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催眠理论的核心:“隐喻交流”
埃里克森催眠的核心是“隐喻沟通”,即来访者听到一个与自身问题无关(如场景、人物不同)但结构相似的问题时,开始接近和探索自身的问题。有一种通过自我参照来理解和表现交流的强烈倾向。这里最重要的是,催眠促进了符号加工(即隐喻加工)项目。在大多数临床病例中,周期性出现的症状问题可以看作是双界补的符号浓度,即症状是负算子限制的补的浓度。看似相反的动机或指示,都是* * *生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整合冲突的无意识努力,即隐喻性的(可以理解为无意识的)整合互补性的努力,这与问题儿童经常反映父母冲突的症状非常相似。隐喻性交流(可以理解为符号化处理)最能体现治疗性双重束缚的精确内涵,非常适合来访者。
情况
让我们来看一个隐喻的故事:
“在森林深处,一个很深的地方。那就是走在一条安静的小路上,穿过层层叠叠的绿色森林,从阳光灿烂到阳光灿烂,从外面的炎热到里面的宁静。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小道上,你会听到风的声音,鸟的声音,甚至还有潺潺的流水声。在这片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位老鞋匠。老鞋匠已经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了。年轻的时候,鞋匠住在森林外面,长途跋涉的人都会来找他订鞋,但是这些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老鞋匠向森林深处走去。
“要做出一双适合一个人的好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老鞋匠的口头禅。老的
鞋匠总喜欢对小徒弟说:“你要等着知道什么样的鞋最适合一个人,直到灵感迸发的那一刻你才知道该选哪一双。”皮选好了,还没到时候,就要选个吉日,等合适的阳光把皮晒得恰到好处。我要测很多次脚,中午很热的时候,走到脚微微发胀的时候,晚上寒露让脚缩水的时候。考虑到这么多脚在一起的样子,就知道这个人的好鞋怎么做款式最好了。要知道,一双好鞋,就是陪着这个人翻过千山,走过他人生的每一步。"
小徒弟呆呆地听着,不太明白。小徒弟不耐烦了:“可是,师傅。有人没鞋穿了!他渴望有一双适合下次旅行的鞋子。但是,师父,你说灵感还没到,他只好光着脚走。前面的路上有碎石头。脚疼了又没鞋穿,他能怎么办?”
小徒弟的焦虑影响不了老师爸爸的稳定。老师和父亲依然坚持他的原则,这是他半辈子都会明白的道理。
小徒弟说服不了老师爸爸。我决定去森林外面看看人们是如何拥有一双好鞋的。
一个学徒遇到的第一个旅行者有一双很棒的鞋子。“这双鞋!和我一起从山的另一边走过来,穿过滚烫的柏油路,涉过冰冷的小溪和湿滑的泥泞地;但是,这双鞋陪我走过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片美丽的森林吧。”
“那你的鞋子是怎么做的?”小徒弟急着问他。
“赶得上吗?不要!我在鞋店买了我的鞋子。一看就知道这双鞋是我的,我也是这双鞋的。”说着,旅行者走进了森林。
“买鞋?”小徒弟挠了挠头。他从来没有想到他买的鞋子会这么好。
每隔几天,这个小学徒就会遇到另一个旅行者。他背着一个大袋子,向他的小徒弟要水喝。“大哥哥,你的鞋子看起来很不一样。它们好穿吗?”
“当然,好穿,这双鞋!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双了。它伴随了我一生。你知道为什么这一对是世界上唯一的吗?因为一开始,只是一张软皮。当时我没有鞋穿,就临时拿了一块皮,裹在脚上,用皮绳系好,出发了。后来觉得不舒服就自己剪,拿起针线自己缝。穿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就加了基材,做了鞋带。唉!故事很长,没完没了。总之,一路上,如果我需要什么新的东西,我会自己来的!看到别人长得好看,我就加。所以你看,这双鞋虽然穿了半辈子,但还是跟新的一样。”
小徒弟这次终于睁开眼睛了。原来好鞋也可以这样来。
正当小徒弟要在森林里和师父争论的时候。又来了一批人。他们正在谈论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们在山的另一端遇到了不用穿鞋的人。那些人赤脚走在各种地面上,爬山,下海,种地,跳舞。
“不穿鞋子!这怎么可能呢?脚不会磨破烧坏吗?”小徒弟的好奇心全打开了。“他们说,这不是天生就这样的,这是要磨练的。重点是要相信没有鞋子也能活下去。久而久之,经过各种磨练,苦是苦,但也会锻炼出一双好脚,而脚本身就是最好的鞋。”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不穿鞋也能这么好!
于是小徒弟又去了森林深处,准备给老师和爸爸讲个故事。小弟子讲了他遇到的三种人,并不是所有的好鞋都是像师父一样坚持才能获得的。师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眼珠一转,陷入了沉思。
第一个听故事的人,35岁,被妈妈不断提起相亲的事困扰,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和她沟通。主角心目中的找对象方式是自然相识,相恋喜结良缘,抗拒被安排的相亲本身。主角听了这个故事才知道,“原来还有鞋店!”对找对象的方法有突破性的接受。
第二个听故事的人33岁。我想快速找到一个适合我的心理治疗学校,就像一双属于我的鞋。但是现在好像连皮肤在哪里都不知道了。“主角听完故事,心理上开始接受。一开始就算他不穿鞋,或者临时穿了一双不一定永久的鞋,也还不错。同一个故事怎么会对两个不同烦恼的主角产生治疗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故事的上下文来获得一些理解。
隐喻的故事结构:
1.森林深处~连流水的潺潺声。
2.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老鞋匠,住了很多年。老鞋匠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老鞋匠向森林深处走去。
3.“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是等待,~
4.小徒弟不耐烦~,小徒弟的焦虑影响不了老师爸爸的稳定。老师和父亲仍然坚持他的原则~
小徒弟决定去森林外面,看看人们是怎么拥有一双好鞋的。
6.我遇到的第一个旅行者,“买鞋?」
7.另一个旅行者临时拿了一块皮,包在脚上?
8.又来了一群没穿鞋的?
9.听完父亲讲述我小徒弟的故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隐喻故事结构对应的治疗语境;
1.以沉思的语气和形式说话,让听者平静下来。
2.冥想,关注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3.这不是随机的
4.紧急性和非紧急性之间的冲突(冲突可以是内部的或外部的)
5.多咨询别人的意见,开阔自己的视野。
6.可以买。
7.可以从不适合调整到适合。
8.即使不穿鞋?
9.冥想并扩展你的内在视野。
在说书人的心目中,“鞋”本身意味着什么,取决于当时说书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听者的内心心理状态决定了故事的语境如何与他的内心世界相匹配从而产生联系。也就是说,如果听者当时没有内在的情况,听完故事也就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理解的,只是听一个故事而已。如果在讲故事之前触发了听者的内部情境,在内部困境被触发的瞬间(不一定是立即)给当事人讲了一个同态故事,潜意识会根据故事的结构和形式,筛选自己想听的内容。
找到内部同态对应的状态,通过故事,内部状态也有了重组和变化。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故事的背景。这个故事包含了很多“二元对立”的线索。属于一个“内部冲突整合”或者说“内部价值澄清”的故事。二元对立的要素如下:
倔强,坚定,有理想的师父VS急躁,豁达,不确定的小徒弟。
森林的深度与森林的外部
鞋子必须定做,而不是买。
鞋子穿上之前一定要合适。VS鞋可以边穿边修改。
人必须穿鞋VS有些人不穿鞋,只是很难适应。
用这种元素组合的故事来解决冲突:“内部冲突”或者“人际冲突”,在“人生选择”(也就是鞋子的比喻)面前,有很多可能会好。这个故事也可以用来促进沟通,内在的坚持可以和外在的社会沟通;心里的坚持很重要,但是听听别人的声音也很好。大家都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和感动。
今天,我们要看透故事,聚焦故事的背后。故事背后隐藏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