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3.苗族

苗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采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享誉国际。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和吃有关的特殊节日。苗族的节日很多,但不同地区的名称和规律不同,苗族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戴的记载。1949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命名为“傣族”。傣族人自称“傣诺”和“戴亚”。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傣族历的六月举行,是最大的节日,傣语称为“桑干毕麦”。届时将拜佛,并大摆宴席招待僧人、亲友,以泼水互贺。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日的主要内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你,你的家人

在唐代,彝族被称为“栗粟”。彝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逐渐迁移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6月1985,11,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节日:主要节日有奕劻(65438+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浴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令人兴奋。据说设立刀杆是为了让你们这些人有“敢爬山,敢破火海”的精神。

6.藏族

藏语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叫“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自称“波巴”。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美丽而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的1.3万多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

7.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名有“布庄”、“布图”、“布农”、“布亚依”等2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仡佬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金淑、苏州的晋松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年味、冬季至日、牛魂、送灶。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的古羌人,南移至川西南、滇西北,分为不同的民族,其中就有纳西族。“那”意味着伟大或尊严,而“Xi”意味着是人。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受神灵支配。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是人们祭拜自然实体的公祭仪式。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唐代称“普子曼”,元明清称“普子曼”。由于生活的地区不同,过去的棕色人种有不同的自我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教,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有特色的节日有:元旦、祭神、洗牛脚。山康节是布朗族最大的节日,在傣族历每年的六月中旬举行,通常持续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多居住在云南,是中国最早居住在云南的民族之一。由于居住地不同,也有自称“蒙扎”、“蒙扎禅”、“对赛”、“汉萨”等名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惠杰,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本来就是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坳(关门)、出坳(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这个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比如火把节、瓦罗节、浇花节、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族,阿奴阿龙。与彝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杂居。怒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花节、祭典和森林节。其中,过年的喜庆气氛最浓,既隆重又朴实。仙女节是公山怒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当地的花节,又称花节,在每年农历3月15日举行。

17,门巴族

据藏族史籍记载,门巴族的祖先很早就在藏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生活繁衍。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就是住在门角落里的人。门巴族遵循藏历,节日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宰牛羊,摆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相传藏传佛教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卒日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的所有寺庙都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州。白族人自称“白刚”、“白妮”、“白子”,中文意思是“白”。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白。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每年最大的节日,现在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还有“火把节”(又称七夕节)等民族节日。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大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人称“钟家”、“水浒”、“彝”、“土边”、“本地”、“家周围”。1953期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采用布依族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德昂族

(崩龙)德昂族原名崩龙。1985 9月17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族。“龙崩”是指德昂族各分支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自称“德昂族”,意为“十堰”。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生活在怒江西岸。德昂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祖堂、村神、土地神、龙、姑娘等仪式,其中端午节最有趣。

24.侗族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洛曰”。魏晋以后,这些部落一般称为“辽”,董人是“辽”的一部分。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和湖南。信奉多神教,崇拜自然事物。侗族传统节日的日期因地而异,节日饮食常与宴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婚嫁节、过桥节、牛节、吃年货节、烟火节等。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进行比赛。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任薰”和“曲人”。解放后,根据民族的意愿,改称独龙族。现在它们主要生活在云南公山的独龙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女性还崇尚纹身的习俗。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的原始阶段,甚至唯一的年节(独龙族语言:卡克瓦)也与宗教相关联。过牌游行在每年腊月的某一天举行(时间因地而异),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食物准备的多少。

27.哈尼族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起源于古代羌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元旦节”(10月)和“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两个小节日,即“栽秧节”(又称“黄米节”)和“年味节”。

29.基诺族

基诺族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乡及其附近。基诺族人自称“基诺族”,中文翻译为“优乐”。1979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以祖先崇拜为主。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由各村确定,但多在腊月举行。每年农历九月,基诺族都会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吉祥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城自治县江平乡的鸡尾、屋头、山新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历史上自称“京族”、“岳”或“安南”的京族,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唱哈节。其中最隆重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丁举行,这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

31,景颇族

景颇族是从唐代浔川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现代文献常称“山顶”,主要生活在德宏州各县山区。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成立,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瑙纵歌)是景颇族驱恶扬善,祝愿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持续2-3天。根据景颇族的传说,它是天上的太阳聚集地上的一切,由犀牛传播到人间的大型歌舞活动,后来成为景颇族最大的节日。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本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祜”是老虎的意思,“拉祜”是烤肉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人”。胡族的传统节日有拉祜族年、宝塔扩大节(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新年品尝节。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是拉祜族年。传说拉祜兄弟出自葫芦。农历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少都要用葫芦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穷,迎来新的一年的丰收。

35.巴罗国籍

巴罗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洛巴是藏人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家庭奴隶制仍然存在。1965年8月,正式承认为单一民族。生活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巴罗人遵循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没有太大区别。锡盟的巴罗人称元旦为“调更谷乳腺手术”。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宗族集会”的古老习俗。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环江县的上、中、下山区,毛南族是灵溪的土著民族。唐以前,宋、元、明三代的戴、凌是他们的祖先。据史料记载,毛南族古称“毛坦”、“毛南族”,于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于今日更名。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须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歌唱活动。毛南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季至日后的龙舟节。在农历五月的庙会上,清明节的“赶祖会”和元宵节的“飞鸟”也是他们特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仫佬族”一词的意思是“母亲”。仫佬族主要生活在广西罗城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部分人说汉语和壮语,使用汉语。过去,仫佬族信仰许多神,举行许多节日。除了十月和十一月,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度的“樊沂”节,又叫“欢乐和浓浓”,是仫佬族最盛大的节日。“靠粮”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许愿,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西北古代游牧民族的羌族支系,“普米族”意为白色。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彝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在过去,普米族崇拜许多神和祖先,大多数节日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元旦(春节)、清明节、长夏、端午节、火把节、年味节等。普米族过去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的小世界神祭活动,由全民族或全村举行。

40.羌族

目前,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的毛文。羌族自称“尔玛依娜”,意为“当地人”。早在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羌族聚居的山区有世界罕见的熊猫、飞狐、金丝猴。农历十月的第一天是羌族的新年。年夜饭也叫“丰收酒”。在新年那天,全村的人都去“林深”许愿,烧柏香来祭奠他们的祖先和神灵。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聚会、招待客人或换工作时,除了丰盛的饭菜,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46.土家族

大多数土家族居住在湖南、湖北和四川。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意为当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部分人说汉语,只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社会日”,在这个时候你会吃一顿社会餐。端午节吃粽子。巴巴是在重阳节玩的。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他们每年过年都要对祖先大敬,初一十五也要小敬。48.图图人主要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三县,其余散居在甘肃省的勒布、门源、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乐”或“蒙古孔”(意为蒙古人),过去称“青海土人”,藏族称“堂”。土族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是养羊业。“七日会”是土族人民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的许多节日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在节日期间,应该有各种祭祀活动和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名“卡瓦”,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在一年一度的“新火祭”上,佤族人熄灭旧火,然后德高望重的老人以钻木取火的形式点燃新火,表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每当有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佤族都要举行“赶牛节”,以表达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和平的祈祷。

5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绵”、“金门”、“布奴”、“喇家”、“冰多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域、服饰不同,称谓多达3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姚。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瑶族还有30多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包括王磐节,王人节和捕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王磐节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瑶族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

55.彝族

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人数众多,因地而异,有“苏诺”、“米砂”、“罗罗”、“撒尼”、“阿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彝”作为全国统一的名称。彝族人过去崇拜万物有灵论和祖先。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主要节日有十月节、火把节和地区性节日及祭祀活动。十月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正月初十的吉日举行。火把节是彝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