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范使用平假名的?

日语中假名的来源

在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隋唐时期,汉字才传入日本,日本开始用汉字系统地记录自己的语言。最开始是用汉字作为音标,也就是日语有几个音节,所以只用了几个汉字。这些汉字逐渐演变成了假名。“假”是“借”的意思,“名”是“字”的意思。只是借用了汉字的音、形,而不是它的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袭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来,在一篇文章中使用真名和假名就显得非常混乱了。而且要借用假名的同音字多,汉字笔画多,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假名被逐渐简化,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也就是现在的“假名”。

假名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所以汉字的书写方法和书写要领大致相同,即笔画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平假名和书写汉字的草书一样,有轻有重,有连笔。片假名是楷书。

明治维新后有一个阶段,日本人和近代的我们一样,开始拼命寻找自己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有些人,像福泽谕吉的《文明提纲》,关注的是外国人吃什么,喝什么,有些人关注的是语言。汉字在日本的命运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历史时期。日本人对汉字文化的怀疑,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时代。在德川时代,西方文化在荷兰人的帮助下通过长崎进入日本,日本被称为“蓝雪”。兰学者发现,与荷兰语相比,汉字过于复杂。繁则繁,所以他们翻译蓝雪作品的时候还是要用汉字。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1866年,幕府末期,日本邮政的创始人前岛提交了一份《关于帝国废除汉字的建议书》,要求废除汉字。明治维新后,主张废除汉字的人逐渐增多,在明治初期有点成气候。1883年,主张只用假名的势力在日本皇室宫本明川亲王的领导下汇合,成立了以宫本明川亲王为会长的“假名会”。“假名协会”有5000名成员,出版杂志《假名指南》,并仅用假名编纂字典。甲午战争打败清朝的时候,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一下子就上来了。说起日语假名的“名”,字是也。假名是假字,与“真字”的汉字对称。是古代日本人从汉字发展而来的一种表音文字。但此时此刻,日本先人发明的假名却成了珍宝。回过头来看台词,战败者的祖先发明的嵌在假名里的汉字,已经变得落后,极不科学,极不合理,成为很多日本人的眼中钉。在比较聪明的日本人看来,“假名革命”并不彻底,属于那种想改革但还留着传统尾巴的。这些人经过计算发现,西方字母只有26个,而日本的假名多达50个。他们认为,有了二十多个假名和笔画复杂的汉字,日语只能是一种非常繁琐的语言。使用如此粗重语言的日本人如何不落后于西方?“中外语言相同,都属于其他国家”。既然汉字和西罗马字都是外文,而前者复杂,后者简单,为什么不干脆用罗马字,废除所有汉字和日文假名?这一观点最早是由土佐的南义计划提出的,并立即得到了西周和植物学家矢部季良等著名知识分子的响应。1884年,主修哲学的外山正一和矢部季良成立了“罗马字符俱乐部”,以推广罗马字符的日语。这个运动持续了很长时间。就连在统一地球物理学和度量衡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田中馆爱橘和他的弟子塔马鲁·卓朗也投身于普及罗马日语的事业。1928年1月,日本罗马字社出版了第一期《ROMAZINONIPPON》。只用假名的出版物一直是大多数日本人头疼的问题。都是用罗马字的日文出版物,读起来大概比较别扭。我在日本读了将近十年的书,但是没有体验过看全是罗马字标注的日文出版物的“快乐”。它的传播面并不广,可想而知。

但汉字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每个字都有音、形、义,不仅含义丰富,而且表达简洁,文笔优美。而且每个汉字都可以独立使用,同音字也可以用字体来区分。没有汉字的日语,假名很多,占据了大量纸张,造成浪费,表意文字表达失去准确性,更少了东方文字的独特魅力。这一运动的结果无需详述。今天岩波书店再版津田左佑司的书,又要加上“重”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场战役下来,也不是没有收获,日语本身终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书写中,传统上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就像旧中国一样。这场运动之后,从左到右的横写也出现了。另一个收获是汉字的简化。明治时期的大思想家福泽谕吉原本主张废除汉字,但同时认为完全废除还为时过早,应选取一些常用汉字进行教学。为此,他准备了一份文件《文字教学》。从以福泽谕吉《教字》为基础的新汉字表,到邮政新闻社(1888年)出版的《三千字介绍》,再到文部省(1901年)颁布的《小学令施行细则》中关于教汉字的规定,以及1946年10月临时国语调查委员会(1900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日本国家语言委员会公布了《要用汉字表》,简化了汉字,减少了用字数量日本人现在使用的常用汉字表就是这条路线延伸到今天的产物。

8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开始尝试对美国说“不”。亚洲四小龙相继腾飞,中国也进入改革开放加速期——东亚形势一片大好。日本经济学家开始热烈讨论以日本为首的“雁行模式”。研究思想史的日本学者开始关注韦伯的著作,关注儒家伦理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时,汉字也成了复试的题目。1986年5月,日本举办了“汉字文化的历史与未来——在信息社会创造新的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象征性地,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不仅有发明汉字的中国人,还有使用汉字的越南人和韩国人。在我看来,这个80年代的“汉字文化圈”成为一个关键词的国际研讨会,在东京而不是北京召开,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图文并茂的汉字史》一书的缘起就是这次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