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有哪些习俗?
回答:
阿昌族是七大少数民族之一,人口较少,是云南特有的。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分支待定。有两种方言,梁河话和户撒话,也用于其他民族语言或方言,如汉语和傣语。没有母语,用的是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龙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囊松阿昌族乡、九堡阿昌族乡,其余分布在泸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邻国缅甸还有一些阿昌族。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非常有名,以“胡萨刀”闻名。根据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为39555人。
阿昌族风俗简介如下:
首先,节日
阿昌族周围有很多节日。在汉、傣等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可以看到它的民族节日。户撒的阿昌族有很多节日,如扔钟摆、泼水节、入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床单、过年、浇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其中,“摆姿势”的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大,也是村落和阿昌族与傣族交流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是“阿鲁沃罗节”。它根据阿昌族的意愿,统一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人类传说中的祖先扎帕玛、扎米玛的民族宗教节日“卧螺节”,以及龙川胡拉萨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节”。每年公历3月20-21日举行“阿鲁窝洛节”,节日符号为青龙、白象。从3月20日开始,1994,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各支互派代表,共祝节日。节日的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展示才艺、歌舞、服饰,还举办各种友谊比赛,早已突破宗教的局限,向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第二,礼仪
阿昌族以好客闻名。
好客的特点体现在“以酒待客”上。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东西,可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诚意。如果远道而来的贵客,会在村口请他喝“金寨酒”。阿昌族人,无论亲戚邻居朋友,经常来往,谁家办婚丧嫁娶,盖房子,大家都主动帮忙。在阿昌寨子,年底农闲时节,更多的年轻人结婚办喜事,发喜帖的氛围一片红火。人们互敬互爱,守望相助,通常会互赠糖果、饼干、饮料等礼物。参加婚礼,可以送钱,也可以送生活用品。频繁的接触加强了我们的联系。
第三,婚姻
阿昌族家庭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也有家族在里面传宗接代。
过去,青年男女在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每天傍晚,男青年都去他们喜欢的女孩家或竹林里,用葫芦笙演奏甜美的曲调来戏弄女孩。在一些地区,青年男女蜂拥而至,在火堆旁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这被称为“串姑娘”。而婚姻的缔结是父母包办的,这就导致了“结婚”(青年男女私下决定终身,女方父母反对,女孩带着心上人私奔)、“抢婚”现象以及青年男女在婚姻中的苦恼。
现在的阿昌族青年大多恋爱自由,婚姻独立。在一些阿昌族村落,“串女”和二人转歌曲也已经被舞厅和娱乐场所的交流所取代。阿昌族传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不娶同姓的习俗,但长期以来,与汉族、傣族通婚较为普遍,反映了阿昌族与兄弟民族长期以来的密切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族际婚姻和跨国婚姻有所增加。过去,在阿昌族社会,有夫兄婚的婚姻形式,也有姑姑嫁姑父、姑姑互嫁等习俗。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婚俗逐渐被人们认可,不再提倡。
第四,葬礼
阿昌族人通常把自己埋在地下。在信佛的地区,人死后先请佛诵经,然后择吉日举行葬礼。还有收气、服丧、驻足祭奠等习俗。
葬礼上,佛陀在棺材上绑了一条约三四尺长的布条,手拿布条走在前面,以示佛陀带路,让逝者平安到达“天堂”。灵柩抬出大门时,死者妻儿跪在两侧,灵柩要抬过头顶,表示“搭桥”为死者过河。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公共墓地。
梁河的阿昌族老人去世的时候,以前是用火枪响掉天空,现在是放鞭炮来表示对大家的哀悼。还请“住袍”(老师)主持祭奠仪式。葬礼上最悲伤的一幕就是唱孝子歌让人落泪,让人感怀。
非正常死亡的人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