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

春节;春节

也被称为“中国新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是关岭最隆重的节气。每个出门的人都要赶回家团聚。腊月过后,城乡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买酒、切肉、打菜油、打米线、煮甜酒、做豆豉、炕上腊肉、做香肠、挤血豆腐、打大巴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们早餐吃汤圆和荷叶饼,晚餐仍然有丰富的餐桌和美食。民间有句话叫“三十夜火,十五灯”。

清明节

阳历四月初,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是为扫墓打基础的日子。

端午节

也被称为端阳节或端午节,它落在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屈原殉难的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大多数人会在大门两侧悬挂香烛和菖蒲,并用大蒜雄黄水喷洒墙壁和通道,以辟邪。人们吃粽子,饺子,喝雄黄酒。中午,人们喜欢穿新衣,买草药,出去玩,俗称“游百病”。

鬼节

俗称“半月”,落在农历七月十四日、十五日,据说是祖先的灵魂回家探亲的时候。七月初一至十四、十五,家家户户在堂屋一侧挂祖牌,立几案,买香、果、麦芽,带“爷爷”回家祭祀。每天香火不断。到了月底,给祖先准备好丰盛的酒菜后,把封好的钱和印好的“福妈女神”堆在家门口,点上香,然后把香插在附近的路边,给祖先指路。有些折纸船,里面点着灯,放在沟里、河里,沿河漂流,叫做“河灯”。解放后,烧饼作为一种迷信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后,七月半的烧包子在城乡兴起。

中秋节

这是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十五”。这一天,农村有人要吃粑粑,城乡居民多买月饼、糖果、干果、瓜果。第一天晚上,在大门口给“月亮婆婆”提供食物,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水果赏月。一个爱管闲事的小孩偷别人的南瓜,在野外煮“老瓜粥”。说是偷瓜被骂是侥幸。讨论婚姻

解放前,城乡男女都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男孩到了15、16岁,父母一旦看中一个女孩,就请人到女方家提亲。交往一段时间后,男方家邀请媒人提亲,初步形成“公婆”关系。

从事

农村俗称“送八字”。男方家选择吉日准备首饰、衣物、酒肉、粑粑、彩礼等。为男方生日开一个“八字”,上面贴一本书,由媒人送到女方家,旧社会称之为“那吉”。女方家在红贴本上写道,女方生日由媒人带回男方家,旧社会称之为“纳才”。并把男方家送的糖果和“粑粑”分发给最亲的亲戚。

报告期

婚礼前几个月,男方家选定婚期,写下结婚时各种常见仪式的坐向、时间、用品,列一张“清单”,略备酒礼,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俗称“送日”。之后男方家装修新房,布置家具,女方家准备衣服、窗帘、电器等结婚礼物。

结婚

结婚第一天,男方家会准备结婚酒、肉、衣服、饰品、嫁妆等。请带着“质押先生”去女方家。“送礼”的仪式在女方家的大厅举行,“信物先生”和女方家长辈的负责人根据“礼单”清点彩礼。之后,女方家设宴招待客人。年轻的朋友陪新郎去女方家。这时,女方的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人往往会故意关上门,要求新郎递上一个“红包”,也就是所谓的“压岁钱”。婚礼当天,男方家买轿子备马,往往一大早就送上香吻。婚礼上,嫁女和新郎在堂上向神灵和父母告别,家中受祝福的女子坐轿子(或上车),其余亲友持灯吹唢呐送嫁女到男方家一段距离,女方家邀请的“送别”一直陪同嫁女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下了轿子(或下了车)后,就要“结婚”了。男子家鸣放鞭炮,准备香案。准新娘会用红伞遮住“新娘”进入男方家,和新郎一起迎接新娘,进入洞房。下午,男方家将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夜晚,青年男女亲友到“洞房”嬉笑打闹,称为“扰新房”。第二天,新娘开始见亲戚朋友。第三天,新娘做饭,全家人吃团圆饭。

(指新婚妻子)和新婚丈夫一起去娘家

婚礼三天后,新娘和新郎都回父母家拜访他们的亲戚和朋友,称他们为“回门”。新娘的家人和近亲为新婚夫妇举办了宴会,并于当天返回。解放前,房梁(即中堂屋顶的房梁)要按一定日期安放在建筑上。梁是我老公献的,盖着红布,八个人抬,伴着打唢呐。由两个石匠和木匠主持,点上香烛祭祀鲁班,并献上一首诗祝贺他。一个小时,鞭炮燃放完毕,大梁被绳子慢慢拉起,放在立柱上。此时被安排上楼的人正在把粑粑往下扔,地上的人都争着去捡,称之为“扔高粱粑粑”,意在祈求“梁九”。也邀请宾客祝贺,但没有“梁上”仪式。

新房落成,主人家会在吉日搬进来,亲戚朋友都会来帮忙搬家,有的还会送礼。一般他们会在半夜收家具,凌晨进新房。下午他们会设宴招待客人朋友,有的搬家后改天请客。城乡丧葬习俗隆重复杂,整个“白事”有终丧、服丧、道场开业、殡葬、复山等程序,少则3天,多则3个月,多则5、7天。

解放后,国家提倡破旧立新,丧事从简。一些公职人员去世后,张贴讣告,举行追悼会。有的实行火葬;有些人改变规则,简化葬礼,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习俗,葬礼习俗仍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