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思想为什么这么深刻?

深度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人。

鲁迅先生的思想,从他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国家的输赢,不是国家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是统治阶级的问题,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国民的问题,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根源。

你可以在《呐喊》中看到一个在流浪中心碎的人,“指指点点,俯首甘为孺子牛”,准确概括了这位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生。

且改郭沫若先生《杜甫草堂》的对联来回答这个问题:

毁了,思圣贤。

人在苦难中,文中有波澜。

(附郭沫若原对联:满目疮痍,诗中有贤。民不聊生,笔底动荡。)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思想是深刻的,原因如下:

第一,和鲁迅先生的家庭出身有关。绍兴周家是个大家族,但由于鲁迅先生祖父的出轨案和父亲的去世,家道中落。就这样,深情的封建礼教撕掉了虚伪的面纱,让年轻的鲁迅先生充分认识了这个冷暖人间。在《呐喊》中。序》,他痛心疾首地写道:有人从小康陷入贫困吗?我以为在这条路上可以看清这个世界的真面目。所以年轻的鲁迅先生会另辟蹊径,学异端。先是去了南京路矿学校,然后去了日本学医。这为他日后开阔了眼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仙台学医时的滑梯事件。本来鲁迅先生是抱着医学救国的理想来学医的。他可以像父亲一样在和平时期治疗病人,在战时担任军医。但由于幻灯片事件,鲁迅先生的医学救国梦彻底破碎了。他还痛心地写道:一切愚蠢而软弱的公民,无论多么强大,都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看客材料。要改变他们的命运,我觉得首先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而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没有什么比文学更好的了。于是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

第三,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校和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哲学。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这些哲学思想对鲁迅深刻剖析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对国人的束缚和愚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时确实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就要挨打。这对鲁迅先生是一个极大的震撼。

其次,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认为一切文化、伦理道德的风俗习惯都是对人性的约束。如果约束严重,这种文化约束下的人就不敢越界,失去活力。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昧政策之后,真是愚昧麻木,让整个民族失去了活力。试想一下,如果有比文学更好的方式来改变他们无知麻木的现状。

总之,鲁迅先生少年时期家庭的巨大变化,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当然还有鲁迅先生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领悟能力。这使得鲁迅先生的思想极其深刻。他曾写过一首诗说:灵台无计可逃神箭,风雨暗如磐石。我给韩星发消息,我要用我的血推荐轩辕。

因为鲁迅的思想很深刻,所以鲁迅的思想很深刻。

《觉醒时代》的热播,引发了很多观众对那个“觉醒时代”的深刻思考。当时,一批优秀的“觉醒人士”执着于探索救国、救民、兴国之路,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心路历程令人钦佩。当时一大群“觉醒派”包括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李大钊等。每个人都有过辉煌的经历,但鲁迅的风格最独特。他的思想更深刻,观点更犀利,表达更令人担忧,文章更丰富多彩。它的凄凉中的深思,仿佛让人在孤独中大声哭泣,刺痛人的灵魂深处,让人感到痛苦和深思,让人深思。比如《药》《纪念遗忘》等作品,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痛苦,痛苦过后更冷静的思考。

欣赏《觉醒时代》,重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会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更加深刻的观点和更加新颖的启示。鲁迅对社会的精辟分析,对人性的精辟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的一面的深刻揭露,对传统文化中过时的糟粕的猛烈抨击,在现代不仅没有过时感,而且让人感觉特别深入,特别到位,能帮助人觉醒。他的作品是长久闪耀的警示灯,是促使人们更加坚决地批判传统中腐朽落后的利器。

经常重读鲁迅的作品,常常被他深刻的思想、犀利的分析、深刻的文字所惊叹。比如读鲁迅的白话小说和杂文,虽然不像某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那样宏大、壮丽、有趣、畅快,但能感受到一种特别深刻、微妙、深刻、深远的意味。

比如鲁迅小说里看到的孔乙己,有着其他任何作品里的人物都无法替代的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位老知识分子,未能考上秀才,无固定职业,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蓝白色,但蓬乱的白胡子却很有样子。然而后来,他的腿断了,脸又黑又瘦,变得畸形。而这种马虎的外表背后,是一种内在的陈旧和麻木的心态。孔乙己深受古代科举旧文化的毒害,变得麻木不仁,奴性十足。且不说他不敢反抗旧的重制度,就连自己的命运,他都不敢抗争,不想挣脱,也没想到抗争。至于孔乙己,人们对他的不幸感到愤慨,但又同情他。毕竟他的不幸是当时一部分人的代表。他被“吃人”的腐朽文化“咀嚼”着,“吸”着新鲜的血液,依然是个不幸的穷人。

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发人深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苦读经典,耗尽年华,热衷科举,想通过应试爬上官场,但秀才落榜,却陷入了乞讨的可怜境地。他不能维持生计,喝多了也懒得干,还想挽回面子。他不肯脱下自己又脏又破的长衫,就连满口脏话的人也总是自命不凡,习惯于自我陶醉,有一种旧式知识分子的酸涩空洞的“傲气”。然而,这种“傲慢”却没有勇气支撑。在关键问题上,他一点也不敢骄傲。在重大问题上,他什么也不敢做。面对旧规范,他迂腐,麻木不仁,直到死也还是没能意识到。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深刻的人物,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而且深刻地表达了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道德观念的彻底否定。鲁迅对腐朽文化传统的尖锐批判,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对旧传统所保留的某些陋习的精辟讽刺。他彻底批判了传统腐朽文化,以此来启发人们思考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根本问题。

再比如,在鲁迅的作品中,阿q的形象也很深刻。阿q是以古代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落后思想的典型表现,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穷人。

阿q就是这样的人。他贫穷、无知、落后、野蛮、封闭,有明显的保守心理和压抑习惯。但是,他不甘心失败,不甘心一直被奴役。所以他虽然被羞辱过,却不愿意正视。虽然被压迫,但他不敢反抗。他唯一能使用的伎俩是安慰自己,坚持说他是一个“胜利者”。他那种无奈、虚幻、自慰的“胜利者”心态,令人可怜可气,却又让人有点同情,又舍不得恨他。

在西方文学中,阿q甚至不如唐吉·歌德。唐吉·歌德敢于用武器对抗风车,他有点咄咄逼人。虽然他让自己很尴尬,但他还是有勇气往前冲。阿q是在被赵爷爷扇了嘴巴之后出名的。他付了200便士的酒钱,生气地躺下了。后来他想:“现在世界太坏了,儿子打老子……”这种隐退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奴性不敢斗争的典型体现。

鲁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刻描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耀眼的闪光点。有人认为,在现代文学中,阿q形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许,即使是一些现代小说家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也不如鲁迅塑造的“伟大”的阿q。比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刻画的祥子,钱钟书在《围城》中刻画的方鸿渐,沈从文在《边城》中刻画的崔璀,巴金在《家》中刻画的觉慧,茅盾在《子夜》中刻画的吴荪甫,都远没有阿q深刻..

即使不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金九老奶奶、润土,不谈鲁迅笔下的“看客”,光是阿q、孔乙己的形象,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鲁迅笔下人物的持久光芒。鲁迅通过作品中精彩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阐述了民族的愚昧和奴性习气等。,都强烈地表达了鲁迅深切的悲哀和无声的呐喊;体现了他对底层人民的真诚关怀和深切同情。鲁迅强烈呼吁尊重人性,大力提倡个性解放,这是启蒙主义在文学领域非常精彩的表现,是要求改变国民性的非常响亮的文艺呼声。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当时白话文学的一次成功实验,是传统文学的一次革命,是新文学的号角。

鲁迅不仅非常重视外国文学的翻译,而且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表达方式,形成了一些在风格上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同时,鲁迅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学,对古代小说进行总结、继承和发展。曾编著《中国小说简史》、《中国文学史大纲》。

觉醒时代的新生活、新的人生追求创造了新的文学,促进了文学表达方式的更新,也使当时的一些白话作家不断改进文学的语言和叙事方式。这是新文学产生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学语言和文学表达方式深刻变革的契机。而鲁迅走在了这个变革潮流的前面。

事实上,在新文学的发展中,当推鲁迅最为突出,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散文、散文诗、杂文等方面。,鲁迅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如严家炎先生所说:鲁迅是文体革新的领军人物,他是“真正的先驱,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严先生认为:“就创作方法而言,鲁迅的作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多样多彩的色彩。简单与丰富、简单与惊奇、冷淡与热情、简单与深刻、诗意与哲学、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在鲁迅的作品中是如此和谐突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见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

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永久的、不朽的。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形象,这是不可替代的。他的文学成就是现代文学的杰出高峰。鲁迅的创作是“文学觉醒”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传统伦理、传统文化、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极其深刻,他的“呐喊”之声至今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他的散文和散文诗中,他驰骋如飞的文学思想和才华被发挥到了极致,他敏锐的思维和深邃的哲理在现代作家中是少有的。鲁迅的杂文以其尖锐、深刻、丰富的思想,生动、抒情、有趣的评论,赢得了千千数百万读者的喜爱。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为觉新树起了一座思想的丰碑。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的笔就像一把匕首,一把剑,一把枪,有力地射杀了一个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怪物般的僵尸。他的作品仍然在警告人们清除腐朽传统的灵魂。鲁迅之笔,胜于千军万马。他的战斗是最激烈的,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

没多久,就有一种奇怪的观点,认为中学课本应该减少鲁迅的作品,减少鲁迅的作品是好事。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短视和无知的。鲁迅的作品,不仅不会让天真无邪的孩子心灵无比沉重,反而会极大地帮助中华儿女悟出更深刻的文化思想,从而挺起更直更坚定的脊梁,成长为硬气的中国人!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奴颜婢膝。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领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论新民主主义)

苏联作家法德耶夫说:“鲁迅是中国真正的作家,正因为如此,他为世界文学贡献了许多不可模仿的民族形式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个性,但也具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色。”(参见杨建民:鲁迅与法捷耶夫之间的文学命运[J].文史世界. 2014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虽然他的小说不多,但他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此外,他的散文体现了觉醒时代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此外,他在杂文文体上开创了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的新范式,这是杂文革命的辉煌成就。

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思想是深刻的,原因如下。

第一,鲁迅从小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农村,熟悉农村农民。后来他见世面了,有了先进的思想,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伦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民的饥饿和苦难有了更多的同情,对农民的愚昧和自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感到心情沉重,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第二,青年时期的留学经历对鲁迅开阔眼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他能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当时,一旦把海内外的封建统治者和中国既贫又病的农民放在一起,与世界列强相比较,鲁迅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先进文化战士,怎能不感到自己任重道远?怎么能不深入思考呢?

第三,鲁迅回国后,几经波折,终于在中央教育部工作。这也为鲁迅俯瞰当时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掌握先进的文化思想提供了条件。

第四,鲁迅的个人志向。早在青年时代,鲁迅的理想抱负就很远大。他在日本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的电影,决定放弃医学投身文学,唤醒沉睡的人民,重建新社会。

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鲁迅是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因为不深刻,不能唤醒当时那些无知的人。

说鲁迅思想深刻,不过是一群智力较低的人在幻想罢了。比如“我家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一棵是枣树”。智力低的人说这句话太深奥了,体现了存在主义和荒谬。其实是因为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原因只是鲁迅在努力赚钱养家。例如,冯雪峰和鲁迅是朋友。这时候左联就形成了。有一天,鲁迅突然说,你总有一天打不过我吧?冯雪峰说怎么会呢,你是一面旗帜。鲁迅笑了。其实鲁迅早就知道这些智力低下的人有什么德行。那为什么说鲁迅思想深刻呢?其实鲁迅的思想深刻,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真的深刻,而是有人想把他做成深刻的典范,为继承他的衣钵找到合理性。否则,如果鲁迅的思想真的很深刻,学习者首先要颠覆和推翻鲁迅,不会说鲁迅的思想太深刻太伟大而无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