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的故事
(一)屈原入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居民们把大量用竹叶包裹的大米(粽子)扔进河里,竞相寻找屈原的尸体。
(2)曹娥发现了她父亲的尸体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福投江而死。14岁那年,她在河边哭。17天之后,曹福的尸体仍然下落不明。她5月1日投河自尽,5天后两具尸体合拢漂浮,被村民牺牲。
(3)白蛇传说
传说白蛇娘娘为了报答徐贤的恩情,嫁给了她。据说在端午节,白蛇喝了雄黄酒,几乎呈蛇形。它与《法海白蛇传》和被洪水淹没的金山寺一起,是一部著名的民间戏剧。
(4)伍子胥逝世纪念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攻楚后,吴王阖闾去世,吴王夫差继位,大获全胜。越王鞠坚邀其讲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了奸臣的话,给伍子胥自杀。5月5日,他把尸体扔进了河里。此后,人们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龙舟节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节,黑龙在天空中度过七夜,这是龙飞的日子,正如《易经·甘瓜》第五首诗所说,“飞龙在天”。中午,龙星既是“赢”又是“对”,是好运的象征。
端午节,最初是南方先民创立的,是祭拜龙的祖先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拜龙族祖先的吉日,并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月亮日”,起源于中原北部,是为了纪念屈原和其他历史人物。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习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地方志中:“仲夏端午亦称五月五日,与夏季的至日相同。”段,古汉语有始、初之意,称为“端午”,即“第五日”。《说文解字》:“段也是万物诞生之题”,意思是“段”的意思是开始,所以五月初五称为“端午”。《岁时广济》说:“都城尘民以五月初一为第一端,初二为第二端,数为偶数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头几天称为首尾相连。因此,五月的第一个下午被称为端午节。但是端午节的习俗早就有了,比如赛龙舟和祭祀的习俗。
古人以天干地支为载体,天干载天之道,地支载地之道,设置天干地支,承包天地命运。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日历年、日历月、日历日和日历时间。根据历法,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五月称为“午月”,午日称为“重午”,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
端午之初,主要流传于吴越南部,以“图腾祭祀”的形式出现。古代先民以“龙”为图腾,选择在端午节祭祀,其实是当时祭拜龙族祖先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