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结婚的习俗有哪些?有什么禁忌吗?
男人老了,女人也老了。一男一女结婚是人生大事。过去,在“男女不亲”的影响下,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婚姻只能在父母的授意和媒体的一面之词下进行。婚俗纷繁复杂,夹杂着许多封建迷信。一般的结婚程序和习俗如下:
第一,求婚
即男方委托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同意求婚,男方就去女方家提亲,俗称“说媒”。旧时代强调“门当户对”、“凭命选择”,有“门当户对,门当户对,豁开栅栏”的民谣。一般来说,男方委托媒人提亲,首先综合考虑其身份、土地、财产、子女情况,是否与女方家庭情况相匹配,也就是说双方条件差不多。但是,也有媒人重荣誉,被骗的。如果女方父母感兴趣,会找人打听男方的情况。如果他们觉得传送门挺像的,男女都会自己做耿贴。耿贴是用红纸做的,上面写着姓名、年龄、三代、籍贯,俗称“四耿贴”,然后双方会交换。
第二,问名字
俗称乞讨八字。根据每个人生日的年、月、日、时,“八字”配以“天干”、“地支”四个字,四项* * *有八字,故称“八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出生日期,可以计算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种“命”,比如金命、木命、水命、命火命、土命等。,而且五行相合的都不能结婚。
媒人先把男方帖到女方家,在男方帖的背面写上女方的生日和彩礼,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丈夫“合晓”,并占卜吉凶。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不“吉祥”,如果双方父母同意,可以订婚。当然也有其他说法,比如“女大一不能约”、“老婆是大二的”、“老婆是大三的有金砖的”。
第三,换岗位
男女结婚决定后,要进行邮交,邮交的日期选在吉日。男女先行媒人向女方求婚。男方把彩礼钱和新郎的纸条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用红布或红绫把盒子包好,由媒人把它和彩礼(包括钱币、衣服和食物)一起送到女方家里。娘家收到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子贴后,女方把庚子贴放在原来的盒子里,连同衣服、嫁妆、喜果一起寄回男方家。这个过程叫做更换贴纸。
第四,大礼
这是缔结婚约后,男方送彩礼到女方家的礼仪。已经给了彩礼的婚约正式生效。在旧社会,一般男人给妻子100-200块的外币、衣服、手镯、戒指等礼物。结婚前还要“提菜篮”(三块长方形木板搭成的架子),至少三个菜篮,装米饭、挂面、馒头、猪肉等。堆在他们身上的应该是几个人送去抬到女方家的。
动词 (verb的缩写)婚礼准备
结婚前要选好婚期,选择双日期,比如4月初四,8月28日等。,还是369个吉日。选完后,男方家准备礼物和材料,红柬贴上注明婚期,请媒人交给女方家,通知亲朋好友婚期。并开始收拾庭院,粉刷装修新房。新房里挂着喜图,有麒麟的礼物,也有五子考上的题目。窗花,常有喜鹊,鸳鸯戏水,飞燕,莲子。喜帖和红色的“嗨”贴满了整个房子。喜莲常用“百年同在”、“白头偕老”、“百花齐放”、“同心结”、“伊势宜家”等。女方家收到男方的红柬贴后,开始置办嫁妆,迎送家人,邀请男女回客。家里长辈请未婚女儿吃“留母亲面子”。
第六,结婚
婚礼当天,双方都有“姨不取,姨不送”的禁忌,不允许双方委托寡妇、二婚头或属于新郎新娘的人。那是结婚的日子,一个男人的家庭。房前屋后,院内院外,都泼了清水,一尘不染。门前挂着红灯,院子里,房子的屋檐下,到处都是亲戚朋友送来的各种幸福、衣服、被子,处处呈现出一派温馨幸福的景象。结婚时,马鞭吹响* * * *,红灯伞打,锣鼓喧天。有条件的还请仪仗队、唢呐伴奏。在女方家门前,女方故意提前把男方“拒之门外”,等男方把“过门礼”放进门后,再开门迎接。然后领着他们到房间吃茶点,“下马脸”。
新娘上轿子前开脸(也叫开脸),就是用线把脸上的头发拧下来。穿衣完毕,与亲人告别,然后用红领巾遮住脸,在红领巾的四角缝上枣子、花生、铜钱(即早生贵子的吉祥),在胸前挂一面镜子“避邪光”。婚礼歌中,哥哥抬着轿子,一个弟弟或后代跟着轿子,称为“轿子”。从女方家出发时,新郎骑在前面,男方陪客,男方把客人嫁给北马。新娘的长辈或两位同龄的男性亲属跟随新郎的轿子,用拉手护送嫁妆,俗称“送客”。女侍在轿子后面骑马或坐车。
以前石家庄一些地方有个习俗,女儿们在轿子前哭几声,表示形影不离。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女孩住在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母亲织布,女儿纺线,他们辛苦而缓慢地劳作,但还是吃了最后一顿饭,没有下一顿饭。母亲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更加焦虑。她得给女儿找个婆家。于是母亲委托媒人把婆家的事告诉女儿,给女儿定个吉日结婚。眼看着幸福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娘俩的悲伤一天比一天深。当男人的轿子来到门前,女儿看着娘的白发和憔悴的脸,想到没有了她,她将如何生活。她不是饿死了吗?想到这里抱着娘的头放声大哭。这一声呼喊感动了一位路过的仙女。看到两个女人哭得那么可怜,她们动了心。他们指着女孩脸上的泪水,泪水在金光灿变成了明亮的金豆子。姑娘见有这么多金豆,够她吃一辈子的,就高高兴兴地打扮上了轿子。从此以后,所有的姑娘都不愿意上轿子,实在拖不下去了,就抱着母亲哭了几声。就算没有眼泪,他们也得挤出几滴眼泪让金豆喂她。多年来,形成了“女儿离母痛哭”的习俗,流传至今。
新娘嫁回去要绕村串村,不许同路,就是不回去。鞭炮声和唢呐声一路不停,好不热闹。当轿子停在门口时,新郎下马向轿子磕头三次,表示他崇拜轿子神。新娘被伴娘扶下了轿子。新娘走进来后,先跨过火盆。它象征着婚姻生活中的“火灾爆炸”。然后踏上红地毯,在中殿结婚。这时候,提前邀请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做伴郎(司仪),主持婚礼。
这是伴郎唱的:“伴郎,两步,一龙一凤一鸳鸯,和谐的一对。”然后读快乐歌,歌词都是吉祥话,比如“栾峰何鸣”“花满月”“洞房开红花,家有龙牌金斗”“宰相家门上挂彩丝,乖乖女配太子”等等。然后依次唱:新郎新娘拜天地;二、拜高唐(父母);祭祖三次;蔡郎的四大崇拜:崇拜土地;春轩六拜;走亲访友7次;夫妻,再见。新娘和新郎拜完八拜后,要喝一杯,换换口味。又听见伴郎唱道:“喝一杯和好吧,夫妻白头偕老。再看新郎——第一朵金花吉祥,穿着山水绣鸳鸯:黑靴白底红花衬,都打扮得很酷。看新娘——五颜六色的凤冠镶嵌着美丽的东西,紫色的披着礼服向东飞去。红绫遮眉杏眼,荷花藏裙下。夫妻堂前,花烛明,一对鸳鸯巧配。然后音乐课放一首龙凤歌。音乐中,伴娘唱着吉祥的歌:“山川总会相映,房中笑语诉说心事;花立地上,祥瑞星高照四时。“伴郎唱完,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让人深感婚俗趣味十足,亲切搞笑。
这时男方家最后一次在地上铺麻袋,让新娘走在街上,各自背着家线,这样才能把新娘领进洞房。进入洞房前,新郎手持弓箭,穿过新娘头部向洞房射出三支箭,以驱邪。在其他地方,草节庆祝新娘的头。这时,伴郎唱着:“进洞房抬起头来,麒麟送个孩子来追你”“一把栗子枣子,女童子满地跑”等欢快的歌曲。
在进入洞房之前,必须邀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女子,在新房里为新娘和新郎摆放被褥。并在床垫下撒上一把五色五谷,以求好运大丰收。床下有几颗红枣,代表早(枣)生你儿子。枕头下有几颗花生,代表男生女生有“花”有“健康”。新娘进洞房,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邻居们开始“闹洞房”。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家每户都认为越多人来他们家闹洞房越好,越能彰显人的尊严和荣耀。俗话说“新娘三天没大没小”。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屋“看新娘”,逗新娘,不分荤素。意图是让原本腼腆的黄花闺女变成大方的妻子。晚上还有人潜伏在洞房的窗口偷听新郎新娘的私人谈话,俗称“听房”。如果下雨或下雪,妈妈会在窗下轻轻倚一把扫把,完成“听房”的仪式。
这一天,男方办完婚礼回来,不仅要宴请亲朋好友,还要热情款待女方来宾,展示嫁妆,即由女方长辈代表唱歌,将亲朋好友送的礼物逐一展示,并送交男方代表验收,俗称“摆台”。这时候,做好事的子侄们为了好玩,就给新郎的母亲或姨妈、嫂子抹黑脸。
七、婚礼后的礼仪
第二天,新娘和她的亲戚接到了礼节性的电话。祭祖上坟后,新娘家带领亲戚到男方家认亲,接回新人,称为“还妆”,俗称“还脸”,并请新郎吃一顿好饭。好哥哥好嫂子经常在饺子里包辣椒之类的东西取笑新郎。当天回到男方家。
第三天,新婚夫妇带着礼物,坐轿子(或坐车)去娘家,俗称“三朝”。男方派人送一个馍馍到女方家,叫“提篮”,接新郎回去。过两天,新娘的父母又要把女儿送到男方家,这叫“二遍三遍”。六天后将女方接回,满月后将女方送到男方家,这叫“过月”。至此,婚礼仪式告一段落。
在他们结婚第一年的春节期间,新娘和新郎应该向他们的父母拜年。时间通常是在第一个月的第二或第三天。有一首民歌是这样说的,“大年初一,过了初二到初三;小两口打扮得漂漂亮亮,带着年货和糕点,催着毛驴去拜年。去的时候不能空手而归。一定要带点年贷和土特产,就像民谣里唱的:“喝酒抽烟,带一大筐年糕。”这也意味着嫁出去的女儿不忘父母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