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美在于图像的紧迫!!!!!!!

叶朗先生在其近著《美学原理》中,在继承中西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在象中”的命题,并用大量的中西哲学和美学思想加以论证。从这个命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叶朗先生融合中西美学传统的努力。不可否认,“美在于象”这一命题在解决美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上更为通透。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在意象”这一命题是对中西美学的不完美嫁接。

美丽的问题

1.我们知道,美学起源于西方学科,西方美学长期以“美”为研究对象;中国古典美学(其实诗学可能更贴切)的核心范畴是意象。叶朗先生就这样用中国传统的“意象”来定义西方美学的核心概念“美”,以达到沟通中西的目的。西方美学首先探讨的是“美”的本源,即使一个事物“美”的是美的本质和终极根源(而不是何时何地的根源)。中国美学中的“象”,主要讲的是艺术作品的本质。把中国诗学的“意象”直接嫁接到西方美学的“美”范畴,未免有些突兀。

2.他反对简单地把“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但他的出发点是“美”,主要对象是各种类型的“美”。他首先分析了美和美感,然后他的书的大部分都致力于分析各种类型的美。从各种载体的美到各种风格的美。美仍然是他美学研究的核心。事实上,“美是一种形象”这一总命题说明他的研究对象是“美”而不是审美活动。

3.在美学研究中,我们不应该把日常生活的“美”抛弃在研究视野之外,否则就会出现许多矛盾的问题。其实美学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美”的问题。然而,叶朗先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美”的概念与美学中的“美”的概念完全分开是不合理的。他明确表示,他所说的美(意象)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他认为狭义的美是作为特殊范畴的美,作为特殊范畴的美也是意象,但这种美就是他所说的古希腊意义上的美,但古希腊美学中的美也是日常意义上的美的抽象。那么他的广义上的美是否包括日常意义上的美,就是一个问题了。

4.他说美是一种形象。但他在分析美的社会性时,是以审美时尚来谈人体和服装的美,这一定是日常意义上的形式美。他还说,日常生活的美就是氛围的美。大气是美吗?氛围涉及到和谐、快乐、舒适,但不能说氛围是美好的,也不能说是丑恶的。

5.他在批判西方实证美学时,认为“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有高低之分”(187)。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只说了人对自然物美感的差异和差别,并没有论证为什么可以分高低,因为不同并不能说明高低的优劣。他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都是出自人们的日常审美。为什么审美中的美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美?

6.对于科学美,叶朗先生显然无能为力。他承认,美是一种不能解释科学美的形象,王老师不回避科学美的问题是可敬的。如果是,那么如何定义“美是一种形象”?

形象的问题

1.叶朗先生提出的“美的意象”脱胎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所谓“意象”,也就是“场景交融”。“情景交融”中的“情绪”从何而来,需要认真思考。“意象”中所谓的“意义充实”中的意义从何而来?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他谈到中国哲学中的“丑”时,其含义似乎不是美学家的主观情感,例如,丑显示了“宇宙的活力”,而性格则显示了“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2.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时,审美对象是否是所谓的形象。如果我们看一根竹竿,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眼前的竹子还是想象中的竹子,即我们眼中的竹子还是心中的竹子?叶朗先生说的是“胸中之竹”,但其实胸中之竹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渡阶段,如果只是欣赏眼前之竹,并不一定需要有胸中之竹

3.作为审美客体,意象只存在于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而审美主体在欣赏它时,只是作为意象而不是形象出现在他的头脑中,因为他在欣赏它时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意象”是一个想象的客体,美感,即审美主体产生的情感,是针对这个想象的客体的,而这个想象的客体并不包含在审美客体中,也就是说, 不包含在想象的对象里,和艺术作品里包含的艺术家不一样,就拿叶先生的《家里的月光有多亮》来说吧! 以季羡林先生为例。如果季先生在国外想到家乡的小月亮,那就不是意象而只是心理意象(他心中的“意象”),思念小月亮的感觉是针对小月亮的“意象”而没有在小月亮的“意象”中客观化,但如果他写散文,这种感觉就会在艺术作品中客观化。

4.叶先生的重要结论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从以上分析可以说,意象可以说是艺术的本体,但很难说是一切美的本体。例如,我们很难接受人类的美是一种形象。他原本认为意象是场景的交融,那么如何解释人体之美与场景的交融呢?其实他对女性人体的描写,完全是人体的样子,并没有主观情感让它变得那么美好。

5.他谈到了一批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艺术作品,但艺术作品的表现只是人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净化。我们从图中看到的可能是某种利益,但实际上人生应该是充满跌宕起伏的。那不是想象的世界,那是真实的世界。

美丑问题

1.叶朗先生认为,他的“意象美”中的“美”是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美、丑等审美对象。他不仅把美的形象说成了“存在”,还把美的形象说成了“存在”,这里“存在”和“存在”是同义的。叶先生在书中也明确指出,丑也是一个意象世界。既然美是形象,形象就是美,那么丑(丑的形象)也是一种美(广义的美)。很明显,叶先生要把丑放到美的审美里,强调这里的丑是一种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丑。他还认为,生活中的“丑”与狭义的美是对立的。因为他已经明确提出,狭义的美是作为审美对象的“美”,那么生活中的“丑”是与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相对的。那么生活中有“美”吗?反正如果说叶先生这里的美丑有四种,是可以成立的:广义的美,狭义的美,生活中的丑,形象中的丑。

2.广义的美的对立面是“阻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这样的事情或者活动很丑吗?他没说。他引用了利斯托威尔的观点来说明广义上的美的对立面,但利斯托威尔的观点也存在问题,他没有严格区分美和审美。

3.社会生活是人们生活世界的主要领域,社会美也是一个形象世界。丑也是一种形象,社会上的丑也能成为一种形象,也是美的。

4.丑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意象。我同意它不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但说丑和美都是场景融合的意象世界,未免有些武断。他认为日常语言中的丑就是形象,因为他以罗丹的雕塑《奥梅尔》为例,即一切丑都是形象。既然形象就是美(即使是广义的),那么丑是一个积极的范畴还是消极的范畴?

5.如何理解“丑”的形象?赵树理在《小黑婚》中写下第三个仙女:“可惜官粉不抹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像驴粪蛋都结霜了。”我们说这个比喻和她的脸比起来是一个形象(丑)。她的丑脸是形象吗?同样,欧默的长相是形象吗?但叶老师用“丑”的时候并没有区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