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是定西人,老家在天津。她在这里工作,预计明年结婚。今年春节我要去他们家。讨论
童婚:即“童养媳”,或称“小媳妇”,多是因为家里穷,无力抚养,就把未成年的女儿许配给别人,男性大多未成年。女方到男方家,地位低。基本上是“公鸡第一声啼叫就起床,整天扫院挑水”,到了成年正式出嫁,她的地位才会有所改变。
小女婿的婚姻:男人手头宽裕,缺少劳动力时,托人把一个家境贫寒的十六七岁左右的姑娘嫁给他的小儿子,称为小女婿。这些婚姻大多导致悲剧。
指腹婚:大多是彼此友好,妻子同时怀孕。如果他们相遇,生下一男一女,成年后就成了夫妻。
表亲婚姻:为了延续血缘关系,姑姑、堂兄妹或兄弟姐妹由父母包办婚姻。民间虽有此习俗,但多被否定,因为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
交换婚姻:又称交换婚姻。因为夫家两家比较穷或者一方身体有某种缺陷,双方约定把女儿许配给对方,称为“换头”。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走婚:俗称“倒插门”、“结婚”、“招女婿”,或“招亲家”。在旧社会,上门的女婿经常被鄙视。如今,女婿被视为一种荣誉,受到法律保护。传统上,孩子出生随母姓,是“状元户”。还有的孩子是随父姓,有的都是随母姓或父姓。
转让婚姻:结婚后,男女一方死亡,死者的兄弟或姐妹继续他们的婚姻,这就是所谓的转让婚姻。这个门外汉并不觉得奇怪,甚至还赞不绝口。
仓促结婚:也叫恐慌婚姻。订婚后,男方父母或我纵情其中,然后提前结婚,以此“庆祝幸福”,等待他的健康。
招夫养夫:婚后丈夫患重病或残疾或瘫痪,夫妻双方同意让妻子重新招夫谋生。这种习俗现已绝迹。
旺门婚:婚前,未婚夫早逝。按照封建礼教,女方一生忠贞,所以抱鸡出嫁,这叫王门婚姻。这种习俗早就不得人心了,今天也消失了。
鬼婚:也叫“影子婚”。订婚后,男女双方婚前死亡,两家人约定作为“黑社会”夫妻合葬。
婚姻:在旧社会,男女必须遵循“六礼”规则。辛亥革命后,其礼仪虽有所改变,但仍沿袭封建礼仪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婚姻制度,但要彻底废除旧的礼仪还需要时间。定西人习惯于常规的婚礼程序,基本都是一样的,虽然因地域不同会有差异。
结婚年龄:旧社会汉族结婚年龄普遍偏年轻,男性15-20岁,女性15-18岁。富裕家庭早婚并不少见,十二三岁就结婚的也不少见。婚姻法实施后,法定年龄男性20,女性18。1981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取消晚婚习俗。旧社会,富家的妃子多达两三个,穷人家的则是终身“单身”的。现在都灭绝了。
求亲:是商量结婚。旧社会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先是亲戚朋友撮合,父母上门选女。挑选准确后,方便男性找媒人准备礼物到女方家求亲,进入相亲阶段。如女方未曾谋面,男女相见,或媒人带男方到女方家见女方一面,称为“纳才”。女方同意了,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问生日,这叫“问姓名”。男女双方的生辰都写在红纸上“庚帖”(有的地方很简单,只是口头表达),由阴阳先生根据“五行八卦,共荣相克”的原则推算出来,称之为“姻缘”(也叫“合孝”)。如果婚姻顺利结束,男方会通知女方,称之为“那吉”。如果没有,原礼物将被退回。然后,男方选择吉日,请媒人正式通知女方订婚时间,准备婚礼。在此期间,如果家里发生意外,如打碎盘子、碗、壶、杯,牲畜死亡或家人生病,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没有结婚的机会。媒人会通知对方取消婚约。
订婚:俗称“攀亲戚”、“喝酒”。订婚当天,男方父亲会同儿子、媒人带着酒(2瓶系红绳)、聘金、衣物、首饰、四色礼(饼、糖、茶)等彩礼(有的地方放在盒子里、桃子里或包袱里)到女方家订婚,称为“郑娜”。女方家准备酒席招待客人,索要彩礼,俗称“索要彩礼”。男女双方与媒人协商,最后定下彩礼。然后男女双方在酒席上向长辈、亲戚敬酒,改名字。长辈和亲戚朋友会给男女双方“红包”,钱的多少视经济情况而定。之后,吃喝玩乐,尽兴而归。男方走的时候要带回来两个装酒的空酒瓶(里面还剩一点酒),女方往酒瓶里放一点米粉,表示“米粉情侣”。这就叫“订婚”和订婚。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订婚后,每逢节假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方要准备礼物到女方家“送节”,以示婚姻生效,俗称“追节”。
结婚:俗称“结婚典礼”,也叫“介绍新媳妇”。男方请阴阳师确认婚期后,媒人通知女方家人。这叫“邀请”。婚礼当天,男女双方都要举行婚宴招待亲朋好友,饭菜的格局视主人的实际经济情况而定。朋友邻居去帮忙,俗称“代劳”。临近婚期,男方和媒人去女方家送彩礼,俗称“回礼”、“送礼”,也叫“清礼”。有的地方有个男的把裤子和布一起送,叫离了婚的裤子。富豪之家,这种雇佣的礼官比较复杂,一般会准备一份礼物清单。男方家定期带着彩礼去女方家,10的大包子,两块鲜肉,12的糖果,称为“箱”。女家院子里有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香案礼物。女家子侄拜天地。仪式结束后,男方给香炉“钱庆眉”,呈上礼物清单,打开一盒“亮礼”,邀请亲友来访;然后,女方给男客人呈上一个饺子碗,称之为“品汤”,女客人设宴。这种古老的礼物今天已经绝迹了。最后商定结婚日期。
送姑娘出嫁,叫“放她走”“送她走”。结婚前一天,男方到女方家“坐坐”(也叫“谈心”),进一步确认送亲人数及相关事宜。这一天,新娘的家人招待前来送礼物的近邻。近邻送的礼物叫“加盒”。在过去,陪伴新娘的是一对板条箱或一个四方柜。进入80年代后,伴随而来的是衣柜、写字台、音箱、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具不确定。这一天要确定欢送会的人员,选择子女都符合其属相的新娘作为“伴娘”,即“女新娘”。男方选择一男一女(不得再婚)双方均有子女且所属属相不忌讳的作为“伴娘”,另选一男少年作为新娘牵驴。在媒人的陪同下,新郎、他的叔叔、哥哥各有1人,抬箱子的有1人,组成了一个婚礼护送队伍。(如果人数是奇数,就带走5、7个人。基本上就是两瓶酒,两块肉,糖果点心,10块的大包子,还有几个“针工资”(有的地方叫“感谢”、“留母钱”、“彩礼钱”)的红包和零花钱(俗称“玩笑钱”),就去女方家给亲戚打招呼。有的地方,娘家关门,向新娘要红包利市,往器物上泼水,取笑。以前男女都是根据路况准备轿子或者汽车或者驴马(不允许骡子)。现在城镇多使用汽车,农村多使用三轮车。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差距越来越大。排场越高,车辆越多,攀比之风就是盛兴。
当婚礼队伍到达女方家时,他们首先焚香祭祖,然后将礼物陈方放在桌案上,向女方的长辈敬酒“照看孩子”,并奖励她“感谢”的钱。然后喜宴宾客设宴,酒席准备离开。在过去,女人把新娘的头发挽成一个发髻。新娘穿着束腹,蒙着头,胸前放着一面“防护镜”,手里拿着一本书(耿铁)。这种习俗现已废除。女方选择亲戚把嫁妆装在盒子里,俗称“打包”“放嫁妆”,意为赞美嫁妆。
新娘离家时,传统上由家里的大哥抬着轿子(马或驴),新娘哭,称为“哭婚”(也有人称之为“驱邪”)。说不忍心离开父母;新娘出门时,在大门内抛一双红筷子(有的地方分别在门内外抛两根红筷子),两家迎接亲戚* * *登上骄傲,骑上汽车,策马出发。在路上,当轿子(马和驴)经过岔路口、寺庙、大石头和大建筑物时,在旧社会,人们会在上面贴上一张红色的小纸片或“道路贴纸”,上面写着“一路平安”和“鬼和恶灵应避免它”,以求好运。现在用的车辆比较多,比较少见。
轿子到了男方家,当天你要往西深方向下车,然后轿子周围就会响起鞭炮声。新娘下马(桥、车)时,有的地方要先拿起盛满米饭的“宝瓶”,放入红筷子,用红布包好,婚后煮成粥,对新人来说有“平平安安”的意思。筷子取“快生”。这种习俗已经被废除了。给孩子送行要红包,叫“压轿子钱”。新娘下马后,伴娘扶着她在底楼的红地毯(也可以用红布代替)上缓缓行走。旧时请客“迎红”,将红地毯串在院中设的香案前。香案上放着香蜡和盛满麦子的升(也叫斗),插着一张圣牌和一根杵。天平上挂着镜子、尺子、剪刀和红布条,用来辟邪。红线两端的铜钱放在两个酒杯里,举行了祭奠天地的仪式。然后,新郎新娘踩着红地毯,提着麦桶(俗称“满桶”)进入洞房,将麦桶放在炕上的喜神位置。新娘把护目镜放在桶里面对面坐着,新郎用秤砣(或擀面杖)摘下新娘的“盖头”。已经废除了。这时,男方家设宴招待女方家的人(贵客),并献上香烟。婚礼队伍经常用唢呐演奏喜庆的音乐,宴席热闹非凡。欢送会必须在中午前离开男方家。在有些地方,男方要向女方赎回嫁妆箱(柜)上的钥匙。临走前,男家把大门前的酒桌停了下来,把酒和小笼包摆在上面,用大杯子倒酒。男家总要猜一猜敬酒,输的人喝了,让贵客每人拿几个小笼包。欢送会出门前要去新房看新娘说再见。所有前来祝贺的人一整天都在一起,席间新娘和新郎一个接一个地祝酒。年轻人闹洞房,俗称“房子”“新房”,给新婚夫妇出难题玩,推,拉,抱,摸,花样翻新。新娘尽最大努力躲避和应付他们,直到深夜。然后,新房需要暖床,这叫“圆房”。主人将核桃、大枣扫在床边,撒在炕上,寓意“和合”“早生贵子”,并吟诵“核桃大枣皆有,养的娃娃满院跑”。然后新婚夫妇上床睡觉,新房里的“长明灯”彻夜亮着。年轻人趴在窗外偷听新婚夫妇的动静是件好事,这就是俗称的“墙根听”,在当天或第二天,一些新娘会煮“手擀面”(刀削面)招待亲朋好友。第二天,新郎家必须再准备一桌酒席,招待婚礼期间帮忙的亲朋好友,称为“拉后座”或“谢客”。
初婚:婚后的早晨,新婚夫妇早早起床祭祖,拜见父母和亲戚。这是新娘和家人正式见面的场合。同样是第二天,女亲戚带饭到男家祝贺,男家也请亲戚陪同,认亲戚,确定世代关系,俗称“见亲戚”。这种习俗现在很少见了。第三天,小两口准备好礼物,回父母家看望公公婆婆和叔叔伯伯。他们当天返回,俗称“归家”。这是婚后第一次省亲(回娘家),媳妇等了老公几个星期。新婚夫妇在娱乐后会提前回来。婚后十天,新娘回娘家小住,俗称“转娘家”,住八九天回婆家,但也有一呆就是十天的。有些地方结婚一个月后,新娘去娘家,俗称“站月”“转月”,但一般会提前几天回来,以示对婆家长辈的尊重。
今天,上述许多婚姻习俗已经被修改。他们虽然在农村延续,但抛弃了传统的旧习俗,或者简化迁就。城镇男女婚礼,移风易俗,或集体结婚,或带着巨额彩礼、高档家具、时尚嫁妆、盛大婚礼、精美酒席、乖乖女结婚的游客,都有新鲜事可做。所谓的新“六礼”潮流近年来在盛兴流行,但并未受到广泛欢迎。
婚后正月初二,新婚夫妇到女方家拜年,称为“磕头”或“拜年”,公公婆婆给“压岁钱”。有些地方,婆媳互相回避,不准在正月十五见面,称为“避灯”。不然迷信认为婆婆会瞎。
再婚:旧社会男尊女卑,男人丧偶,可以续;女子死而不再婚,称为“贞节”。因此,有许多年轻女性在失去配偶后成为终身寡妇。还有的人丈夫已经去世再婚,公婆往往要求很高,俗称“卖寡妇”。有的半夜被劫持,叫“抢寡妇”。建国后,男女平等。现在很多人不遵守这个规定,再婚是受法律保护的。现在比较常见,尤其是老年人。男女找到合适的人组成家庭,“夕阳红”成为时尚。
葬礼
汉民族形式:养老谨慎追求未来,不仅是人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家庭的大事。丧礼,又称“白事”丧礼,在定西一直沿用木棺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公职人员一律火葬。它的习俗和丧葬仪式一般根据家庭情况和死者的年龄和身份而有所不同。
在旧社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婴儿死了,就砸到炕洞里烧了。婴儿2岁内死亡时,邻居用柴火将尸体卷起,放入背面腐烂的桶中,在野水沟中放火焚烧,弃之不顾。12岁以上的人,死后不选择吉祥之地,只在偏僻的田野里盖身。12岁以上的未婚人士,可以制作简单的木盒,把尸体埋在田野里或荒山野岭里。已婚男女有了孩子就是正常死亡,可以葬在主卧室和内卧室的祖坟里。其他非正常死亡,如跳崖、投河、落井、服毒、上吊、难产、自杀、他杀、车祸等。,只能埋在房子里的私人房间里办理丧事;死在屋外的,只会在屋外、窑里或帐篷里办丧事,不准进祖屋。虽然他是正常死亡,但是那些死在屋外的人并没有进入房子的主(内)卧室举行葬礼。所以病危的人要尽量回家,尽量睡好觉。
老人去世后,定西的丧葬习俗和礼仪,受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和宫廷礼仪的影响,隆重繁复,庄严肃穆,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
定西的天气不会太冷:但是今年冬天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冷,过年肯定会冷。定西最低-8度。
婚姻的压力和天津很不一样。首先,定西婚礼是中午,天津是下午。一般要给女方一份礼物(3万元)。其他习俗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