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北斗历的诠释与翻译

彝族北斗历

吴/2019-12-2

楚雄博大精深的彝历已载入世界文化宝库,包括十月阳历、65438+八月历、彝天文历等。彝族先民创造的这些历法的价值在于,他们可以利用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进行记录,记农时,算吉日,按照自然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发明了不同的历法。由于彝族的生活区域大多比较分散,受长期封闭的影响,他们在各地创造了地域文化,并长期保留了自己的历法、习俗和记录方法。至今,在楚雄州的禄丰、元谋、武定三县交界处,在大范围山区彝族聚居的村落里,还流传着这种濒危的彝族天文历法——《彝族北斗星月历》。

一、彝族北斗历的由来。

相传这本《彝族北斗历》是彝族先民在古代长期迁徙和洪水年间,在长期农耕过程中观察天象而创制的“天文历”。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彝族社会中以口传的形式代代相传,充分说明了禄丰、武定、元谋三县的组合是“天蓝、天蓝”彝族北斗七星历中的“月”指的是月亮,但并不完全是满月、缺月的概念。它是利用月球和行星的自然运行规律计算出来的“天文历”。这种彝族北斗七星历法采用肉眼可见的“根据月亮和北斗七星的自然运行规律选择日子”的方法。即月亮和北斗七星运行28个昼夜,在第29天的某个时间连续运行。因为白天看不到月亮和北斗七星的确切位置,所以彝族先民就在晚上来观测天象,把月亮和北斗七星连成一行的时间称为“星合”(彝语:正合)。晚上比较这一组北斗七星(彝语:芽毛藻),观察月亮是在七姐妹的“前”还是“后”。当月亮和七姐妹排成一行运行时,称为星星齐(交泽),星星和谐的一天是第一天(吉日)。从星宿七的早晨开始,持续28个昼夜,到了第29天,又是星宿七。以此类推,28天分别以火日、雪日、虎日的名称记录,开山、建、梁、安门、结婚、出行等吉日与十二属相一起计算。

二、彝族北斗历的内涵。

在彝族北斗七星的历法上,每次周转的日期分别是:正月初六、二月初四、三月初三、三月初四、四月二十八日、五月二十六日、六月二十四日、七月八日、七月二十二日、八月二十日、九月十八日。第12次周转是11月14日,第13次周转是12月12日。一年有13个周转(13个循环),所以也叫三月历。以此类推,有364天,剩下的一天用星星的清晨或黄昏来计算。每颗公转星的清晨视为小月,晚晨视为大月,与次年1月上旬的六星早晨相平衡。每年有65,438+03个周期(65,438+03个周期),每月28天,每年364到366天。年份之间天数不同的原因是星星的时间提前了364天(小年),推迟了就是366天(大年),两年余额就是365天。古往今来,彝族先民对这种“彝族天文历”是绝对相信的。时至今日,陆丰、武定、元谋三县交界处仍有部分老年人在使用。一些家庭不得不要求老年人使用这种“天文历”来计算缝纫女孩的刺绣衣服、购买牲畜和购买大型电器等家庭活动的日期。

三、彝族北斗历的计算方法。

为了准确地看到北斗七星和月亮排成一行的时间,它每年从1运行到10,通常准确的起始日期是从农历10月16日北斗七星和月亮排成一行的时间开始,以此类推。因为二月到五月很难看到星星的早晨,所以这四个月一般不选择做盖房子结婚之类喜庆的事情。每个周期的28天用火日、雪日、虎日等名称记录,并计算吉日。

第一天(顺序适当),星宿相合;第二天(吐槽)两姐妹;第三天(火日);第四天(火日);第五天(火日);第六天(熬汤)是水火相容的日子;第七天(漩涡)雪天;第八天(漩涡)下雪天;第九天(漩涡)雪天;第十天出行(到开头);第十一天(向摆)是好运;第十二天(消灭我),金曼斗;第十三天(略)回落;第十四天(一念);第十五节(伊娜)虎眼;第十六日(一曲),虎耳;第十七天(伊娜),老虎脖子;第十八天(朱彝),虎腰;第19天(伊皮)虎腿;第二十天(直到锚索扬场),虎尾;第二十一天(荡),水在游;第22天(洛玻),草枯;第二十三天(小儿喜),太阳红;第二十四天(老卡),月黑风高;第25天落叶(开);第26天烧焦;第二十七天(寄)桥落;第二十八节(搅拌)节。

四、彝族北斗历的时间划分。

彝族北斗七星的月历分为四大时期和七个小时。计算日子时,先选择各大时期,再选择时辰,再根据家庭人数计算日子和时辰,选择吉日。四大时间段和七小时时间段的含义如下:第一大时间段有两个小时,从初一到初九,第一个小时时间段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是“吉日”,第一天是满天星,第二天是满姐妹;第二个短周期的第三天到第九天是* * *七天,前三天是火天,后三天是雪天,中间一天是吉祥天,也就是第六天(熬汤)是水火相容的一天;第二大时间段也是第三小时间段,从第十天到第十三天,前三天是吉日,即第十天(到初)、第十一天(到摆)、第十二天(到擦我)。第三期也是第四期,14日到20日* * *七天是虎年。在古代,彝族人通常狩猎,制造矛、枪、叉、弓箭、火药等。虎年七日之内,为了捕杀猎物。彝族自称是虎族、火族,这就是拜虎的意思。第四个时期是五、六、七个小时,从21日到28日,* * *八天,是平均日,第三天也是喜庆日,即23日(喜)为红色;第六时辰(25日、26日)为灼日,第七时辰(27日、28日)为坠桥断路日,第二十九日为《彝族北斗七星历》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初一——星宿。

我在整理和记录这部由彝族先民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彝族天文历——彝族北斗月亮历》时,由衷地佩服彝族先民的智慧。毫无疑问,它是我们的祖先继承下来的“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瑰宝。《彝族北斗历》的创制和传承,标志着彝族先民能够充分把握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为人类服务。这种彝族北斗七星月历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与十二属相配合计算吉日。它在彝族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以口传的形式代代相传。它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辈的指导下,历经30余年,终于将这本濒临失传的《易天文历》进行了精心整理和系统展示。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为深入研究宇宙奥秘、天文历法、彝族文化提供参考。

彝族北斗历第十一轮重算表盘(第十一次周转)

彝族星月历的圆形表盘,从里到外有一个核,六个圈,七层。第一圈是核心——天地“中”,天地“丰”的图腾;第二圈是星月历的四大时期;第三圈是星月历的七时周期;第四圈是星月历和农历的对应计算;第五圈是彝族星月历一个周期的28个昼夜;第六圈是彝族人翻译的彝族星月历一个循环中的虎日、雪日、火日。第七圈是彝族星月历一个循环中的虎日、雪日、火日等彝族含义的中文翻译。

彝族北斗历编纂札记

李应聪

2001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耀汉教授来到禄丰县中村乡进行彝族文化调查(当时我被任命为中村乡人民政府副乡长)。调研中,我向刘教授详细汇报了陆丰、武定、元谋三县交界处广泛使用的易历法计算方法。刘教授离开中村时,让我把这份口述的《彝历》整理成文字,上报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半年后,由我整理的《彝族一月二十八历》一文发表在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创办的季刊《彝族文化》第二期上。这篇文章发表后,在陆丰、武定、元谋三县交界的广大彝族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彝族界的专家教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宝贵意见。

从我记事起,就听父亲和叔叔说过,我爷爷用“对着月亮数星星”的方法来记忆和计算日子。我的父亲和叔叔经常把它们比作夜晚的一群星星(北斗七星)(彝语:山猫枣——七姐妹)。看月亮是在前面还是后面。当月亮和“七姐妹”排成一行运行时,称为星星的早晨,星星在早晨的那一天是个好日子。从群星齐的早晨开始持续28昼夜,第29天就是群星齐。每一天都用火日、雪日和虎日的名称来记录,它们和十二属相一起用来计算吉日。附近十里八村的彝族村民,一旦要办婚礼、盖房等喜事,背上一壶酒、一袋糖或一块腊肉,就会请舅舅算吉日。

15岁离开学校后,跟村里的长辈学了伐木和木工。做了十几年木工,学会了一门精细的木匠活。在长期的“择时择日”的过程中,我从父母那里学到了观星的要领,并在长期的记笔记、择日的过程中加以运用,使我初步了解了这种历法的计算方法,久而久之系统地掌握了这种“易历法”。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部《彝历》的独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我利用2003年新年和补休的机会,与楚雄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杨瑞森先生、陆丰民族艺术团国家级教练欧阳雷军先生一起,深入到陆丰、武定、元谋三县交界的大型彝族聚居区, 进行一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调查(我在三人组中的角色是翻译)我们三个人于2002年6月5438+2月31从禄丰县中村乡阿勒村出发,历时10天,途经三县交界处的4个乡镇42个村,徒步420多公里, 旅途中,我有意识地从有代表性的村庄和有老人能“见天”的村庄开始安排路线。一路上,我向中村毕家户的毕应科、峨山的张、李坤华和,以及与他人和平相处的李成光等,进一步求证这部独特的、广泛的、科学的《易历》。在咨询老人们的过程中,他们都描述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看夜空。如果上个月和这个月能看到月亮的时候夜空晴朗,就可以推算出下个月的吉日;二是用手指数。从左到右捏(从拇指根部开始)双手十个手指的28个指关节。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我不断领悟了这种彝历的奥秘,这种彝历被称为“彝星月历”。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个濒临死亡的彝星月历,怀着一颗对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激情的心,我进一步抢救、挖掘、保护和记录了这个父母传世的彝族文化瑰宝,用彝语注释(用圆的概念设计)进行系统整理,翻译成汉字,设计成“圆表盘”来记录。彝族星月历的圆表盘从里到外有一个核、六个圈、七个圈。第一圈是核心圈——虎图腾圈;第二圈是星月历的四大时期;第三圈是星月历的七时周期;第四圈是星月历和农历的对应计算;第五圈是彝族星月历的一个周期有28个昼夜;第六圈是彝族星月历一个循环中的虎日、雪日、火日等彝语音符。第七圈是彝文注释如虎日、雪日、火日等。本文试图抢救、挖掘、记录彝族这一深厚的文化遗产,以期整理编纂出流传千古、易于流传的彝族星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