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的习俗。
看冰灯,看雪雕吃饺子,放鞭炮,嚼猪蹄,吃三文鱼,走亲访友,打扑克,打麻将。
哈尔滨自己总结的,哈哈哈
网上有些信息感觉不贴近生活。
山西省
全国各地春节的民俗都差不多。陕西民风淳朴,春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而是在腊月二十九,也就是腊八。腊祭被移到南北朝后的年底。在中华民国,当阳历被改变时,农历的那一年被称为春节,因为春节总是在立春之后,所以被称为春节。
陕西人今天仍然把春节叫做“过年”,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在古代,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冷的冬天临近新年到来的夜晚。在外面吃人让人坐立不安。在与“年”的斗争中,人们发现这种凶猛的野兽最怕火和噪音,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年”一出现,他们就点了一堆火,跳进了竹缝里。年看到熊熊大火,听到鞭炮爆炸,逃得无影无踪。后来逐渐形成了过年团圆。守岁、挂红灯、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风俗习惯。
在陕西农村,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大年,腊月二十三叫“小年”。农村有些地方称为“祭灶”,即祭祀主宰吉凶的“灶神”,以求丰衣足食。春节过后,人们会为春节做准备。普通农民杀猪杀羊,磨米磨面,做豆腐,买菜,挂粉条,准备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关中人包小笼包。家家户户都缺几笼馒头,正月十五后吃,正月十五前不擀面是习俗。妇女上街给老人和孩子买衣服鞋袜,老人则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布纸等过年礼仪用品。
除夕前两天,陕西无论是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乡,都要“扫房”,城里人叫大扫除。每家的前后,窑外,连角落都要打扫。再在窗房上贴白纸,贴红色窗花。三十年代初,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屋里挂年画。这一年终于到来了。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正式开始过年。除夕夜吃晚饭前,每家每户都要把屋子、院子、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整理好,贴上红对联(黄色或绿色对联,给服丧的人用)、门神、窗花等。,并在大门、卧室、灶台、畜圈贴上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开始点蜡烛,烧香,放鞭炮,祭祀祖先。之后全家人聚在一桌吃“团圆饭”,俗称“团年饭”。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同时,全家人要依次洗澡、换衣服、包饺子,为过年做准备。到了午夜时分(相当于今天23: 00-1: 00),数以千计的鞭炮齐鸣,寓意“接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跪拜。据说财神会先到鞭炮响的房子。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也给孩子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与家人分离的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互相拜年,彻夜不眠,直到第一天的早上。
从初一到初十,安康人还有看天气预测五谷牲畜兴旺的习俗。据传说,天气每天都有预报。即第一天看鸡,第二天看狗,第三天看羊,第四天看猪,第五天看牛,第六天看马,第七天看人,第八天看谷(庄稼),第九天看果(果树),第十天看菜。俗称“春节初十晴,丰年喜祥和,春节初十阴,米贵如金”。
第一个月到处都是灯笼。
月子里,五颜六色的灯笼,家家户户喜迎春节。各式各样的彩灯构成了陕西风情的一大景观。
正月十五在Xi安,“张灯”可以追溯到汉代。正月十五,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节,这一天的晚上称为“元宵”,也叫“元宵”。每天晚上,汉文帝都会装饰灯笼,和人们一起出去欣赏灯笼。此后,Xi安灯节装饰灯笼的传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表明人们可以过上社会稳定,丰衣足食的好年,并一直流传至今。Xi安的城墙和革命公园几乎每年都举办灯展。近年来,Xi安城墙上的灯会一年比一年大。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祝愿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吉祥如意”,人民“富贵长寿”,到十三朝建都于此的典型故事,形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民俗风情和历史画卷。观众不仅可以从元宵节读到Xi历代的历史记载。为了丰富元宵节的内容,今年,Xi安邀请了外国灯笼制作元宵。一场来自南方灯城自贡市的集声、光、形、色、动于一体的大型灯展亮相城墙。革命公园曾举办过改革开放后Xi安的第一次大型春节灯会,成为Xi安春节灯会的传统场地。除了灯展,未央湖、东晋桃园、Xi安半坡湖等游乐园和度假村还引入了民间锣鼓、社火、烟火和戏曲,并在正月十五举行游园活动。
在陕北,正月十五就要开灯。各乡镇在空地上搭起九歌广场,人们去“转九歌”,也叫“转灯”。九曲方阵由3,665,438+0株高粱秆种植而成,秆上挂着367盏油灯(现已换成彩灯)。广场没有重复道路,有人称之为九曲黄河阵。晚上锣鼓唢呐一起打,可以转九首。“转九曲”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持续了三个晚上。当地有句话叫“转九歌”能活90岁。“玩花”也是元宵节的一项特殊活动。这是一种自制的烟花,把铜和铁熔化成熔铜和铁水,然后用湿沙倒在木板上,一起抛向天空,落下来就散开。这种古老的烟花比一些现代的烟花更有趣。
灯笼是陇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造型奇特,有天灯、龙灯、八卦灯、花篮灯、花鼓灯、蛤蟆灯、白菜灯、红纱灯、拔火罐灯、骑马灯、串珠灯等等。在春节期间,亲戚和朋友应该互赠灯笼来庆祝新年。我舅舅送灯给我外甥,一直送到他十二岁,最后一年的送灯叫“完灯”。正月十五,元宵节非常热闹。街道上有成千上万盏灯。灯市用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着县城,购买和观看灯笼的人群熙熙攘攘。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挂天灯,在门上挂门灯,甚至住楼房的人也要在阳台上挂灯笼。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提着灯笼在街上走来走去,被称为“走马灯”,而成年人则提着火罐灯笼,带着供品去祖坟,被称为“祖先挂灯笼”。
中国东北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有许多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尤其是在东北。
在过去,几乎所有辞旧迎新、祈求好运的庆祝活动都在除夕举行。全家人都应该穿上新衣服。
首先,全家祭祖,焚香点烛,广作供品。按照辈分,他们向三代神低头,表示辞职。后来举行家宴,长辈坐在上,晚辈坐在下,寓意“第一次团圆”。食物和水果一定要丰富,让人有饱腹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第一次品尝年菜,荤素皆可。平时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线、红烧肘子条、元宝肉、南方炸丸子、四喜丸子、冻鸡、冻鱼、冻猪肉、豆酱、豆豉豆腐、芥菜墩、麻辣芥菜、炒咸菜、冬瓜等年菜。
席间,老少互祝,兄弟推杯换盏,享受天伦之乐。晚饭后,孩子们在院子里撒满芝麻秆,在上面走,叫“踩老”;然后挂在室内外的春灯笼一起点亮,把年画和春条照在四面墙上,室内外灯火辉煌。
“天地表”上有大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或“百册”(天地神影集)。有大饼、蜂蜜、鲜面、水果、素菜、年糕、年饭作为供品,还有高高的金字红蜡烛和子午香,迎接来自下方神灵的祝福。
为了珍惜过去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从事不同的娱乐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守岁”。孩子们一直随意玩耍,摇空竹、转陀螺、扭推广计划、扔骰子、玩牛卡、玩玻璃喇叭、吹口琴、玩皮影戏、点灯笼、玩“滴滴金儿”、“老鼠屎”、“黄烟带”
在娱乐场所,有新鲜水果、糖果、干果、温馨简单、油炸红果、蜜饯海棠等。都是加进去的,可以边吃边乐,直到“有灵感”为止。
午夜时分,鞭炮声响彻夜空。“银花锈满天,街上烟浓。”家家户户聚在天地桌前烧香祭拜,奉上素饺迎接神灵下凡。
仪式结束后,宣布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这是“五分钟两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人互道“拜年”,晚辈会在课堂上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会把“压岁钱”一一介绍给未成年的孩子。
最后全家人在饺子里吃了一顿素饭,叫做“五更饺子”,“饺子团圆”。
几百个饺子中,只有一个有硬币,这意味着吃这个饺子的人会有一个好年景。
如今,东北人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春节传统习俗。
满族春节
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基本一致。据说“满汉旧俗不同,同化已久,多有相似”(《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别有一番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贴对联、窗花、挂纸条(按旗分红、黄、蓝、白)和祝福(沈阳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儿家有印着祝福的红木盘子)。满族人喜欢戴皮包。春节前,朝廷会照例给王公大臣“平安过一年”的荷包,百姓也会互赠。除夕下午和大年初一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夜,要接神。接完神,在大门口放个横木,防止鬼进来。除夕夜也挂门神辟邪避鬼,是吸收了汉族习俗的结果。门神可分为“一般门神”、“福禄门神”、“判官门神”、“娃娃门神”。如今,沈阳故宫有了一个守宫人。除夕夜,分发“圣旨纸”,然后年轻一代的男人去家族里各个家庭“请辞”。在除夕的午夜,每个人都吃饺子,甚至在饺子里放几个铜钱。吃了它的人会“最后走运”。接受上帝辞职的时候要放鞭炮。除夕夜,每个院子里都竖起一根灯笼杆,红光高挂。从除夕到初六,它每天晚上都不出门。在宫廷里,腊月二十四挂“天灯”,每晚点亮,直至次年二月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互相祝贺新年,称为“新年快乐”。
满族春节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古称“大年初一”,满语称为“阿聂耶能耶”,是满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它在每年农历的第一天举行。这个节日通常持续三到五天,在过去的一些地区,它被延长到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兵进辽阳、沈阳。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大批满族居民迁居山海关,与汉族杂居,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关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的许多习俗和文化被满族人所吸收,春节也随之成为满族和汉族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打扫庭院,贴对联,挂条幅(又称旗帜),窗花祈福,蒸年糕,烙水勺。初一凌晨,家家户户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摆好供品,点上鞑靼香,祭拜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全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俗称“揣元宝”。煮饺子的时候,家里人主要是喊“你要结婚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他们把饺子从锅底升起比作升起的一天。然后让孩子爬到柜子上跳三次,以示新的一天“跳得高”。
这一天,晚辈会给长辈磕头拜年(旧时妇女跪拜抚太阳穴),父母会给孩子压岁钱,让孩子活下去。宗族的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戚朋友被邀请参加宴会,叙旧谈新。男生们三五成群地燃放烟花爆竹,玩着木雪橇,或者欢快地滑冰;女孩和年轻妇女穿着戏服,玩galaha(用猪或牛的膝盖骨做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渤海国志》记载,官民老了,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其一,他们点好歌善舞,几代人往前走,伴随着学者和女人。他们甚至合声唱和,婉转地称之为“踩后”。踩高跷。至今,这一习俗仍经久不衰。从第一天到第五天,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踩高跷,玩得很开心。在一些地方,年轻人自发组织表演队,在村庄里表演,庆祝新年,这使得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过年的时候,满族人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瓜子做“萨其玛”。其色美、香、味美,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用品。
四川省
四川的春节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晚饭很丰盛,特别丰盛,但是饺子没吃。初一早上吃饺子。腊肉、香肠等各种腌制品一般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烹制,一直吃到年尾。燃放鞭炮,初一至初三这一天,“留女”(探亲),一般是拜访老人、长辈亲戚,要带鸡、蛋、面、酒、叶烟(烟叶)等礼品。媳妇和女婿会回父母家,在农村住几天。晚上(城里)将有一场狂欢节。白天,庙会、茶馆非常热闹,川剧、评书等表演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