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婚俗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合两人之名”的喜事,备受瞩目。古代祖先杂居,不区分婚姻。后来渐渐明白“同姓不复杂”,分清楚内外之别,结婚就好了。部落为了繁衍后代而相互通婚。《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确立婚姻规则时就说:“娶妻不同姓,买妾不知其姓,故有所预。”。婚姻成为部落联盟、两国良好沟通、两姓结合的大事,形成了严格的婚姻制度和民俗。婚姻既讲究门当户对、命运相合,又形成中签(求婚)、问名(问女方母姓)、纳吉(占卜吉凶)、受征(订婚)、邀客(择日占卜)、迎亲(迎娶)等重大仪式,称为“六礼”。形成一套繁琐的仪式。这种婚俗一直延续到唐朝。到了宋代,简化为三礼:受礼、受币(相当于那吉)、迎亲,一直延续到清代。到了现代,我们破除了旧习俗,倡导了新风格,婚姻走出了家族联盟的模式。婚姻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俗,成为男女相爱、自由恋爱、自主结合的新型婚姻,婚礼摆脱了传统婚姻的繁文缛节。现在多民族杂居,婚姻已经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界限,自由结合。婚礼也根据不同的民族习俗和个人喜好自由安排,手续大大简化。婚礼不仅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举行,也可以在酒店、餐厅和教堂里举行,或者在旅途中举行,形式多样,仪式逐渐多样化。婚俗因民族而异,但同一民族中男女婚俗基本相同。同时,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人们还在延续一些传统习俗,感谢亲朋好友的款待,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解放以来,敦煌汉族婚俗的大体格式没有改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在继承中继续发展。大致过程如下:封建社会男女据说“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无雨,地上无媒无姻缘”。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在“喜结良缘”、“和谐秦晋”、“喜结良缘”、“两姓相连”之前,都要好好商量。这种结合被称为“做媒”。建国后,“做媒”改名为“介绍”。做这种牵线工作的人被称为“月老”,俗称“媒婆”。做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还要尽一切努力上门提亲,而且必须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也要尽可能地抑恶扬善,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长处,愿意达成婚姻的意向。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你开始弥合男女隔阂的那一天起,你就要经常穿梭于男女之间,交流信息,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诉求,防止意外发生。传统上,男女双方都有招待媒人的义务。有句话叫“媒婆吃饼”。媒人之所以叫“婆婆”,是因为在旧社会,媒人多为女性。媒人在旧式婚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双方家庭基本达成结婚协议后,引导男方相亲,代表双方发送交换庚贴,制作订婚礼物,选择结婚吉日,引导男方接新娘,协助拜堂结婚。只有夫妇进屋,媒人才能被抛过墙去。媒体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经常来往,成了老朋友:媒体说得不好,双方都不满意,经常怪罪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作为媒人,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这被称为“感谢媒体的礼物”。这个钱一般是男方出(如果男方去女方家,女方出)。在旧社会,谢媒钱是在约定结婚的前一天连同鸡、肘、鞋袜、布匹一起送到媒人家里的。媒人第二天必须引导,称之为“轮媒”或“发起媒”“送媒”。感谢媒体的钱的多少取决于主人家的经济状况,但无论多少,都需要用红纸封好,也就是所谓的“红包”或“封装”。如今感谢媒体的方式已经不再留恋过去。上门丫叫“相亲”。就是男女双方经媒人调解后,如果女方经过询问认为男方的情况可以接受,就允许他上门。一般媒人第一次领男方到女方家,是为了让女方、父母、老人见见未来的女婿。门当户对是婚姻成功的关键一环,尤其是男性,更要谨慎对待。礼物不在乎数量和价值多高,但不要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大方,有礼貌。在古代,约会时,男人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着姑娘。看到接吻的结果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来表达。一般是男方进门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一杯热茶。小伙子见姑娘喜欢,就把这杯茶一口喝了,然后姑娘的父母和姑娘商量要不要同意。如果他们对结婚感兴趣,他们会留男方和媒人吃饭。如果他们不同意,就会让男方离开回家,甚至要求媒人退回男方带来的礼物。现在不同了。男女可以直接见面交谈,双方都有机会互相了解。男方上门后,媒人会征求女方家人的意见。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及其家人到男方家做客,这就是所谓的“家政”。一般都是女方和父母、叔伯、叔伯等人在媒人的引导下回访男方家。所谓“看家”,就是看男方家的生活状况,前院的房子,后院的牲畜,甚至粮仓里的储备。很久以前,“看家”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男方父母先奉上一杯香茶,再与女方父母谈心。女方父母通过看男方家庭,了解男方的财产、生活、家庭环境等。如果他们赞成这门亲事,就会把香茶全喝了,男方父母马上把客人当“公婆”,热情款待。否则,女方父母起身离开,男方也不勉强留下。现在的“看家”多是履行程序,也有男女简化取消了这个程序。“上门”“家政”订婚后,媒人征求男女双方的意见。如果男女双方都满意,认为时机成熟,就应该办理订婚手续。双方确定订婚日期后,媒人带女方及其父母等直系亲属到男方家订婚,男方家请亲戚长辈到家里迎亲。订婚是一件大事,男方要给女方送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包括给她父母的材料、衣服、首饰、彩礼等。对于女方来说,这一般是媒人和双方事先协商好的。男方要准备酒席招待女方家人。女方家的客人到了,第一顿饭会有菜和馒头。然后认亲戚,重点是女方认男方家的亲戚,一个个敬酒。长辈要给女方钱,婆婆给未来媳妇戴耳环项链戒指,女方给男方一套衣服。订婚仪式结束后。男方家摆了酒席,羞答答做了面条,新亲戚上桌喝酒交流,增进了感情。婚期确定后,男女双方都开始做一些准备。很重要的一点是,男女双方都要亲自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结婚证,然后选择生肖吉日。男女双方都会确认并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女双方都要留在东边,就是招待主人和所有帮忙的亲友。晚上男方家要选一块干净的空地给祖宗烧纸,讲他们结婚的事。同时,该男子请亲戚、同事、朋友开始对新房进行装修和清理,主要通过张贴喜字、剪贴鸳鸯、拉花、窗花等装饰品来营造节日气氛。晚上女方、姑姑、朋友会去男方家看新房的布局。男方和媒人、伴郎一起去女方家送红“肉党”。新房布置完成后,床就不做了。晚上新郎和一个亲戚的未婚男孩一起睡在新床上,俗称“压床”。压床的人是有条件的,谁也不能随便压。一般是新郎的兄弟、朋友或同学,但必须是比新郎小的未婚青年。另外,有些家庭也讲究让四五岁的小男孩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后代的角度考虑的。第二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一般分为乔琴、仪式、认亲、闹洞房几个环节。巧亲是指新郎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婚礼当天,新娘一大早就要先化妆打扮一番,然后穿上漂亮的婚纱,在父母家等候。新郎和伴郎、伴娘、婚礼人员(不考虑婚礼人员数量,但必须是偶数,男女平分)在媒人的引导下乘车(车队要求偶数),从男方家出发到女方家结婚。准备双重礼物(红酒、挂面、猪肉“肉”、红糖、零食等。)和出发前的红包,还带了一个红木箱子,里面装满了香、艾叶、挂面、酵母、棉花、红枣、桂圆、莲子、碗、筷子、化妆品、钱等东西,都是双份的。乔的亲戚到了女方家门口,放鞭炮通知他。女方家提前准备问题,或者提问,或者让乔的亲戚喝酒等等。,嬉闹后开门。进门后,女方家准备荷包蛋招待新郎,准备简单的饭菜招待婚礼人员后,新娘告别父母,给他们敬茶或敬酒。婚礼人员还象征性地从女方家里“偷”点东西。“偷”的东西一定是木头,意思是“偷钱”。女方留下一份男方带来的红糖、“肉菜谱”和挂面,让男方带回一份。她把红木盒子带来的钱和馒头留在了父母家,然后其他物品原封不动的和新娘一起带了回来。时间到了,新郎抱着胳膊或者背从新娘家出来,赠送乔的新车,和新娘家一起走。乔的车队不能随意停车,不能回头,不能走重复的路线。乔的车队在路上遇到另一个乔的车队,互相交换手绢以求好运。乔把车队开到新郎家门口,放鞭炮,撒花或者喷彩带。下车时,新娘脚不沾地,新郎把新娘抱到新房,换好礼服,准备仪式。新娘进门,公婆和“阿伯齐”(新郎的兄弟)要互相回避,不要见面。当所有的客人到达并坐下时,仪式就开始了。吉时一到,仪式就开始。司仪宣布婚礼开始,燃放鞭炮,或奏响婚礼进行曲,或鼓掌,新郎新娘手拉手缓缓步入仪式大厅。婚礼仪式开始后,新娘和新郎手拉手站在仪式台上,主礼人和证婚人讲话并宣读结婚证。然后新婚夫妇互赠礼物,带上红花,以示尊重和爱意,表示敬意。在旧社会,人们注重对天地的崇拜,对高堂的崇拜,对夫妻的崇拜。现在简化为新人向父母鞠躬,向亲友鞠躬,新郎新娘互相鞠躬。公婆的好朋友为了庆祝,还要“画脸”,把红辣椒挂在婆婆的耳朵上,意思是让公婆在媳妇面前出丑,拉近两人的距离。仪式结束后,司仪宣布,新郎新娘手拉手进入洞房时,亲朋好友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纸花、五谷杂粮和白糖的混合物敲打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称之为“辟邪”,意为辟邪避邪。认亲仪式结束后,敦煌还有“认亲”的习俗,即婚宴开始时,司仪带一对新人认长辈和亲戚,新人叫长辈和亲戚并鞠躬,有的地方还有磕头的习惯。长辈们要提前准备好礼金和红包,亲自交给新郎新娘,以示祝贺。它被称为“崇拜仪式”。一般来说,他们要鞠躬很多次,尤其是父母要给红包很多次。婚礼当晚,新郎新娘不吃公婆饭,吃父母送的素菜。所谓“轻松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宽板”面,意思是让新婚夫妇婚后生活平静,不怕事。闹洞房也叫“玩床”。新婚之夜,有扰新房的习俗。以前因为很多新人婚前不熟,甚至是陌生人,所以新婚之夜住在同一个空间可能会觉得不舒服。闹洞房,无疑可以帮助新人消除隔阂,通过公共游戏打破害羞的“够了”。今天洞房主要是为了向新人们表达祝福。年轻人为新人准备各种高雅、通俗的节目表演、逗乐、嘘寒问暖,增加节日气氛。比如表演拿筷子,把一双筷子放在酒瓶里,只露出一小段,让新郎新娘用嘴唇拿出来,其实就是让两个人有意接吻。另外,以前洞房有困难,我们都要取笑姐夫,让姐夫给我嫂子扫地。扫地要从门口开始,扫完的东西要堆在一个角落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财富扫出门外。第三天,回家后,新娘会收拾干净出门。洞房结束后,新郎新娘在睡觉前必须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就是给新人铺床。铺床是很讲究的。要请父母都健在的妇女和孩子为新婚夫妇铺床,在两床被子的四个角放上核桃、花生、莲子、红枣等东西。在铺床的同时,他们还是要说点什么:“垫子正在铺,宝宝坐在高级位置;核桃和枣都有,儿子多,女人少……”然后,新婚夫妇可以睡在同一张床上。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不能随便出门,不能睡懒觉,甚至不能随意开门。在姐夫或他侄子打电话之前,不要开门。叫门就说:“哥哥,嫂子(或者叔叔,阿姨)开门,金银滚滚而来。”才可以打开新门,叫门的孩子递上两个煮鸡蛋,两个小笼包,两杯糖水,意味着财源滚滚,新郎新娘会给叫门的孩子发红包送饭。新婚夫妇在新房吃完饭后,就出去拜访公婆。但是新娘在回家之前不能进厨房。如果你回到厨房。那么以后的日子会很艰难。按照惯例回门是一种习惯。结婚第三天,新娘会随新郎回娘家,也叫“回门”。这是不可或缺的礼仪。新娘家很重视婚后第三天回家,所以新郎要提前做好准备,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礼物上的,这样才能给公公婆婆留下一个幸福美好的印象。回访上门一般是在早上进行。回娘家时,新郎新娘要先问候老人。这时候新郎要转变观念,或者叫岳父母爸爸妈妈,或者叔叔阿姨,就像新娘一样。他要自然善良,对待亲人、朋友、邻居要亲切有礼,要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吃的时候不做饭,只包饺子,馅料里有起伏等各种味道,象征着以后人生道路的坎坷。吃完饭,按照婆婆的指示,不要待太久,放下筷子,回家。这就意味着新媳妇会长期待在父母家,所以婚后不会照顾家庭,所以不能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