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的习俗
开鞭炮:初一的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赶着打“开鞭炮”,整个城市都是鞭炮齐鸣,象征着辞旧迎新,俗称“迎新”。打“开门炮”也是惯例。一般先放一串小鞭炮,称为“百子炮”。又放双响鞭炮,只放三声鞭炮,表示一年的瘟疫可以解除,又要过年了。要求响三遍都响,声音响亮清晰,最吉利。俗话说越早开门越好,象征着今年随便做什么都顺顺当当,财源广进,农民大丰收。有的地方,一开炮就嘟囔着:“开门开炮;财富来了,幸福也来了。“一般鞭炮和里皮的皮肤都是红色的。燃放后,纸花满地,云朵鲜艳夺目,形成满屋喜气。城镇已禁止燃放鞭炮,但在农村和渔岛仍可燃放。
拜六神:开门后,男女皆穿新衣。主妇们烧着佛茶,用江西瓷碗为香案献上各种祭品。中堂挂祖先像,先拜祖先,后拜六神(灶神、房檐神、白虎神、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是每个家庭的保护神,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进行崇拜,主要是祈祷人口的安全和家庭事业的繁荣。
拜见三神:拜完六神后,在中庭支起一张小方桌,盛一碗饭,铺上红纸,四周粘上胶水。放在桌上,焚香点烛,虔诚膜拜。称为“会三神”(即道教的玉清、青青、太清),直到正月初四才把神仙送离座位。
祭祖:在旧社会,正月初一的中午,在洞头县,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出供品,摆好车把和筷子,把黄酒倒入酒中的方法。神龛和祭坛之间要放一条长凳,然后点上红蜡烛,在所有神龛的香炉上烧香,比如祖先、三皇、土地神、灶神。当红烛燃至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将燃尽时,开始烧“金纸”(一种用金箔折叠成锭的纸钱,民间信仰背诵后才有效),放鞭炮。最后,将食物取出。在拿走食物之前,把椅子移到桌子前面。祭祖时,桌上的礼物不许动;所有祭拜过的供品,除了蛋糕和水果,都要重新煮或蒸后再吃。否则被认为是对神和祖先的不尊重。
香:正月初一的凌晨,有“香”的旧习俗。城内文武百官,官头戴冠,鸣锣开道,到各寺香火,大有威仪。每个老人和他的家人都在黎明前沐浴更衣,赶到社区寺庙或附近的寺庙,打开寺庙的大门,烧香,点燃香灯。有些人甚至在除夕不睡觉,在寺庙里等待。海一过,赶紧烧香以示虔诚。人们认为第一个点香的人最吉祥,所以有先点第一对蜡烛的习俗。俗话说“谁先开门,今年肯定赚大钱。”老人们去寺庙拜庙神,主要是祈求新年好运和全家平安。但由于阶级、行业、性别、年龄的差异,前来拜神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求经商发财,有的求农业丰收,有的求子女延续继承人,等等。对于更大的寺庙,如东瓯的国王庙,朝拜者应该给寺庙红包。如果祈祷有效,富人会在每年的第一天用重达100多公斤的大蜡烛许愿。
郑恺:过去,在洞头岛,每家每户都要举行“郑恺”仪式,从30晚一直持续到午夜。由家庭中的长辈或家庭中负责生产生活的人主持。主人要“大扫除”(即除夕夜戒色),全身沐浴,在“开光”前不得触摸不洁之物。书桌应放在大门口或院内,桌脚放两条板凳,把书桌抬高。供品包括三种动物、鱼、水果、蛋糕、素面等。,而且两边还有一对大红烛,俗称“通宵”。仪式开始时,主持人点燃“通宵”并焚香后,全家人跪下,双手合十祈求上天,祈求上帝保佑,祝福全家在新的一年平安、富贵、万事如意。祈祷完后,全家人静静地站着,等了一会儿,然后烧“金纸”,放鞭炮。最后,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放时间提前到午夜,伴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响起。仪式也简单很多,有的只是鞭炮烟花。但燃放的鞭炮更多,尤其是“百子包”,甚至有上千个鞭炮串在一起,声音大,时间长,异常热闹。
拜茶:正月初一的早上,洞头岛上还有一个叫拜茶的习俗。祭茶是指用红枣、桂圆、年糕等制成的“枣茶”。,取其吉祥之意:红枣——日子越来越红火,桂圆——阖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茶祭”分为两部分:一是祭祖,为灶神像捧小碗;二是祭灶神,大家要烧香,点蜡烛,点金纸,放鞭炮。拜完茶,全家每个人都有一碗喝。因为新年的第一顿饭是汤,所以以后无论出门还是在家工作,如果被雨挡住了,人们都会用“正月初一吃汤”这句话自嘲。喝完茶还要烧面吃,也就是俗称的“长寿面”。它不仅是一种好运,也是全家人长寿的愿望。作为茶的补充,可以一举两得。
早餐:正月初一,温州人喜欢吃松饼(一种用蒸煮的方法蒸出来的甜年糕)。吃的时候把松饼切成薄片,再把酱油肉里的脂肪切成薄片,嵌在两个松饼中间,吃起来又甜又咸,风味独特。有些人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鸡蛋。这些食物都含有“一年比一年长高”和“团圆”的象征意义。有些人煮中国新年的米饭,吃捣碎的蛋糕和松饼。在平阳,吃年糕、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再加面条、鸡蛋;在泰顺,家庭主妇做糖茶,蒸糖饼,给家里端上菜头(咸萝卜)。但是在乐清的雁荡地区,人们吃褐色的种子。除夕夜,每个家庭都要煮一锅粽子,并在新年的第一天早早起床,让全家人吃。据说吃粽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粽子与“宗”谐音,有怀念祖先的意思。二是因为粽子与“中”字同音,取功名而得“中”之意。在乐清,人们通常用红枣、柿饼和汤圆。在乐清白石镇,我们第一顿晚餐吃汤包、稀饭和顶级蛋糕。睡着了,把鞋子放在床前,求天宫保佑。该市春节期间,游客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入两颗鲜橄榄,不仅清香,而且黄绿色的茶汤中还漂浮着橄榄,形似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有新年吉祥、富贵的色彩。点心可以是圆眼肉或莲子、红枣、肉丸、鸡蛋、粉条。
拜年:从初一早上开始,先在家里,晚辈按顺序给长辈磕头,称为“拜年”。从初二开始,邻居、亲戚、朋友来来往往祭拜节日。如果我们在路上相遇,我们会用一个长长的鞠躬(点头和握手表示问候)来问候对方,有些人会用在胸前交叉的方式互称“新年快乐”。互相拜年,也叫“拜年”、“拜年”。先由下一代出门到长辈家拜年,再由同辈人祭奠,称为“回年”。新婚夫妇第一次去岳家拜年叫“拜年”,晚辈去殡仪馆拜年叫“拜年”。
按照老习俗,温州人不在正月初一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者延长到十五。在苍南,称之为“探月”。去普通亲戚家,一定要带礼物。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单一,多为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制的纸莎草纸包着,用红纸包着(有些还印着花边字,以示新年),所以被称为“纸鲍鹏”,也叫“高宝”、“红包”。每包礼物大概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取决于要走的亲戚。在过去,春节期间有许多人买红包。从12月20日开始,每天晚上9点以后,店员们都在忙着包红包,直到深夜,晚饭大家还可以吃一碗芥末炒年糕。生意好的话,过完元宵节就包了。有的店一个红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可笑的是,失主送到家后,家又送到南家...最后袋子破了,袋子里的红枣被孩子们挖了摸了。有时候只剩下一个,还在被送来送去。
永嘉楠溪江中下游,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去父母家拜年,想做年糕,俗称“送年糕”。用白米粉煮熟,在石臼中捣碎,揉成米块,然后放入木雕模具中,印出圆形、扁平的年糕,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给钱、状元象等。数量应该是一个负载,大约50对到100对。此外,还有猪肉、松饼、长寿面(面条)等。
在文成,拜年被称为“亮相年”。在旧时代,如果带一岁以上的孩子去“看”爷爷奶奶,一般会选择第三、第六和第九天,也就是所谓的“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孩子的眉毛和鼻尖画上猩红色或黑色的墨水,避免“小鬼”袭击。在第一个月的第四天,大多数人不旅行或工作。因为与“死”谐音,所以说闽南话的人都是忌妒正月初九的。因为“九”和“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门走亲访友。在白溪等地,连初二都是禁止的。谁要是下乡不问俗贸然上门,就要被当面指责。从初三开始,不盼“年夜饭”的都去看望公公婆婆、叔叔阿姨,拜年,俗称“盼正月”。礼物主要是松饼或捣碎的蛋糕,其次是鱼、肉、荔枝、元奎和其他红色密封的元宝。按照习俗,有四种老亲戚,六种新亲戚。上述被期待的长辈亲属(包括老人)一般会在元宵节开始前参拜。如果丈夫、侄子、养子的爷爷奶奶、父母都去世了,可以把儿子送到那里。凡是正月第一次走亲访友,不分辈分,都要带两个红包;游客必须泡茶,煮点心,或举行宴会,否则,在习俗上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在平阳,侄子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送犊子。
在洞头,女儿回娘家,要给父母一个“红桶”,以示孝顺。所谓“红桶”,是指刻有花或红漆的小木桶,内装熟食,也有以大鱼大肉为调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一般约2.5-5斤。俗话说“生孩子的灵魂,生女孩的红桶宝”。意思是生下儿子后,有人在他死后穿着麻衣戴孝,在送他出殡时升起一口棺材;生了女儿后,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水桶的习俗基本消失了,“纸鲍鹏”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送酒、肉、罐头之类的食物。
春节期间,大多是邀请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喝酒助兴,俗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宴请亲朋好友喝酒的。一般食物和酒都很丰富。如果亲戚朋友带的是16岁以下(虚岁)的孩子,那就要给压岁钱,这叫“压肚兜”。亲戚朋友走的时候,一定要有礼物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菱角之类的。在旧习俗中,不去拜年,是断绝亲戚关系的表现。所以一些老亲戚(上一辈的亲戚)要轮流拜年。四季八节没有联系的老亲戚,只有春节的时候一定要去拜年。
厅堂布局:大年初一,富裕家庭在中堂悬挂红金长寿屏(有能长寿的人)或大幅字画。屏风前有一长桌,左端四季常青花,右端精雕细琢的屏风,中间放一个钟或一个大元宝。左右各有一对大锡桌(有的重100多斤,和人一样高),插着大蜡烛。长桌前摆着两张方桌。除了大锡桌和大蜡烛,两边还有一对角灯(俗称“厅灯”)。两张桌子中间放着一个大金元宝(用一桶糯米和红糖做成),上面插着银花,包裹着彩红,上面放着几个横着的橙子,象征财源进门。此外,还展示了一些江西窑的花盆,种植着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花、佛甲花等。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字样的红色纸条。长桌、方桌前挂绣红缎桌,左右角配精雕金漆柱。中堂挂满字画。两边排列着大椅子和茶几,上面盖着绣着红绸的椅套,桌上放着几碟茶点。如果客人来了,就分开坐。除了茶点之外,江西的茶杯会放在彩绘的木盘上,或者提供莲子、桂圆等小吃,还有汤圆、红枣等。这一天,连房间里的床帘、床额、被褥都清洗更换了,连梳妆台、镜子都罩上了缎绣镜罩。所有的房梁和屋檐上都挂满了漂亮的宫灯,只有两对红纱灯笼挂在前梁上,以示庄重。
春节写字:文人用红纸写吉祥字,或“一年四季,学业有成”,称为“春节写字”,也有写得较长的,如“春节写字,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一切顺利。生意兴隆,财力雄厚。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明吉祥,人口康宁。好天气,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写完后,贴在板壁上。另一方面,那些会写诗的人接触现场,写一些新的自我鼓励的诗。
吊坠金元宝:家家户户都用红糖、糯米、籼米做成大大小小的金元宝,以求生财宝藏。家里每一个存放东西的地方,比如谷仓、米缸、书柜、箱子、衣柜、抽屉、坛子等。,还放着一个小金元宝。
穿新衣服: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要穿新衣服,这也意味着送旧迎新。旧社会,富绅富户穿的是呢绒绸缎;就连贫困户穿的又粗又旧的衣服也是整洁干净,与平常日子不同,迎接新年的吉日。小孩子穿大红色的衣服,年轻的女人当然全身都是红色,甚至老女人也穿大红色的裙子,因为红色在民间象征着吉祥。平时禁止孩子穿鲜艳的衣服,但今天是个例外。有些人穿着红色的网衣,穿着虎爪,有些人在腰带上挂着小剑、贝壳、木雕或铜雕,这意味着“抵御邪恶”。现在的人们在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颜色、款式、材料都更加丰富多彩,向高层次发展。但是穿新衣服迎接新年是一样的。
旅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好方向。先在灶神面前烧香,然后拿个空锅,放个勺子进去,使劲转。按照最后一个停下来的手柄所指的方向,一个人会带着剪刀走,然后听到并记住第一个人说的话,才能剪(虚拟动作),也就是取一半,回到占卜。这叫“相补”,也就是俗称的“不见听”。
开心口彩:过年期间,温州人喜食口彩,只许说吉祥话,忌用不吉利的话。“亲戚应酬,吉祥话生香,就是18岁送礼也会加太平钱、长青柏等物,否则表示吉祥。
参考资料:
/f?kz=174587887
古时候,在浙江东阳一,每当腊月到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鬼”的民俗。
“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个时候,旧年即将辞官,新年即将到来。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要平安快乐的过新年,所以我们要消灭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灾难。
“捉鬼人”都是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状元吴帽,脸上挂着一串红胡子,手持宝剑,腰间系着铁链,很像钟馗的打扮,挨家挨户喊鬼。后面跟着一个跟随者,为它加油,主角喊了一声,跟随者“砰”的一声回应!就这样,他一边表演,一边跑遍全村,以示彻底斩断鬼魅。最后,每家每户都给演员应得的报酬。
浙东“猎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唐代。传说唐朝明帝有一次得了疟疾,久病不愈。有一天,他梦见有一个大鬼人抓了一个疟疾鬼,把它吐了出来,然后就康复了。唐问叫什么名字?答案是钟馗,就是他之前考的。他长得丑,最后不被接受,就被打死在台前。唐明帝一觉醒来,让画师吴道子画了一幅肖像,给他取名为鬼王。这就是钟馗,据说能辟邪,流传至今。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祭祖祈福,喜迎新年的时候,就有人用钟馗“鬼”住各家各户,以博取吉祥的新年色,赚点钱维持生计。
参考资料:
古时候,在浙江东阳一,每当腊月到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鬼”的民俗。
“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个时候,旧年即将辞官,新年即将到来。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要平安快乐的过新年,所以我们要消灭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灾难。
“捉鬼人”都是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状元吴帽,脸上挂着一串红胡子,手持宝剑,腰间系着铁链,很像钟馗的打扮,挨家挨户喊鬼。后面跟着一个跟随者,为它加油,主角喊了一声,跟随者“砰”的一声回应!就这样,他一边表演,一边跑遍全村,以示彻底斩断鬼魅。最后,每家每户都给演员应得的报酬。
浙东“猎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唐代。传说唐朝明帝有一次得了疟疾,久病不愈。有一天,他梦见有一个大鬼人抓了一个疟疾鬼,把它吐了出来,然后就康复了。唐问叫什么名字?答案是钟馗,就是他之前考的。他长得丑,最后不被接受,就被打死在台前。唐明帝一觉醒来,让画师吴道子画了一幅肖像,给他取名为鬼王。这就是钟馗,据说能辟邪,流传至今。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祭祖祈福,喜迎新年的时候,就有人用钟馗“鬼”住各家各户,以博取吉祥的新年色,赚点钱维持生计。
参考资料:
古时候,在浙江东阳一,每当腊月到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鬼”的民俗。
“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个时候,旧年即将辞官,新年即将到来。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要平安快乐的过新年,所以我们要消灭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灾难。
“捉鬼人”都是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状元吴帽,脸上挂着一串红胡子,手持宝剑,腰间系着铁链,很像钟馗的打扮,挨家挨户喊鬼。后面跟着一个跟随者,为它加油,主角喊了一声,跟随者“砰”的一声回应!就这样,他一边表演,一边跑遍全村,以示彻底斩断鬼魅。最后,每家每户都给演员应得的报酬。
浙东“猎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唐代。传说唐朝明帝有一次得了疟疾,久病不愈。有一天,他梦见有一个大鬼人抓了一个疟疾鬼,把它吐了出来,然后就康复了。唐问叫什么名字?答案是钟馗,就是他之前考的。他长得丑,最后不被接受,就被打死在台前。唐明帝一觉醒来,让画师吴道子画了一幅肖像,给他取名为鬼王。这就是钟馗,据说能辟邪,流传至今。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祭祖祈福,喜迎新年的时候,就有人用钟馗“鬼”住各家各户,以博取吉祥的新年色,赚点钱维持生计。
参考资料:
古时候,在浙江东阳一,每当腊月到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鬼”的民俗。
“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个时候,旧年即将辞官,新年即将到来。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要平安快乐的过新年,所以我们要消灭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灾难。
“捉鬼人”都是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状元吴帽,脸上挂着一串红胡子,手持宝剑,腰间系着铁链,很像钟馗的打扮,挨家挨户喊鬼。后面跟着一个跟随者,为它加油,主角喊了一声,跟随者“砰”的一声回应!就这样,他一边表演,一边跑遍全村,以示彻底斩断鬼魅。最后,每家每户都给演员应得的报酬。
浙东“猎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唐代。传说唐朝明帝有一次得了疟疾,久病不愈。有一天,他梦见有一个大鬼人抓了一个疟疾鬼,把它吐了出来,然后就康复了。唐问叫什么名字?答案是钟馗,就是他之前考的。他长得丑,最后不被接受,就被打死在台前。唐明帝一觉醒来,让画师吴道子画了一幅肖像,给他取名为鬼王。这就是钟馗,据说能辟邪,流传至今。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祭祖祈福,喜迎新年的时候,就有人用钟馗“鬼”住各家各户,以博取吉祥的新年色,赚点钱维持生计。
参考资料:
/SJ blog/user 1/771/archives/2006/417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