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十二种动物【12生肖】作为12的代表?

十二生肖的起源

十二生肖也叫黄道十二宫,或简称十二宫,或属。按照汉字的解释,“生”是“生”的意思,“肖”是相似、相似的意思。

当我们谈论中国的十二生肖时,我们应该从中国农历的干支年开始。农历有时也叫“夏历”,夏历的纪年方法是用干支纪年的方法,以天干地支配合的顺序。有十天干十二地支。天干地支配,如甲子、乌木等。,以此类推排列成六十组,俗称“六十花甲子”。这60组配合年份,每60年循环一次;与月份相匹配,6月循环一次(5年);与日匹配,60天循环一次;配合时间,120小时(古人以两小时为一小时)来回一次。在这个循环中,年、月、日和时间都有自己的日历。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取12种动物来搭配十二地支。在计算年份时,所有带有“辰”的年份,如、,都称为龙年,龙年出生的人属龙,等等。后来,人们认为生命中的某一年就像某样东西,例如肖龙出生在龙年,或简称为中国十二生肖。

为什么十二生肖需要十二?

《李周》载:“十掌二岁,十掌二月,十掌二星之位,十掌二十八星之位,其记叙可辨天道之位。”时间的划分是十二年递进的,一年十二年,十二月一天十二点。在古代,天一直是主宰,地一直是从属。十天干也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叫十二子。

黄道十二宫的诞生有一个天文背景。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寒暑交替的循环。宋代洪灏《宋末列传》说:“女真极小,恰在新月之后,其人不知日期。当被问到时,他们会说,“我见过多少次草?”"宋代《孟达碑录》也记载:"每草一岁,有人问其年,便说是多少草。“另一个天空观察者发现,月亮的盈亏周期可以用来衡量一年的长短,十二个满月就是一岁。这一发现是早期历法最精确的成就之一,“十二”被视为传达上帝意志的“天数”。天干地支,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是“十二”

世界上有许多动物。古人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为自己的生肖?清代刘闲《杨光杂记》引用李长青对松下阁的粗浅言论:“阿紫何以为鼠?”岳:天生于子,不灭则不开。老鼠吃昆虫。所以夜未央,阳性鼠要等,所以孩子属于鼠。地丑,牛开地,所以丑属于牛。若生于阴,若生则杀。凶手,老虎,阴人,恐惧。如果你牛逼,你就是虎,那么殷就是虎。一天结束时,太阳升起。日离体,含太阴玉兔之精,故为兔。三月占卜的辰,是龙族下雨的时候,所以辰属龙。最后一个人,四月占卜,当时郁郁葱葱,蛇在其位。还有,蛇不在路上的时候,就是蛇。正午,阳生,阴生。马身体健康,不离地,又属阴,所以下午属马。绵羊不是绵羊,因为它咬不合时宜的草而成长。申请的时候,猿猴在夕阳下啼叫,胳膊都伸了出来。以此类推,混沌横行,所以应用属于猴子。酉,月亮出来了。

当时月亮是脊体,内含金鸡精气,所以是鸡。当时是狗当家,所以是狗。亥时,猪在吃,所以亥是猪。"

另一种说法是,生肖的选择和排列是根据每天的活动时间来决定的。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这样的故事就像解闷的笑话或抑恶扬善的寓言,带有浓厚的文学成分。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你是老虎,他是兔子,我是龙等等。想知道一个人的年龄几何,只要问问他的生肖就大概知道了。据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第一次访华时,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出了一个谜语:中国只有十二个,但每个人都有一个,这在外国很少见。答案是什么?周总理听后忍不住笑了,脱口而出:十二生肖。这件轶事成为展示周总理敏捷思维的美谈,广为流传。

每当春节来临,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都喜欢说今年是龙年。明年是蛇年,后年是马年。追溯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自然引出以下话题。

黄道十二宫的古代记录

自舜帝时代起,中国就开始使用天干十象和地支十二象相结合的“干支年表”。动物年代学的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唐书》记载:“虎年以十二事为界。若年在阴,则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鱼雨丛考》中考证:“早期造福北方之俗,无子、丑、阴、毛十二字,但鼠、牛、虎、兔分年时,至汉末时,谓(可汗)钱居婺源,与齐人杂居,传于中国,故不废其耳。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集《诗经》。《诗经·潇雅车公篇》云:“吉日午时,我马不足。”又见《礼记·月令·冬令》:“掘牛送冷气。”黄道十二宫理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史云:最迟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物衡》中的云:“阴,木,其鸟,虎。嘿,土也,其鸟犬也。”另一朵云说:“下午好,马也。子,鼠也。酉,鸡也。.....沈,齐天也。”* * *提出十一生肖名字。此外,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武在臣为龙。”刚刚加了“陈龙”,完成了十二生肖。可见,十二生肖在东汉时期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你哥哥出生在吴川镇,老大是老鼠,老二是兔子,你是蛇。”可见当时民间广泛使用十二生肖来记录人的出生年月。

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至12年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数千枚竹简。其中《日出贼》明确记载了十二生肖中用于预测贼的外貌特征的文字。这个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十二生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因为十一号秦墓葬于始皇帝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17年。有人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十二生肖来记录年份,并特别指出“始于夏,传于商周。”但如何引用,还有待历史学家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讨。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不仅使用了生肖纪年,还出现了沈炯写的十二属相诗。

在老鼠和灰尘的情况下,牛羊在黄昏时分就下来了。

老虎在空旷的山谷里咆哮,兔子向窗户敞开。

龙影远绿,蛇柳萦绕近。

马兰芳远,春种羊。

猴栗羞香果,鸡砧引清怀。

狗在外面,猪的窗户在悠闲。

这首诗将十二生肖动物的名字按顺序嵌入首字,突出每种动物的自然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代大学者胡琰写的生肖诗,不仅依次嵌在生肖名称中,而且每个名称都有一个代号,相当有趣。诗云:

牛和姑娘多年难相见。

月中得兔日长。

有珠子的龙经常不睡觉,画蛇很累。

老马何曾有角,羊怒触诸侯。

不笑楚人冠浴猴,愿鸡空巢。

舞阳在阆中屠狗,平金放了苟海东的头。

第一句“Zokor”就是水老鼠。第二句中的“牛女”是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豺”是龙的一种,下巴下有一个宝珠,所以叫豺。八句中的“舐羊”是公羊,“摸扇”是角碰篱笆。“舞阳”十一句,指汉高祖刘邦封樊哙为舞阳侯。他曾经在江苏沛县杀狗为生。最后一句指的是汉武帝的宰相公,他曾经在东海放过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和传说

文献记载黄帝时代有十二地支,与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和十二星座都代表了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份和节日。殷商时期发明了A、B、C、D等十种文字。后来学命理的人称之为天干,与地支结合使用,如甲子、娥冤等,用来计算年、月、日、时。

相传,用十二种动物代替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的季节,是汉代东方朔的杰作。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明确的《燕都篇》记载。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字。按生肖计算年份也始于东汉。赵翼的《清代鱼雨考证》也指出了这一史实。至于为什么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符号,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在古代,所有的部落都会选择一种他们特别害怕或者喜爱的动物,并以它的图案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宋代洪勋的《杨顾漫全》和明代郎英的《七修抄本》都对此进行了说明。此外,佛经《大吉经》记载了十二生肖依次行进的故事,但有狮子而无老虎。所以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老虎取代狮子可能与中原不产狮子有关。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最早出现在写作的时候。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小时。同时,他们观看天象时,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情况来确定生肖。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是老鼠在夜深人静时活动的时间,被称为“老鼠”。凌晨1点到3点,很难看。牛习惯晚上吃草,农民经常深夜起来喂,所以被称为“丑牛”。从凌晨三点到五点,它属于印石。这个时候,白天卧,晚上走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在此时听到虎啸,故称“银虎”。从早上五点到七点,是石矛。天刚亮,兔子就离巢,喜欢吃带晨露的草,所以叫“毛兔”。早上七点到九点,是一天中的时间。这个时候一般容易起雾。据说龙喜在云端飞翔,值旭日东升,故称“辰龙”。上午9点到11点,是第四次。雾消散了,

阳光明媚,蛇出洞觅食,假装“蛇”。十一点到中午一点,是中午。在古代,野马是不被人类驯服的。每当中午,它们就尖叫着跑来跑去,所以被称为“午马”。下午一点到三点,不合时宜。有的地方称之为“羊出坡”,意思是这是放羊的好时机,所以叫“未央”。下午三点到五点,是申请时间。太阳西下,此时猴子喜啼叫,故称“申猴”。下午五点到七点,是酉时。太阳落山时,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晚上7点到9点,是悲伤的时候。辛苦工作一天后,我闩上门,准备休息。狗趴在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所以叫“狗”。晚上9点到11点,是石海。夜深人静时能听到猪拱的声音,故称“海猪”。就这样,一天中的时间是用动物来安排的:老鼠、丑牛、银虎、毛兔、陈龙、四叔、午马、羊、猴、酉鸡、狗、海猪。后来,人们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年份,黄道十二宫就出现了。

还有类似的说法,十二个动物配十二个小时。据说天地在生命之初就形成了,没有缝隙,所以气体无法逃逸,物质无法利用。被老鼠咬了,气体逸出,物质可以利用。鼠有开天体的神力,幼时属鼠。老鼠打开了天地的缝隙,牛出来种地,小丑就属于牛了。传说人生于阴,“阴”字有敬畏之意。古时候人最怕老虎,所以殷是老虎。石矛已经进入清晨,但太阳还没有出来。是月亮照亮了地球,而月宫里唯一的动物是“玉兔”,所以石矛是一只兔子。传说是龙族下雨的时候,这个时候自然属于龙族。蛇擅长用草来隐藏自己的行踪。据说它们小时候不在人走的路上游泳,不会伤人,所以属于蛇。中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刚要产生,马无地不能跑。属阴兽,所以午时属马。传说羊吃不合时宜的草,不影响草的再生,不合时宜就归羊。申有“伸”的意思,猴最擅长伸、弯、爬,所以申是猴。这时候鸡开始回巢,这时候就是鸡了。天快黑的时候,狗狗就开始“工作”,看家护院。此时,它属于狗。夜晚的时候,万物寂静,世界混沌,而猪和天地混沌一样,除了“吃”什么都不知道,所以石海自然属于猪。《法源朱琳》引用《大吉经》十二生肖起源说:“Jambu-Di^pa外,方海十二兽,为菩萨。人性生时,菩萨住洞时,属此兽护利,故汉十二日随此行。”又云:“其所以分布,《谷穗漫录》中颇详。据其说,子、阴、辰、午、申、徐都是阳,所以鼠、虎、龙、猴、狗都是五指,而马只有一蹄;丑、茬、忌、昧、酉、海属阴,所以同属偶数命名的牛、羊、鸡、猪都是四爪,兔是两爪,蛇是两舌。”据此,十二种动物按脚趾奇偶排列:牛有四个脚趾,为偶数;奇怪的是,老虎有五个脚趾;兔子四趾,偶数;龙五趾,很奇怪;蛇没有脚趾,只有两条舌头,这是偶数;奇怪的是,马只有一个脚趾(一个蹄子);绵羊有四个脚趾,偶数;很奇怪,猴子有五个脚趾;鸡四趾,偶;奇怪的是,狗有五个脚趾;猪有四个脚趾,偶数;十二种动物中,只有老鼠最特别,它的前脚有四个脚趾,是偶数;后脚的五个脚趾

,令人惊讶。这样,原是奇数和偶数,所以在十二生肖中居首位。

在陕西临潼骊山祖庙西北,有一块巨大的碑,上面刻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的形象,称为“十二象石”。这“十二象石”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代有一种天干地支先配合的“枝干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的祖先觉得干支年表复杂,难以深入人心。因此,有人建议用黄道十二宫来标记年份。黄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命令仓颉去做这件事。在这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被召集到黄帝宫庙前参加选举。动物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准备开会。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慢,就在除夕夜离家,考了第一名。第二个是老虎,第三个是兔子,第四个是龙,然后是蛇、马、羊、猴、鸡、狗、猪和老鼠。龙生得威严,浑身鳞甲,闪闪发光;眼睛溜圆,像明亮的灯;银须金须,迎风飘扬;虎蹄鹰爪,骑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好像少了点什么。当龙刚跳出水池时,他看见了那只公鸡。我看到公鸡不仅有美丽的羽毛,而且头上还有一对美丽的角。我不禁激动起来,上前借了他头上的角。公鸡摇摇头说:“不行,我明天还要去参加十二生肖竞选大会!””龙说,“你头上的角是多余的。以你五颜六色的衣服,一定会被选中的。“公鸡爱阿谀奉承,愿意把自己的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就在这时,一只大蜈蚣爬上来说:“鸡哥,把你的角借龙哥用用。如果你不信任我,我做担保人怎么样?“公鸡看到有蜈蚣做担保,就答应了。龙高兴极了,答应在十二生肖的选举会议结束后,马上把角还给公鸡。此外,老鼠和猫是好朋友。这只猫困了。去开会之前,猫对老鼠说:“你明天一早给我打电话好吗?"老鼠点点头说:"好的,我一定会打电话给你。”就这样,猫安心地睡去了。当老鼠醒来时,天色已晚。他急忙去叫猫,看到猫睡得正香,就想,为什么还要有另一个竞争对手呢?他丢下那只猫,结果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十二生肖竞选大会好热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住的,都聚在一起了。熙熙攘攘,非常热闹。黄帝从各种飞禽走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并进行排名。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高大强壮,力大无穷,又是第一位的,所以先决定牛排。老鼠不起眼,最晚来,应该最后来。黄帝的声音一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紧跳到黄帝面前说:“要说大话,就得算上我。不信,请让人民群众来鉴定。”黄帝被老鼠的话逗乐了。这个小家伙说:“既然我们为人民选择了十二生肖,那就让人民来识别吧。”于是他下令让所有十二种动物在街上散步。牛走到街上,人们对它很友好,有的摸摸它的头,有的夸夸它,但没人说它大。这时,老鼠突然跳到牛背上,把人吓了一跳。我听到人群中有人惊叫道:“哎呀!这么大的老鼠哪蹦出来的!”这一哭让老鼠显摆,黄帝不好食言,只好把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在十二生肖的选举大会上,老鼠不仅入选了,还排在了第一位,自然很骄傲。回到家,看到猫刚睡醒,说:“猫哥,生肖节结束了,我被选为第一。”猫一听,大叫:“什么?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是一个邪恶的坏东西。”然后他猛扑向老鼠。老鼠见猫真的翻了身,吓得慌忙逃回鼠洞。从此猫和老鼠成了死对头,一直延续至今。

况且公鸡排在龙的后面,他很不服气,后悔不该把自己的角借给龙。会后,公鸡急忙跑向龙,乞求他的角。当龙看到公鸡时,他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不想把这么漂亮的角还给它。他跳进身边的深潭藏了起来。公鸡不会游泳,只好去找蜈蚣做担保人。蜈蚣说:“你还是要问龙要你的角,他就是不还。我能怎么办?”说完,蜈蚣也躲了起来。从此,公鸡头上没有了犄角,只剩下一个红色的鸡冠。每天早上爬高喊着“龙哥,把我的角还给我!”“平时我就用爪子到处挖蜈蚣,一看到就啄。

十二生肖选定并按顺序排列后,黄帝命令造字的仓颉将十二生肖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