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头村属于哪里?
寨头村历史悠久,地势优美,四面环水,绿树成荫,古树参天。是美丽的沃土,是优秀人才的好去处。
早在时期,它就属于荆州边界,起源于西南,春秋时属楚,黔中属秦,武陵属汉。唐代设播叙二州,分十孔,调将军为节度使。后一周,是我们的时间,周兴锋死了。仲存之为叙都督,杨在乌土,伪李称渭城二州为刺史。五代时是楚、成州。
元十六年(1279)天竺源口家族吴姓董氏三兄弟,男男后裔,逃到此地,距今726年(2005年)。当时是崎岖的山坡地区,全是古老的原始森林。各种树如人捧,古木参天(今仍有千树)。当他们进入山区时,他们看不到天空,到处都是美丽的森林。他们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开垦荒地,砍伐树木,建立家园,成为寨头的始祖。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寨头村属古州八万军部,宗应到知止二年(1322),寨头村属宣威司、曹地洞司古州八万洞。
从洪武五年(1371)开始,这里发展了近30个家族,人口超过150。耕地主要是农业,还有水稻、谷子、高粱、玉米、红薯等。都是种植的,养殖业是鱼、牛、猪、鸡、鸭、鹅。
开基祖籍原叫在岭(董姓),是个小地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现在的大寨住所养牛,这里原本是一个森林覆盖的地方,也是放牧的好地方。当时晚上放牛,结果母牛犊是双胞胎,于是有人搬到大寨来住,后来陆续搬到这里(所在地:吴)
不久后,由于人口逐年增加,日常生活中,养鸭直到在小寨发现并食用(当时没有人),场地也开阔了,视野开阔,像龙把头朝上,呈龙把头的形状。养殖的鸭子都是两个蛋黄下的蛋,所以一个蛋孵出两个小鸭,发展养殖业比较好。结果现在有人搬到了小寨。因该地形象为龙头朝上,故地名改为扎头(侗名)寨子头。此时居住人数已经发展到40人,人口超过200人。那时候,结婚总是在30英里以外的地方。有人唱,“在李三路的女人家,她们扛的猪肉都发了芽(虫),糯米被拿走了,变成了酒糟。”不方便,所以族中长辈决定派榕江车江一带的人来请杨家住,方便他们见亲戚。给地,划山。以杀领(今大雄宝殿)为杨家所居。就这样,从原来的单姓独居变成了吴洋两姓同住。从此,两个姓氏成了姻亲,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共建家园。
洪武十八年(1385),五开卫建立后,在县内设十五校,驻地在寨头。那一年,吴家重新建立了另一个社会神坛。在这个祭坛的底部,有一块略呈长方形的青石,青石呈凹形,宽约一尺,凹形向上。里面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戴着银色的帽子,穿着银色的裙子。它叫“萨玛”(古代民族女英雄),上面铺着一块青石,延伸成一个中心凹下、盖向下的圆形。高约2米,净土上种植常青树(千年矮),四周有宽一米的走道,再铺八角青砖。它坐东朝西,看起来像龙塔、凤阁和皇宫。非常壮观。祭坛右侧两米处,还有一座萨马楼,方便大年初一至初三祭祀萨。
永乐十一年(1413),寨头村属曹景嗣。
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郎太设古州,三郎太也设三郎太土楼。寨头村属于三郎太管辖。
乾隆二十年,任旭年(1756),也是寨头村的全盛时期。当时家信数量已经发展到120,人口超过600人。因居住相对集中,农耕距离较远,需南下至男女合编的窑洞村界名_干嘴(侗名)。因为男人要在早上天不亮就去二十里外种田、管理农田、养牛,直到孩子10岁才能知道自己的父亲,很伤脑筋。于是,氏族长老们决定把他们的一部分孩子分成蚕洞、扎白、扎贵和寒寨,等等。就这样分配了近20个家庭,100多人。
乾隆二十六年,年号辛四年(1761)。寨头村主要宗族成员:吴前蛟、吴廷勇、吴廷弼、吴廷祥、吴文珍、吴文汉等。率先垂范,成立领导小组建桥,百姓自愿捐银。这座桥就建在大寨村脚下,取名惠_。以前这座桥的下跨用直径30多厘米的杉木原木做枕木,有十几个* * *,上面盖着三个结构瓦桥和护顶。这座桥的宽度是一英尺,跨度超过六英尺。桥上的方板画有各种图案、民族风情、龙凤等,栩栩如生。由于年代久远,原木腐烂,0受极左路线影响。
道光十六年,年,1836,吴家第一富吴、吴成德,与杨家第一富杨明珠、杨明德发起比试,要做一个磨坟,看谁的磨坟大,雅致,费钱。
于是,杨家磨坟(现地名已报,原老祖三公起兵的后山,坟高两米,宽约十尺,在境内。墓门顶部像城门的宝盖,雕刻得像门楼的图形,门宽60厘米,高80厘米,十分壮观。帽碑上有两横对联,上为“好市”,下为“宜_刘放”。行内是“金_ _日、月、、玉、山、川、永修、大仁之后裔”。碑中公布原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二十年六月初五午时。有:清之母杨太君墓。孝道:杨明珠、杨明德、孙楠:发迹、造假、法魁、法林、法石、法胜站在一起。道光十六年,授以清明节。
吴成德母亲的坟,吴家的第一财富,也是如此壮观。高和宽都和自己的报纸一样。从右至左看碑,公布书目如下:本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年(1758)八月吉日,74岁。中间有:清代武寿之母武太君墓。道光辛卯年(道光11年)十二月六日卒于石矛。孝道:吴成德,孙辈:邵文,袁绍,曾孙本清,本振,道光,16岁。石碑里有两副对联,横联是面向地面的,因为石碑帽落在下侧。我们稍后会检查它。两边的对联是“_去潘符涛_ _,秋吉客官辛集,_捧_ _秀,_紫衣”,“月_金_ _景泰喜见太阳,自然_ _穿衣服。
吴又有吴成德墓,地名景上(董姓)。上书“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年1789)六月九日,孝子:吴少文、吴,孙:吴、吴本清、、本海。在《中国日报》上有:故恩考武公为德墓。29年(丑年1849)八月十一日卒于道光。清明节设立于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碑上有两副对联:“沙鸣开风景,水显才华”,“地脉修德行,英气启坤”。连横有两只“龙虎”,另一只是“长毛祥瑞”。规模令人钦佩。时至今日,不花一万元以上,很难做到上述名墓。吴成德墓略次于杨明珠,杨明德母亲墓,吴成德母亲墓。事实上,武阳和武阳两家也有磨墓,承德的墓。由于篇幅问题,我就不赘述了。
清嘉庆14、1809年,吴前蛟、吴廷镛(程德佑)、吴廷弼、吴廷祥、吴文珍、等村中长者组成领导小组,修建三口井,并由群众自愿捐银开发三口井,其中一口井为(董名)凿井。另一个叫强宰井,全是回龙桥对面山脚下用绿石板镶嵌的方井。井2米见方,面镶石板1.5米高(左右同),石板厚10厘米。每块石板重1000公斤。周围的梯田都是水平的,石板铺在梯田上,外面宽1.5尺见方。第三口井,也就是现在三组的大坝下面,因为当时孩子掉井里死了,所以被废弃掩埋。
寨头村附近有地门寨、黎平东乡景区、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巧姐古城、肇兴侗寨等旅游景点。还有一些特产,如黎平香河糯、黎平茯苓、黎平东乡油茶、黎平茶、侗族酸菜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