界,都来自桥;桥是孩子的守护神。据说架桥搭板凳是为了方便投胎的灵魂,板凳是为了投胎的灵魂休息。桥是给重生的灵魂走的。如果它走累了,没有板凳坐,河沟里没有桥。如果“灵魂”不能穿越,它就不能生育。所以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桥或板凳。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桥节”,家家户户都要花费大量的山珍海味,如鸡、鸭、鱼、肉、酒,来祭拜村子附近竖立的象征着生育神和保护神的旧桥(板凳),或者用桃李、杉树竖立一座新桥(板凳),寓意着对两性的崇拜。这一天可以说是苗家的“儿童节”。父母把娃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允许打骂孩子。他们想要什么,只要父母能做到,尽量满足。向桥献祭的仪式在早上举行。去给桥献祭的娃娃,至少要有两个鸡蛋吃,头上还要缠一点麻线,表示命运已经牢牢“包裹”住了后代,不会死。

苗族架桥祭祀桥的起源,据说是古代苗族美女杨阿莎的兴起。杨阿莎和天空美男子露娜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仙女暗示他们可以在二月初二去桥上怀孕生子。就像风俗歌里唱的:“回首古代,谁先建桥,谁先祭?”为阿莎唱歌,他们是一对。几年过去了,没有孩子和女孩。他们很着急,商量着算命。过了九坡九河,遇到一个劝他们不要优秀的神仙。不用担心你们两个;坳上的三棵裸杉是江洋种的。回去把它砍下来,用来造桥。三排架子,一排靠山,一排靠山;一头靠火龙,一头靠水管。它将在同一天建立。孩子们必须过来。微微凸起的阿莎。砍倒三棵树,建一座桥。幸运的是,在2月2日,一个男孩出生了。杀猪祭祀桥。杀鸭祭桥,一大坛米酒,烧香烧纸。从此,苗家代代相传。每年二月二,家家户户都来造桥,家家户户都来祭祀。"

这样,苗乡造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意造桥,一种是无意造桥。前者婚后不育,刻意求子。祈求孩子健康健全;后者指的是交通方便,别无所求的桥。桥需要经常维护,但给孩子用的桥只能由桥主自己来修,没有别人能替他修。任何一座桥。仅用于维护。不是为了拆迁。如果交通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就不需要原来的桥了,必须象征性地在同一个地方铺上三块板或三块石头——通常用三种材料,只有一种不能是双重的,用于祭祀。民间传说认为,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桥梁的破坏和子孙的损失。架桥与祭祀桥梁的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当地苗族乡桥的丰富性的根源。

五、鼓楼与芦笙艺术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表达苗族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的精神支柱。

苗族芦笙历史悠久。有人说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吹笙鼓春,吹笙吹笙鼓春,鼓春鼓春”的诗句。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乐器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芦笙起源于古代苗族先民,并因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在苗族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苗族鼓楼的建筑艺术,既有宝塔式的建筑艺术,又有苗族吊脚楼式的建筑艺术,是名副其实的楼阁形式,只能在节日和喜庆的时候使用。因能存放芦笙,故又称“芦笙楼”。

苗族鼓楼一般建在寨子中央,多柱多边形金字塔形立体尖顶,为三节亭式结构,最高一节。铜鼓存放在内楼,活梯从内腔壁往上爬。

在鼓楼的建造过程中,首先将巨大的石柱用钢凿斜凿至一定深度,在场地周围对称种植。然后将巨大的木柱和坐垫的外缘放在基石的凿子上,向内倾斜,用内穿杭州支撑柱子的内上部,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宝塔建筑框架。建筑主体用厚木板镶嵌成多边形菱形椭圆形墙体。墙外雕有各种花鸟动物,飞舞的蝴蝶、鱼虫,农民耕田,苗族吹笙起舞,人畜混居,祥和和谐,图案清晰,线条粗犷,颇具生活气息。每座建筑的腰部都装饰有一圈亭台楼阁和飞檐。建筑顶部覆盖着一顶尖尖的实木帽子。地板的空腔是圆形的,用来存放集体芦笙。

苗族鼓楼精致美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智慧的结晶。

在苗族的建筑系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私宅之外,还有很多公用的设施,如吹笙中的芦笙场、铜鼓厅等。年轻人的社交活动有跳花坡、游广场(贵州西部六枝、贵州中部吴韵山等一些地方还建有“姐妹棚”、“公共棚”、“游泳房”、“坐花房”、“坐茶棚”等临时搭建);方便行人的桥梁。此外,湘西还有“苕香堂”和“苕香寺”,供奉“苕香”,放置龙舟的船廓。虽然它们相对简单,但它们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建筑无法替代的,它们包含了丰富的习俗代码和文化信息。

苗族民居是情感意志的物化。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审美感受和文化意识,如厅堂中祖传牛角的堆砌、门窗的制作、游廊和扶手的布置、楼下公獠牙的安装等。,这些都反映了既定的民族风格,成为苗族人民流行的生活方式。所以说,苗族民居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形象,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和聚合,一点也不为过。

文化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建筑也是如此。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苗族独特的历史、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也熔铸了苗族独特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