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gejiri
藏族人自称“波巴”,意思是农业人。他们是一个农业部落,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在汉代,它属于西羌人的一个分支。公元7世纪,赞普逊·扎甘布建立了一个王朝,唐宋时称为吐蕃,元明时称为西番,明代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设立三鑫宣威使司和杜源元帅府,由中央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所有藏区。直到康熙时期才称之为“西藏”,藏语称谓由此而来。西藏于1951和平解放。1959年的民主改革结束了这里的封建农奴制。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从1950到1965,先后建立了12个藏族自治州、县。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于藏缅语族汉藏语系藏支,分为卫藏、康芳、安多三种方言。现在的藏语是7世纪初以古梵语和西方语言为基础的表音文字。
从10世纪到16世纪,西藏文化繁荣昌盛。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西藏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区广为流传了几个世纪。史诗以说唱的形式描述和反映了古代藏族部落的历史,共一百多首诗,七十多万行。还有两本世界著名的佛教书籍《甘珠尔》和《丹珠尔》。
多彩的藏族服饰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的红山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建筑群,高度为13层。它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而闻名。
藏戏独具特色,歌舞充分体现民族风格。藏雕技艺高超。
献哈达是对藏族客人的最高礼仪,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丝巾。以白色为主,也有淡蓝色或淡黄色,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颜六色的哈达。五彩哈达是藏族人使用的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教)。据藏族学者赤烈曲扎《西藏地方志》记载,哈达在元代传入西藏。藏族萨迦法王·巴西巴在会见元世祖忽必烈汗并返回西藏时,带来了第一条哈达。当时哈达两侧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写着汉字“好运”。这说明哈达确实是汉人发明的。
藏医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强调加工技术,尤其是兽医。医药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术可以预测日月食和当地最近的天气。
藏历是阴阳合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配合阴阳。每60年阴火兔(丁卯)年为始年,月有大小建筑,一般为三年。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人有看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人们举行庆祝活动,纪念佛陀的生日和唐文成公主进藏的吉日。藏族节日有萨加达瓦节、雪顿节、元宵节、水果节等。藏族节日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原住民信仰这一宗教的一些仪式和内容,形成了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人尊活佛和和尚为师,藏语称为喇嘛,所以藏传佛教也叫喇嘛教。
西藏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一个喇嘛正在看西藏哲学家拉萨。
邦斯的盛大佛像展。当日,拉萨迎来一年一度的“雪顿节”,这是藏族的传统。
节日,藏语“雪”是“酸奶”的意思,“饭”是“宴会”的意思,“雪饭”节就是酸奶节。
拉萨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
当天的序幕——哲蚌寺佛展是
最吸引眼球的仪式。
大多数藏族人一天吃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大时,有一天吃四、五、六顿饭的习惯。藏民大多以糍粑为主食,即炒青稞,磨成细粉。尤其是在牧区,除了糍粑,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糍粑时,用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混合。糍粑便于储存、携带和食用。在藏区,随时可以看到有羊皮糍粑口袋的人,饿了就可以吃。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人经常吃“祖玛”、“油炸果脯”等。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的一种野生植物蕨麻。俗称人参果,种类多如花生。在当地春秋两季均可挖到,常作为西藏名菜的原料。煎鸡胗是面食的一种,是在面粉中加入糖,揉成圆形或长条形,在黄油锅中煎制成的。他们还喜欢吃去麸皮的小麦和青稞,以及用牛肉和牛骨头做的粥。居住在青海和甘肃的藏族人也吃煎饼和用开水做的“搅和”。“推”是藏族人民喜爱的食物。它由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看起来像一个大奶油蛋。青海的藏族人经常吃一种被藏族人称为“特”的油饼。做水油饼时,用大碗把面粉揉成饼,放入沸腾的锅里,熟了就拿出来,加酥油吃。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做大饼的习惯。一般最小的在2.5公斤以上,最大的可达100公斤,可作为馈赠亲友、长途旅行的礼品。云南迪庆藏族,吃蒸土豆,小麦面,馒头。
以前藏族人很少吃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其次是猪肉。藏族人吃牛羊肉讲究新鲜。牛羊肉宰杀后,他们立即将大块的肉和血放入锅中,用猛火炖,煮开后再取出,以鲜香可口为最佳。人们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把大块的肉放在盘子里,用刀切开。牛羊血与牛羊肉末混合,灌入牛羊小肠,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民经常用猪肉做猪脂,便于保存。制作猪膘时,将猪头、猪蹄去掉,猪骨去掉。四川的藏民也要把瘦肉切下来,然后用胡椒粉、樟脑扇涂抹,撒上盐,缝成方形,风干。云南藏民把猪肉缝好后,还要加一块很重的石板压着,叫做“琵琶肉”。吃的时候,把它切成圈,蒸熟,用刀切开。其色蜡黄,香而不腻。肉通常用风干的方法储存。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吃不下,就切成块,挂在通风处晾干。冬天做风干肉,既能防腐,又能冻结肉中的血液,保持风干肉新鲜的色泽和口感。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最常见的是从牛和羊奶中提取的黄油。除了在膳食中使用的黄油,它也被广泛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奶渣也是常见的制作乳制品,作为零食或其他食物食用。在藏族人中,男女老幼,除了喝牛奶,都把酥油茶当成必须的饮料。酥油茶和奶茶都是用茯茶熬制的。伏茶巾中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因少吃蔬菜造成的维生素缺乏,帮助消化。藏族人普遍喜欢喝青稞酒。尤其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
藏式炊事炉自成体系。在藏区,家家都有酥油茶筒和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人都是用干牛粪做燃料,用铁鼎做炉子。云南藏式茶具、酒具、餐具都是铜制的。其他地区的藏族人喜欢用木碗,用红、黄、橙三种颜色的颜料上色。比较精致的是在碗中包银。牧区藏民要随身携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于切食、宰羊、剥皮、剪帘等。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节日、礼仪、饮食习俗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藏历年,一般12月份就开始准备购买年货,家家户户都要用酥饼炒果脯。藏历年的果脯种类繁多,有耳形的“古果”、长形的“夏娜”、圆形的“蓝果”等。还需要用有色酥油揉成一个羊头,做成长方形的粮桶。桶里装着糍粑、炒青稞等食物混合的酥油,上面插着酥油、鸡冠花、酥油做成的彩色花朵。除夕夜大扫除,在每家每户的门外用石灰粉涂上八字吉祥符。每一个云南的藏族人都会在除夕夜吃面团(类似于饺子)作为晚餐。面团里有石头、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吃石头包的面团,说明他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吃羊毛包的面团的人,说明他心软。初一早上,佛龛前的茶几上摆放着青稞苗、油肫、揉好的羊头、制作精良的麦片桶,预示着新的一年,丰衣足食。除夕夜,云南的每个藏族人都会杀年猪。初一早上,大家都会喝一种青稞酒,加红糖和奶渣,叫“关店”。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会举行宗教活动。除了藏历,每年藏历的7月1日都会庆祝“雪节”。雪顿节的原意是“酸奶宴”。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酸奶吃,然后加入藏戏的内容。很多人在雪顿节都要带着黄油容器、茶壶、暖水瓶,带着食物去风景优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我们都要过“看果节”。在观果节期间,我们应该互相娱乐,举行各种野餐来迎接秋天的收获。还有“洗澡节”、“冬令节”等传统节日。在民间结婚就像过节一样热闹。结婚时,主人要用酥油在酒壶口和玻璃杯口各塑三个头像,以示吉祥。敬酒时,长辈先将中指蘸酒,上下轻弹三次,以示对天、地、神的祭祀。迎客时,不仅要把手在酒里浸三次,还要在粮桶里抓些青稞,往空中抛三次。酒席上,主人拿酒杯先喝,然后(酉+桶)一次性喝完。主人喝完第一杯酒后,大家就可以随意喝了。婚礼上,新郎会向新娘敬酒。喝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端到面前,才伸手去拿,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藏族传统宴席分正餐,没有正餐和小吃之分。第一道菜是祖玛米饭,第二道菜是腊肉,第三道菜是猪肥肉,第四道菜是奶酪,第五道菜是血肠等等,可以上很多道菜,最后一道菜是酸奶。吃饭时不准喝酒。主客可以多吃,可以少吃,可以不吃,但是第一道菜和最后一道菜一定要吃。前者象征吉祥,后者预示圆满。吃饭的时候要注意吃饱了再吃,不要出声咀嚼,不要出声喝水,不要跨盘挑食。用羊肉招待客人时,羊脊骨下部有尾巴的一块肉最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要在尾肉上留一绺白发,以示吉祥。
典型食物藏族典型食物有糍粑、青稞酒、酥油茶等,如祖玛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祖玛、大米、酥油烹制而成。血肠是藏族传统菜肴,以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是一种传统的藏族菜肴,由发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好了,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