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寺方丈代
现代汉语中,代代相传的“世”和“代”的意思大致相同,指的是代代相传。但从铭文来看,鱼台寺的“世”与“代”是严格分开的。从上面的铭文分析可以看出,同辈弟子是同辈,和尚也有字派(字代),类似俗人父子的“世界”。“代”就是传承、继承、继承。以上碑文的年代,与当今领袖任的年代相同。第六和第十三住持是第六和第十三住持。到那个时候,鱼台寺前三代有六个方丈,第六代有13个方丈,平均每代两代以上,说明他们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往往是同代人。这类似于宋代的“十三帝十八帝”。哲宗与惠宗是同时代的,钦宗与高宗是同时代的,公宗、端宗、帝民是同时代的。可见,鱼台寺的“世”与“代”是自然排列的,并不等同于古籍中的“三十年说‘世’”。这样既记录了方丈的“任”序,又完整地体现了辈分序。
鱼台寺
该寺历史上曾多次被废:建于唐朝,元末被废;明朝十四年(1449),和尚重修大海,下一季被土匪破坏;顺治十二年(1655)在古遗址上建老僧居,康熙二十二年(1683)法僧弘风从鼎湖来复兴重建。其中两座明显是废弃很久后重建的,历史脱节,继承的资料也不存在。也有可能前后有不同的教派。此外,寺庙最初建造的年份和创始人都是代代相传的。从这些实物来看,这个“世”和“代”是在清朝重修寺庙之后才开始计算的。其实在当时只能算是清初复兴后的又一次终身,而不是从唐朝开始。由此看来,所谓释慈云是41代、127代方丈,显然是以和尚一行为祖师的传说为依据,按照“三十一代、十年代”计算的,与这些碑文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零散的墓碑,刻着“鱼台寺方丈拜老僧之塔”和“光绪沈嘉年(光绪十年,1884)”,没有年代,古朴无华。据李碧魁《重修云峰寺捐序》记载,咸丰年间,鱼台、云峰寺相继沦陷。据同治七年(1868)游客诗记载,鱼台寺当时破败颓废。后来,在光绪十年(1884),彭军谷重建。在这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有一段时间寺庙里的僧侣比较分散,信息缺乏。方丈到的时候,他这一代已经不能延续一段时间了。
鱼台寺是一座禅寺。新编县志说:“新会佛教属六祖南禅正宗林佶。”在林佶派、曹东派、云门派、庐阳派、法眼派这五个各自独立的流派中,林佶派在岭南禅文化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今天鱼台寺的和尚都是这个教派的,这些老法师也是这个教派的吗?现在还不确定,因为寺庙的老对联上有“曹东”二字。从清朝修复顺治寺到1939年被侵华日军拆毁的280年,应该是历史上最长的稳定时期。这些塔墓为研究和了解鱼台寺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