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哪些民俗?越多越好。比如婚俗之类的,还有庆祝七月半。越详细越好。

载着“春牛”迎接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朝,常州的春节非常盛大和热闹。立春前预制了一只象征农耕的“春牛”(春牛是用泥塑贴上黄、绿、灰等彩纸制成,象征干旱、风、水等各种天气现象。“春牛”还含有象征好运的大豆。春天的第一天,早上五点钟左右,迎春队伍从常州府衙门出发,士兵们勇敢地敲锣开道,后面跟着八个牵着“春牛”的军官。常州府知府带领八县县令、常州府守备及数十名各界代表缓步而行。一路吹着打着,经过鲜卑街和延陵路到玄妙寺。常州知府举行了焚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仪式结束后,迎春队伍将“春牛”放在经武清路、和平路至迎春桥的桥上,官员站在桥的西岸,面朝东,立起供拜。其间,有人化装成“苟莽神”,用五颜六色的棍子抽打“春牛”,称为“抽打春”,欢迎仪式达到高潮。从玄妙寺回来时,差役们打开“春牛”的风琴,让黄豆从牛尾滚下地面,百姓跟着去抢,以“春牛”为背撒米、豆,称为“春打”。也有人把黄豆穿成线,绑在小孩手腕上“避祸”。

民国时期,直到抗日战争前夕,地方官员仍每年举行春节仪式。如今,在郊区,仍然有“春晚留宿”的习俗,即在开春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被允许留在别人家,一些人在墙上贴上用红纸写的“欢迎春天”的字样。

太平军锣鼓闹元宵。

农历的第一个月的前半个月被称为元宵节,也称为元宵节和上元节。夜晚,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处处锣鼓喧天,钹钹奏响元宵。太平军攻克常州后,元宵节时,“圣兵”打“太平军锣鼓”庆祝春节。青云广场两侧的剧场上,太平军男女“圣战士”盛装唱滩泉,军民同乐,常常通宵达旦。

这一天,大街小巷经常会有五七个人一起,提着锣鼓,边走边敲,俗称“郎街元宵”。晚上女人一起到郊外或村外走三桥,往返路线不能重复,称为“走三桥”;有的人在路上摘一把叶菜,擦擦衣领,称之为“解闷”;乡下姑娘还用麻杆将秃扫帚、竹枝等绑成十尺高的芦苇火把,在地里焚烧,称为“据田财”,以预测旱涝。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过去,每年5月5日至28日,在常州的白云渡和唐家湾举行龙舟比赛。龙的队长是3英寻(1英寻是8城尺),宽度是1英寻。龙尾涂彩漆,龙分五色,彩丝装饰。船上有几十名水手。锣鼓喧天,在统一的指挥下,各船奋力争第一,岸上的观众济济一堂。清代常州诗人洪在《云溪赛龙舟》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赛龙舟的盛况:“寺外河水奔腾,水清浪浅,五龙戏。一龙是四龙的先行者,后者是击水之前的风。”

常州有很多婚姻规则。

旧时常州男女讲究门当户对,多是早婚。一般男女都是18~20岁左右,也有16岁结婚的。第一,请媒人做媒。双方满意后,女方出具年庚八字(俗称“口头契约”),写在梅花单帖上,用红包包裹,信封内放少许茶叶,用红绿丝线系好,放入太平钱一枚,福字钱一枚,以取平安幸福之吉祥之意。男方通过占卜结婚,如果没有“催婚”,就会在吉日给女方家送钱或首饰、茶瓶、粉罐、绢花、喜果,俗称“预茶”,即“定亲”。如果女方正式答应,她会回赠红蛋、鞋帽(回赠的礼物数量必须略高于收到的数量)。第二天,男方送红鸡蛋,女方送鲜花水果给亲朋好友“报喜”。

婚礼前,男方选择吉日通知女方,称之为“送日贴”;并且根据男方家庭,赠送礼品、首饰、衣服、蛋糕等礼物。,俗称“后茶”。结婚前一天,女方将瓷器、漆器、青铜器、锡器等生活用品送到男方家,俗称“为结婚铺路”。进门之前,母亲给女儿喝了点水,还泼了鸡蛋,意思是“肚子里有个孩子”。结婚时,富人家用轿子或大船,前面挂红灯,鼓领头。当新娘上了轿子,她的叔叔把她抬进轿子。新娘要在路上哭,俗称“哭”。普通平民一般用小车或车船迎接,礼仪很简单。从轿子到男方家,新郎新娘手持“红绿手帕”,先祭拜天地、祖先、翁姑,然后夫妻二人祭拜,俗称“拜堂”。新人入洞房,坐在新床上,举杯饮酒;然后,既长寿又长寿的老人站在床的高边,用手扔坚果、莲子、栗子、桂圆、红枣等干果,客人们都抢着去捡,也就是俗称的“撤帐”。夫妇向齐国长辈“见礼”后,宴请宾客,称为“坐卯”。宴席结束后,客人要进洞房讨红蛋,尽情欢乐,这叫“扰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夫备好礼,携妻回娘家,岳家设宴请女婿。几天后,男方邀请女方的亲戚举行盛大的宴会。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长夏”,女方家要做夏装,买竹席、凉枕、扇子等避暑用品去看望女儿,俗称“送夏”。1917年,常州有了“文明结婚”,又称“新婚”。新郎穿西装打领带,新娘穿礼服穿白色婚纱,礼仪简单。通讯员张军本报记者马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