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的边境地区,人口97万。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那曼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书面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是旱稻。袋子,荞麦籽,土豆,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都是自己种麻自己纺。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词、情歌等。苗族也擅长跳舞,芦笙舞最受欢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1956之后,设计了拉丁字母书写方案。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人非常重视礼仪。客人来访,会杀鸡鸭待客。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喝羊角酒。吃鸡的时候,鸡头要给客人中年纪大的,鸡腿要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就是家里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场的老人。如果客人喝酒少,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对吃喝不满意,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讲究真实和真诚,非常热情,大多数避免浮华和虚伪。主人鲁豫客人不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在交谈中使用敬语;欢迎客人穿节日服装;对于尊贵的客人,在村外用酒欢迎;客人到了门口,主人会叫门,通知家里的女主人,她会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楼;宴席上,鸡鸭作为佳肴,尤其是心脏和肝脏,最为珍贵。应该先给客人或老人,客人再和大家分享,顺序是先长后小。客人不应称主人为“妙子”;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孟”。
苗族-节日
踩华山是中国苗族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举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县,这几天都要竖起花杆,举行盛大的踩华山活动。这不仅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族老少,穿着金银衣服,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苇,耍把戏,斗牛,摔跤,打画眉,爬花杆。
捶背节在阜宁县的一些地区很流行,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这是苗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期间,年轻的男女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开始打背时,男人们蜂拥而出,冲向他们选择的女孩,一只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另一只手蒙住她的眼睛,其他男孩则打她的背。女孩也不甘示弱,笑着挣扎。等你挣脱了,抓住那个年轻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会场,男人追着女人,跳来跳去。玩累了,男女双方找个地方打本地电话(就是两根中间有一根长线的竹筒,竹筒里各能听到说话唱歌的声音),互相倾吐甜言蜜语,结成伴侣。你们恋爱后,告诉父母在黄道吉日结婚。
苗族-婚姻习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比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称踏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繁荣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唱歌,表演踩鼓、舞狮、芦笙,十分热闹。
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把...> & gt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广阔。湘西苗族就是其中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族在服饰、节日、婚姻、丧葬、娱乐、礼仪、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第一,服装
湘西苗族古装男女差别不大,都是“五颜六色”;身着花衣,百褶裙,长发,赭色花手帕,船形花鞋,各种银饰。
清朝雍正年间,“服饰要分男女”的指令下达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不少人换上了* * *服。比如今天永顺、龙山两县的苗族,在服饰上就和汉族没什么区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芦溪等县,苗族服饰仍各具特色。
苗族男子的服饰比较朴素;头上裹着一条布手帕,穿着一件对襟大衣,长袖子和小袖子,短裤子和大裤子,喜欢裹蓝色的脚。头帕有两种:绿帕和花帕。手帕有一尺多长,有三尺之多。缠起来,多是十字形,大如帽子。衣服的颜色有格子,全蓝,全蓝等。,其中以格子布最有特色。通常有七个按钮。有些年轻人穿多达七件衣服,让人羡慕他们的富有和大胆。最外层衣服只扣最下面的一对扣子,最下面的两对扣在第二层衣服上……以此类推,直到最里面的七对扣都扣好。这样从外面就能看到层层叠叠的新衣服,别有情趣。
与苗族男性朴素的服饰相反,苗族女性的服饰非常精致复杂。
Toupa:苗族妇女的Toupa因地而异。凤凰县的苗族妇女有一条三尺多长的短手帕。从额头一直包到后脑勺,连耳朵都包在里面。花垣等县的苗族妇女喜欢用黑手帕(戴白帕以防父母亡故),折叠整齐,包裹整齐,不偏不斜,末端打结,恰到好处。吉首县苗族妇女头帕杂,凤凰县毗邻地区用花帕,花垣县毗邻地区用黑帕。泸西、古丈、吉首东部的苗族妇女戴白色头巾。手绢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简洁美观,别有韵味。所谓“头纱四角,四角绣飞蛾”,指的就是这种白手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按原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银饰最常见。从佩戴的部位看:银帽、银盆、凤冠、素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皮带扣等。,还有手镯和戒指一定要经常戴。从造型上看,耳环只有一种,有瓜子挂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挂瓜子耳环,耙子耳环,龙头瓜子挂耳环等等。
衣服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腰长腰大,袖大袖短,无领。袖口大约一英尺或更长。在胸前和袖口上,习惯卷、绣或穿纱,并加栏杆花瓣。有的还需要在叉和挥的前后两侧边缘绣上挖云钩。服装款式都是全排扣,没有双排扣。制作一套苗族女性内衣需要几十个工作日,通过缝纫和刺绣,制作精美。裤子短一些,裤腿大一些。裤筒边缘的滚边、刺绣或纱线支数与衣服相同。礼服又长又宽,绣线布满废边,还有滚动的栏杆和大大小小的花瓣,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鞋子上满是刺绣,头大嘴大,后面是穿用的耳朵。
解放后,在一些苗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影响很大,一些年轻人也换上了汉服。
二、节日庆典
湘西苗族有很多节日和大型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赶上年。农历正月,湘西苗族最热衷赶年货会,日期由各地自行决定。那一天,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互相邀请,成群结队地去追赶。一年一度的集市上,人潮如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们不仅可以交换材料,还可以参加或观看荡秋千、舞狮、玩龙灯和爬梯子等活动。青年男女也更多的利用这个机会寻找恋人,做爱。更有甚者,歌女们各显其能,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说古道今,唱歌相和,或互贺,或讲传统故事,或即兴新词。唱的人越多,兴趣越高,听的人越多,精力越旺盛。即使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一年一度的交易会也会如期举行。
2.三月三号。这是湘西苗族> & gt
苗族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习俗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藏历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将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第一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头狍子牛,并表演芦笙舞来祭祀祖先。吃饭时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巫术盛行。一些苗族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苗族以东部方言为主,信仰佛教和道教,苗语称为Bad deib zhal(巴代周)。
饮食习惯
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一日三餐,米饭是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大部分肉类来自畜禽养殖。四川、云南的苗族都喜欢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彝族的酒”之说。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青菜和萝卜。大多数苗族人擅长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鱼和蔬菜。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湘西苗族人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鱼泥、酸汤鱼等。
三叶草茶
湖南城步县的苗族人会制作一种“茶精”——三叶虫茶,类似茶但不是茶。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此茶放于笼中,蛾亦以其为屎。”说明三叶虫茶最早出现在明初。清光绪《城步地方志》载:“茶八种,可略用。也有茶粗恶,放在旧笼子里。一两年后,茶变成虫,剩下的叫虫茶。集之持久,能大化痰顺气。”城步三叶虫茶作为贡品,进京前后历时170年。
服装特征
黔东南州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总体上保持了我国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工艺,在使用一种主要工艺的同时,还经常使用其他工艺,或挑带绣、或染带绣、或织带绣相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绚丽多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意象为基础,在表达意义、识别民族、分支、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影像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单线为图案轮廓的线描或近似线描造型技法。从制作技法上看,服饰发展史上的编织、缝制、拼接、裁剪这五种形式,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都是范例,历史层次分明,堪称服饰制作史的陈列馆。从色彩上看,他们善于选择各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努力追求色彩的丰富厚重感,一般为红、黑、白、黄、蓝。从构图上看,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服装整体感的要求。形式上可以分为正装和便装。盛装是一种用于节日礼仪和婚礼的服装,它复杂而华丽,体现了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休闲服,款式比正装款式更安静简洁,用料少,用工少,适合日常穿着。苗族服饰除了正装和便装,还有年龄和地域的区别。
苗族建筑
由于独特的迁徙历史,苗族人民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房屋建造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苗族人喜欢木结构建筑,一般都是三层建筑。第一层一般是为了解决斜坡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是...> & gt
苗族的风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一种用油炸爆米花和水混合制成的待客茶。如果客人喝了,主人会高兴,但如果客人不喝,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蔑视。有的人要喝三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蜥蜴,统称四足蛇)。在加工好的泥鳅中加入少量米粉,一起腌制在坛子里招待客人。3.吃青菜。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剁碎。
穿着:苗族服饰因地区而异。男的,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开衫,腰带,裤腿,打底裤。中年人和年轻人穿的开衫,又短又小,面料多是家纺的斑点衣服。女装有不同的风格。他们穿着无领绣花衣服,中间插着花瓣,他们穿着有边的阔腿裤,下面有刺绣或几根纱线。引人注目的女性头巾,一般都有一尺多长,颜色都是青蓝色,有的裹着黑白格子。
居住地:1。吊脚楼,有2-3间挂脚的房子,飞檐上翘,走廊环绕的白色木栏杆,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鹤脚底层用来存放粮食、农具、柴火、土灰,或者牛、羊、猪、厕所。上流社会居住着人。2.一个方形的炉子,高60-70厘米,上面铺着木板,用砖石砌成,中间有一个方形的火塘用来做饭,下层有一个空间用来养鸡鸭。天冷的时候,主人和客人坐在炉子上,开玩笑,谈论家庭事务,休息。灶上挂着一个造型各异的木架,上面挂着瓜子、茶篮、凉鞋等等。
节日和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节日,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爱上了歌。
2.四月初八吃黑米纪念杨在思。还有一个传说,姐姐的黑米要用叶子煮,提前把姑娘接回娘家吃黑米;在附近的,可以不回父母家,但是要送到父母家。这种习俗仅限于姓杨的人。
3.六月初六,祭拜土地神,挂纸烧香上岭。一般家谱干一次。
4.十月初二,农历新年过后,要杀老鼠吃。
信仰:1。崇拜杨公,再想一想。以前全乡有16飞山寺。每年秋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唱几天几夜的人戏,其中背华山、争钱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庙会庆典时,要摆放猪头、香、纸。2.以前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先用牛的内脏祭祖,然后每个人拿一块肉回家。3.崇拜据说是苗族祖先的赞胡。
婚丧习俗
爱情:以歌曲为媒介,农历三月初三,男女青年穿戴整齐,成群结队地赶到山边的水边与歌曲相恋。互相认同的会被邀请离开,说明恋爱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唱歌给红。父母双方同意结婚,如果不同意,就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婚前一个月,或者长达半年,就开始哭着结婚了。让长辈一个个送礼物,变化很大。一男一女结婚,女方和人来男方家吃酒三天三夜。在这三天里,新娘只能和妈妈睡,不能和新郎睡。三天后,新娘和伴娘回父母家,一起生活两年,三年,五年。男人需要帮助种田,就带着女人一起生活。女方怀孕后,可以带新娘和父母一起生活。
丧事:老人断气时,要抬到中堂,坐在中间,配备水桶(容器)和冷筛,脚踩冷筛坐在水桶上断气。洗尸,大师傅从井里担水,加桃叶、菖蒲叶煮温水洗尸,洗好的水(倒进马桶)给后人尝三分,意思是不用担心吃字,叫衣服饭水。死者身上缠着白线,一条一岁。平时掉的牙要保留,死后放入棺材,死后禁止烧头发。进棺口含银,飞山寺茶饭要点。
苗族的习俗历史悠久。苗族主要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和湖南等地。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和玉米。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诗歌,苗族当然能歌善舞。习俗如下:
服饰:苗族服饰独特,不同支系风格不同,同一支系不同年代也有差异。解放后,年轻人和青少年逐渐穿上了汉族服装。
饮食:主食是大米,其次是玉米和小麦。大多数居住在山区的人以玉米为主,其次是马铃薯、水稻和小麦。苗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糯米饭,逢年过节经常把糯米做成各种食品,有五彩糯米、糍粑、糙米饼等。走亲访友,也带各种糯米做的食物作为礼物。苗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喝酒,逢年过节家家都有烧酒和糯米甜酒。祭祖必有酒,接待客人少不了酒。副食有肉类、蔬菜、瓜果、豆腐等。酸、甜、辣、咸四味必不可少。我喜欢在冬天杀老猪的时候做腊肉、香肠、血豆腐,准备着吃,招待亲朋好友。生活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人喜欢用玉米粉酿甜酒,第一个冬天煮,第二年可以吃一年。
居住地:苗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少部分居住在平坦的田坝地区。房屋一般根据居住条件就地取材建造,经济条件较好的一般建造石瓦房、石板房、木茅草房。经济条件差的人,往往住在土墙茅草屋或竹条墙、牛粪盖的茅草屋里。一些高寒山区的贫困户住在低矮简陋的巴棚里。
婚姻: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一般的家庭是它在家族中运行,少数四世同堂。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孩子长大了,兄弟分开,女人结婚。
丧葬:苗族的丧葬程序分为弥留、弥留、入坟、开道、打尾、出殡、安葬、抱灵。木鼓和芦笙在葬礼中是不可或缺的。
崇拜:苗族有竹崇拜,苗语称赖迪;祭祖,苗语叫赖寨;木鼓崇拜在苗语里叫来扎。
节日:a、跳花:农历正月是苗族跳花的时间。
b、跳场:内容和形式与跳花基本相同,但没有吹笙,没有开花树,没有周期性。跳场在苗族聚居地附近的市场举行。四月苗跳风荡,七月谷跳花开。
C.三月三祭祀圣树:县城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注意每个村子后面的树林。其中最大的是圣树,苗语叫有生,祭祀圣树叫智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苗族人在寨子里举行祭祀,在神树脚下搭起竹架,在上面摆上祭品,供奉红公鸡。读完祭祀词,参加者当场用餐。只有男人才能参加祭祀树,而且只能说苗语。
b、4月8日:是苗族人民纪念在开黔、保卫桂阳中牺牲的杨璐、苗族战士的纪念日。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吃糯米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悼。
d端阳节:苗族人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为东方神谕,四月八日是纪念已故亲人的节日。节日里,百病游,挖草药,撒糯米,河里喂鱼。
E.过年:明朝以前,苗族以农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十月初一为苗人年。明朝以后,苗族和汉族都以腊月三十来庆祝新年。苗族人称之为大年初一,一家人要和睦相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第三天,各家集中祭祀祖先。为了过年,吃饭前要祭祀祖先,还要绕过麻田,喂养牲畜和果树。
苗族的节日习俗有哪些?苗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民族。可以在苗族地区体验不同的民俗风情,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份。主要有苗族的这些节日。
新年节日
春节是苗族的“春节”,也叫“客家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庆祝丰收。我希望来年天气好,庄稼丰收。按照习俗,苗族人通过对唱歌曲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愿和希望。一大早,贵州、湖南、重庆交界地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处的天星坡脚下,用歌声表达迎接新年的喜悦。我也想唱《春之歌》,歌词的意思是向往春天,渴望春天,珍惜春天,拥抱春天等等。
4月8日
苗族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始于明代。在四月初八的浓湖,苗族人民聚集在贵阳的喷泉周围,身着盛装,吹笙吹笛,用歌声来纪念和致敬传说中的古代英雄雅努人。
此外,4月8日也是布依族的节日,有人称之为“牛王节”,也有人称之为“牧羊节”或“开秧节”。在这一天,人们和牛要吃“牛王坝”或糯米饭,并休息一天,以示对牛的安慰。
踏青花山节
走华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苗族在农历正月、二月或四五月流行,源于青年男女的求偶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唱歌、跳芦笙、求偶;老农民们来到花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庄稼丰收。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也会在节日期间斗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行跳狮、爬花杆等比赛。
端午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湘西、黔东南石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多数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除了赛龙舟,还有赛马、斗牛、击鼓等活动。
姐妹日
在贵州东部清水河附近的加缪村,苗族家庭的“姐妹节”在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8日举行。在节日期间,苗族人传统上吃“姐妹饭”。这种米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五颜六色的花和叶给糯米染色蒸出来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旅游”活动。
现在查苗族的风俗习惯很方便。你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就出来了。很简单。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个微信服务号来查询。它被称为第一查询。有非常强大的功能,风俗习惯,翻译,旅游,酒店住宿,公交时刻。你可以检查一切。请迅速关注。
苗族民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的边境地区,人口97万。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那曼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书面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是旱稻。袋子,荞麦籽,土豆,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都是自己种麻自己纺。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词、情歌等。苗族也擅长跳舞,芦笙舞最受欢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1956之后,设计了拉丁字母书写方案。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人非常重视礼仪。客人来访,会杀鸡鸭待客。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喝羊角酒。吃鸡的时候,鸡头要给客人中年纪大的,鸡腿要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就是家里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场的老人。如果客人喝酒少,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对吃喝不满意,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讲究真实和真诚,非常热情,大多数避免浮华和虚伪。主人鲁豫客人不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在交谈中使用敬语;欢迎客人穿节日服装;对于尊贵的客人,在村外用酒欢迎;客人到了门口,主人会叫门,通知家里的女主人,她会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楼;宴席上,鸡鸭作为佳肴,尤其是心脏和肝脏,最为珍贵。应该先给客人或老人,客人再和大家分享,顺序是先长后小。客人不应称主人为“妙子”;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孟”。
苗族-节日
踩华山是中国苗族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举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县,这几天都要竖起花杆,举行盛大的踩华山活动。这不仅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族老少,穿着金银衣服,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苇,耍把戏,斗牛,摔跤,打画眉,爬花杆。
捶背节在阜宁县的一些地区很流行,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这是苗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期间,年轻的男女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开始打背时,男人们蜂拥而出,冲向他们选择的女孩,一只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另一只手蒙住她的眼睛,其他男孩则打她的背。女孩也不甘示弱,笑着挣扎。等你挣脱了,抓住那个年轻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会场,男人追着女人,跳来跳去。玩累了,男女双方找个地方打本地电话(就是两根中间有一根长线的竹筒,竹筒里各能听到说话唱歌的声音),互相倾吐甜言蜜语,结成伴侣。你们恋爱后,告诉父母在黄道吉日结婚。
苗族-婚姻习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比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称踏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繁荣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唱歌,表演踩鼓、舞狮、芦笙,十分热闹。
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