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建筑民俗
由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纳西族的民居建筑可分为七个发展阶段:窝居、窑洞、窝棚(风栅)泥楼、井干木窝棚、土木结构瓦房、砖混结构。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屋,以永宁乃日人为代表的母屋民居。大部分是木屋和草屋。是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东巴经中有窝居、窑洞、窝棚的记载,与人类建筑起源一致。直到现在,纳西族的一些偏远地方仍然保留着他们古老的生活方式。如四川左索纳里有绿篱建筑,四周用土块围起,辅以木架,上盖木板或草,中间设火塘。(见图)从纳西族古代象形文字“方”、“吴”的书写形状可以看出,纳西族进入文字社会阶段后,告别了原来的家园,纷纷建造不同的民居,如用木板搭成的“板房”(g'33dMi31)、“草房”(Z ')。这些房子因其不同的覆盖物而得名,但它们的建筑结构可能是木制的房间。纳西族人称木郎屋为“si55li31dMi31”,意为梨木屋。这种井干楼是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清代光绪《丽江官志》卷一中有记载:“有蛮夷居之,以圆木纵横架之,楼高十尺,即加椽,盖以板石,房内四面置床,中轩炉,与床平齐,用铁。这是一个木头棺材,在炉子上。"
这种木窝棚高约3-4米,一般为平房,四周有木椽子,每根椽子之间两端有缝纫切口;基础要求比水平面高1-2英尺;上盖主要用橡木片或麻杆,上面压着石头。主要有三个房间,厨房比封闭的房间和住宅宽5-10平米。一般分为两个房间,中间的房间占三分之二,是做饭、休息、睡觉的重要场所。壁炉就在角落后面,大约2-3英尺高,2米见方。中间的火坑四点不灭,说明它家已经兴旺了很多年。四周是座椅,一张兼职床,正上方就是俗称的“格格路”(意为主座),一般是家里的主人或贵客坐的。上墙有神龛,是烧香祭祖的地方。这是储存谷物的地方。屋内有一根母柱,是一个家庭的圣地,上面挂着一个篮子,是家神“苏”的居所。婚丧嫁娶都要祭祀素食神。
木郎房是改革开放前纳溪地区山村的主要建筑,主要是投资少,可以就地取材,特别是在生态植被好的时期。大部分村民一般都是三间房的木屋,都是人畜混居。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有楼房,剩下的木屋也不再有人居住,主要是放牲畜或者杂物。至今,纳西山区仍有许多木屋。
中国建筑在明清时期兴起,丽江古城在明代初具规模。以“宫之美在于为王”的幕府大型建筑群,成为当地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古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正逐渐向土木结构的瓦房过渡。到了清朝末期,三坊一墙一院两角四合院等中国建筑风格在农村更加流行。与此同时,各种寺庙、道观、神社也遍布城镇乡村,也成为纳西建筑的一大景观。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纳西族的社会还是以各种形态并存,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纳西地区的建筑仍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丽江纳西族民居
丽江纳西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建筑为主,一般为二层平房,高约6-7.5米的土木结构建筑。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两角、四合院等,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建了“两房”“一房”,等经济好转后再逐步扩大。三坊一照壁,即正房一坊,左右厢房两坊,正房对面的照壁,形成三合一的院落。一般来说,三个广场有两层。朝东的主广场和朝南的厢房广场楼下居住,楼上作为仓库使用。朝北的广场作为楼下的马厩,草料存放在楼上。天井不仅仅是住的,还可以晒谷子或者加工粮食,所以农村的天井稍微大一点,地面比较平整,所以不铺砖石。此外,丽江纳西族民居最显著的特点是每家门前都有宽敞的大宅(即外廊)。丽江纳西族民居在形制组合和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外观外立面多为石材,墙面抹灰,墙角砌砖,青瓦覆盖,色彩和谐,外观简洁。为了保护木板不被雨水淋湿,屋檐大部分向外伸出,在山墙露出的横梁两端套上裙边,既保护了横梁,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当地称之为“吊鱼”板。
在丽江的纳西族民居中,墙体只起到外围保护的作用,不承担荷载。对墙的要求是“墙不能砌到顶,墙要外翻”,因为既然墙不承重,就没必要砌到顶。
丽江的纳西族与白族比邻而居,民风明显受白族影响。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大理规模大而规整的白族民居,有火山墙;而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多为小院落,没有密封的火山墙,大屋檐,轻巧灵活。与白族民居相比,纳西族民居以其深悬的屋顶和简单的装饰显得简单而自由。
丽江纳西族民居可分为丽江古城、坝区农村和山区三部分。与古城集中、古朴、精致的民居特征相比,丽江坝区的农村民居建筑分散、随意、简单。民居除了居住功能外,还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功能特点,所以院落宽敞,有粮架、粮仓、散堆、畜圈、草料房等。近年来,木屋逐渐与坝区融合。木屋变成了畜栏或厨房,主要房屋以砖房为主。原有的家庭讨论、祭祀、会客、睡觉等厨房功能已经逐渐消失。
第三,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因1997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中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以大研镇为主体。丽江古城的发展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北向南迁移,从最初的白沙到中游的蜀河,最终落脚于元代大研镇的位置。至今可以看到,大研、束河、白沙的建筑风格和模式是一致的,都是依山傍水,家家挂在树上,流水潺潺;街道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发展,居民住宅与政府机关混杂;街道跟着水走,房子跟着水走,没有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和官民不同层次的建筑风格。它所推崇的是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丽江古城因地域不同而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大研镇的文化特色主要是汉族与土著纳西族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束河古镇以茶马古道文化为基础,至今仍有皮匠村和藏族村寨。古时候蜀河人说“一锥子破天下”;白沙则以原生态的纳西文化而闻名。境内集中了大保基宫、白沙壁画、北岳庙(三多阁)三圣宫、文昌宫、琉璃殿、金刚殿、大定亭、郭芙庙、玉峰寺、玉柱擎天等人文景观。现在又增加了东巴万神园、东巴王国、蓝月谷、御水山寨。三个古镇和谐统一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丽江古城,浓缩了纳西族从游牧、农耕、商业、工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创造的历史。
古城虽古,却是活的古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水,行云流水,过街小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二是活态文化,纳西族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在漫长而沧桑的历史中顽强地保存着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汉族文化与纳西族文化的和平融合,使纳西族文化更加深刻、浓厚、明朗;三。活建筑:古城内的建筑依山而立,飞檐翘角,起伏跌宕,蔚为壮观,富有诗意。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近两万人的当地人来说,这些房子更有意义,因为它们的实用功能。这些民居迎来了多少个冬夏,读了多少个春秋,带着沧桑走进了他们的岁月,还在庇护着他们,让他们平凡的生活得以延续,他们自己也与古城融为一体。
古城的灵魂是水,水与河、井、桥有关。水来自上面一公里多的黑龙潭,在古城门口分成东、西、中三条河。三条河在市内分成几条河,形成一条脉状的河。这口井取名“三眼井”,意思是一口井分成三个口,三个口相连,依次分为饮用水、洗菜水、洗菜水。有河的地方一定有桥,古城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桥梁自然成为一道风景:古城内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桥等354座不同类型的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曲径、小桥、流水、人、石板、幽深的小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曲径通幽、清幽雅致”的完美意境。当外人进入时,陶陶以为他是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镇。没想到,他猛然抬头,玉龙闪闪发光,气势磅礴。东巴画、七星羊皮、纳西古乐、象形文字、纳西乃等民族文化元素接踵而至,构成了丽江古城的神奇魅力。
一、永宁那民居建筑
永宁那人的民居建筑以传统的木屋为主,布局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院分为正房、正厅(西厢房)、东厢房和门楼。主屋是家庭主要活动的中心,所以比普通房屋要宽,一般有十米长。主室有男柱和女柱,女柱最大,体现了乃日人对母性的尊重。这是一个男人和女人举行成年礼的地方;右墙中间有个火坑。火坑是讨论、吃饭、睡觉、祭祀神灵的地方。火坑里的火不能灭,不能跨火坑,不能往火坑里吐口水,不能说不健康的话。左墙下有一个炉子,一般用作陈方厨师和客人的烹饪炉。上面有一个神龛,上面放着雕像、供品和花瓶。壁炉上方有一尊灶神像,灶神像前有一个陈方献祭的锅村石碗。主屋后面有一个内室,用来存放食物,也是老人的客厅。房间是西厢房,楼上住的是喇嘛,供奉佛像,下面存放柴火。有些人多的家庭也会住,多是单身男性或客人。成年妇女住在楼上的东厢房和门房,牲畜养在楼下。
壁炉右边是主题,左边是客席,不能混淆。一般右侧是女性,左侧是男性。座位是给老人的,晚辈要主动给老人让路,请让座;一旦坐下,就不能随便乱走,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孩子和老人住在一起,成年男子家里没有固定的房间。
永宁那人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死亡、成长都是在房子里完成的。一个人从出生在这个家开始,她(他)就成了家庭上帝保佑的对象,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从小就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欢乐,成年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母宅举行的成人礼是有意义的。纳日人死后,家族会制作一个类似木箱的小棺材,供逝者在阴间享用。
第三,丽江纳西族盖新房的民俗
民间有句话叫“纳西吉次于独”,意思是纳西族人以建房为主。丽江纳西族建新房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仪式的过程:
1,慕安神,松木神
慕安神:首先动手的是慕安神。在中梁末端看到一小块圆木,书上写着“圆木好”;然后做一个小木马,祭祀在祖宗牌位旁边,放在灶台上。这是慕安神。
送木神:竖立的前一天晚上,主人主持送木神的仪式。木神供奉在祖宗牌位前,供奉祭品、米、酒、茶、糖等。另外要准备一个大木马,一堆火把,一面三角红旗。仪式结束后,点燃火炬,主人带着木制的神像。其他人各自背着祭品,走出大门,把木神送到看不到新房的地方。行人看到不能打招呼的要主动避让。送木神的方向是由测日期的人(尼瓦路西)决定的。信差一到指定地点,就必须放下东西离开。他不能说话也不能回头。与此同时,留在家中的另外两位大师将举行仪式,将木神驱赶到新房遗址。在已经穿插的屋架旁边,是木神离开,回到自己家的时候了。然后在每根石柱边插上一柱香,同时在每根柱子上敲几下,“木神升,木神去……”
2.建造新房子
主人一大早就会在门口或者新房里放鞭炮。我们在印石盖新房时,村里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要参加。中午,梁上就好。
3、点波束
主梁放在两个木马架上,中间画太极八卦图(有的是画在布上再钉上去的),前面桌上放一个猪头、一只公鸡、一碗清水(以一两银子为赏赐)、蜜饯;木匠的工具也要放:五尺竿、墨斗、榫板、画签。五尺竿上绑六尺红布,榫板上绑毛巾。
主人和主人要换好衣服才能点亮光束。师傅要先用清水洗手,再用醋汤舔鸡爪。洗耳恭听后把鸡送给主人,并给它三鞠躬以示感谢。主人接过鸡后,向主梁鞠了一躬,然后开始吟诵盖新房的曲调:
邓王子,邓王子,从主人那里得到了一只鸡。鸡是什么样的鸡?鸡是天上的凤鸡,头上戴着金色的冠帽,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脚上穿着鞋子。我是鲁班的弟子,鲁班让我拿些生食(捏个公鸡的鸡冠做点血)。左边的岗位是岗位,后代会是冠军;右前方是前檐柱,世世代代盛产粮食;我点了四柱,一个事业点在水龙头上,富贵荣华;龙尾上两点,十分繁华;半夜三点,祝福主人儿孙兴旺(别人也附和:儿孙兴旺!);
点击中梁工具,五尺竿上一点点,量不适合你;榫盘中三点,与你不合;四点,图纸标签上,你同意不同意?
4、登上新房横梁
打完横梁,师傅手里拿着一把小斧子来到中间房间的梯子上,用斧子敲了三下梯子,然后唱道:
是什么样的梯子?梯子是天堂里最好的梯子。今天遇到黄道,鲁班大师叫我上天。你不晃右脚,也不甩左脚。(爬楼梯后)我上了一个又一个,我上了一个又一个。我一上天堂,天堂就有桥;什么是桥?这座桥是金龙桥。今天是黄道日。我是鲁班的徒弟。鲁班叫我过金龙桥。你不摇你的右脚,也不摆动你的左脚。(大师站在天桥上,下面的人依次递过供品,放在天桥上;主人从椅子上放下一根绳子。
陌生人:绳子是什么?
师父:绳子是东海龙王丝的线索。丝线要系在金龙梁上,左边是龙头,右边是龙尾。轻点!龙伟奇!一起起来!荡向天堂!(新梁摆正位置后,师傅放鞭炮)
师父:白金龙,白金龙,你是山上的树王。今天你遇到黄道,你师父就把你当中梁了。我是鲁班的弟子,鲁班大师让我问三个问题。询问水龙头的繁荣程度(敲门);二、求龙尾有钱(敲);三问中间,祝福大师大富大贵!(隔壁房间的人都要喊:他——!)
主人:左边有一面金龙旗,右边有一面凤凰旗(左右各有一面小红旗);什么是酒?酒是鹤庆糯米酒(京萨);什么是水?水是丽江九龙水(洒水);钱是什么?钱是道光嘉庆钱。(扔钱)
大米是什么?米是五谷杂粮,神仙皇帝离不开它。(扔馒头,按扔的方向唱)破东方木;二、破南方之火;三破西晋;第四,断北水;破四边破五边,五破中央。主人跪在梁底,领受荣华,却得不到荣华。主人有一副面条(扔给主人,里面有珠宝);我面前有一本,大家看了都会笑。
然后其他木匠把几大盘馒头扔向四周,到处一片欢腾。
新房建好后贴对联。对联是亲戚朋友送的,书上有亲戚的名字。
对联一般是这样写的:竖柱喜迎黄道日,上梁正迎紫星。横批是:纪赵
第四,纳西族民居的建筑功能
1,休养生息
这也是房子最大的功能。主房间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休息、谈论事情和娱乐的中心。主屋楼下中间称为厅,是家中男主人睡觉的地方。纳西族夫妻分居两地,女主睡在堂屋旁边。一般女生和妈妈睡,男生和爸爸睡;孩子长大后分开睡,厢房也当卧室用。四十多岁来到丽江的古彼得在他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对纳西族夫妻的性回避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描述:“丈夫睡一个房间(会客室)几乎是一种规定。白天,他的床被垫起来作为休息的地方。与中国大陆和其他国家不同,丽江没有双人床,所以夫妻不愿意整夜睡在一起。如果邻居发现他们睡在一起,他们会在村里丢脸的。就连被子也总是做成单人被子,从来没有双人被子。这个限制不适用于朋友。要过夜的男朋友总是和主人睡,两三个睡一张床。”
有的家庭把祖宗牌位直接放在堂屋上方,有的放在楼上。楼上主要是存放食物和家居用品。把房子围起来,楼下关牲畜,楼上放草料。家庭的活动中心是厨房,以壁炉为中心。一家人的做饭、吃饭、聊天、讨论都在壁炉旁进行,连电视都放在厨房里。壁炉对面有个炉子,多半是煮猪吃的。在政府的推动下,村里大多数农民现在都建起了节柴灶。在过去,建一栋楼是不可能的。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木制房间时,厨房也是一个专用的卧室,它的正上方是一座雕像。这张床是给“管家”用的,所以一般是给老人或主人用的。客人来时,请坐在这里。
2.生产服务
即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粮食放在主楼上层,草料堆积在厢房上层,楼下是牲畜圈。大牲畜和小牲畜一般混在一起,比如猪和马。庭院主要用来晒粮食,养鸡养猪。和其他事情。屋檐下全是柴火,都是从山上砍回来的。有的人来回要走十几公里。冬天是一年中找柴火的季节,在底部堆上最多十年就可以生火一年,从中也可以见证纳西族妇女的辛苦。院子里还有一个晒粮架。一般粮食晾晒架有三根立柱,每根立柱都有一个钻孔,椽子穿过,专门用来晾晒粮食。房子后面有一堆松散的头发。
3.宗教祭祀仪式
纳西族民居建筑分为世俗空间和神圣空间,神圣空间与宗教祭祀活动相联系。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焚宝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是民间祭祖的节日,这些祭祀活动一般都在家里举行。同时,婚姻、葬礼、成年礼等习俗和礼仪都离不开住房设施。主室或壁炉上方,常年有神龛。举行祭祀仪式时,在此烧香、跪拜、祈祷。
五、纳西族建筑民俗的特征
1,历史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和地域性。所以不同民族对于建筑的位置和形式,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有不同的选择。“宫中美人意为王”,木土司衙门所在地西朝东,主要属于五行中的“木”,受木气。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要不要去晒太阳,避风。有时,主人家时运不济,认为家里不吉利,就请占卜师算算卦,再次改变大门方向,以求避祸求福。纳西先民习惯以母为大,所以房屋分母房和男房,母房为大。永宁妈妈的房间门槛很高,门顶的横杆很短。当人们走进房间时,他们应该低头以示对女主人的尊重。还有一种说法是鬼不能弯腰,所以不能进里屋。在主宅或母宅里,供奉着祖屋、灶神、素食神等神灵。它们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互相混淆。有时,村民们按居住地称呼一个家庭。比如住在水边的叫水某某,住在村道下的叫路某某,住在水磨边的叫水磨某某,或者干脆省略后面的某某家,直接用地名来称呼,这样环境地名就变成了房名,然后是姓。这与纳西族的命名传统有内在联系。
2.多元文化融合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融合和影响表现在文化的许多方面,也表现在建筑艺术上。纳西族的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和藏族的建筑特点。比如在古代城市的民居建筑中,大多以木架为主,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将斗拱作为结构的关键和计量单位;在外部轮廓上,有高大的桥台和各种屋顶样式,如伊殿、斜山、悬山、谷顶、金字塔形屋顶、单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形屋顶、盔顶、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成的各种复杂造型,并有脊、檐、角等各种曲线,柔美瑰丽;在院落的组织上,除了主楼厅堂外,附属建筑多设有厢、室、廊、前厅、墙等。,并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色彩的运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的建筑艺术。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门窗、墙壁、装饰画等方面。丽江地区的满楼建筑风格和样式继承了传统的藏族建筑风格。藏族的影响在永宁地区更为突出,比如母屋里有祈祷坛,被藏族传统装饰衬托;每个村子都有一堆玛尼堆之类的。
3.审美艺术
从整体特征来看,纳西建筑注重布局的平衡与对称,过渡与连接的自然与变化。首先是房子的结构,房子的结构讲究楼上楼下,前后左右的平衡与对称。纳西族民居的房间数量是单数,很少是偶数,所以以中间为轴心,两边为平衡点,显得稳重大方。这种对称的平衡也体现在村落的布局上,以河流、道路或两堵中间墙为中轴线,相对而居。当然,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比如与河流或道路相对而住的房子,随着河流和道路的变化而变化,建造的房子随着山水而变化。正房、厢房、墙之间也有起伏,但这种过渡突出了自然、层次和审美。
5.对纳西族民居民俗的思考。
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根植于地域性的,我们对这些民族建筑的研究也应该与民族地区相结合,与区域人类学研究相结合。
“民族建筑”与“民族地区”相结合的必要性在于,事物总是在变化的,民族和建筑也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和人文、科技的提高,必然会影响民族建筑的发展,而上述因素又与地区的发展直接相关。如果能积极把握上述因素,就有可能在不断变化的历史现象中驾驭民族建筑的发展,即善于识别其基本创作规律、聚落文化特征、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原始质朴之美,从而保持其优良传统,创造新的地域建筑文化,探索新时期新的发展道路。
纳西族先民基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点和环境特征的民居建筑文化。然而,在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下,纳西民居也面临着诸多危机。尤其是在郊区和农村,延续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正逐渐变得“落后”和“过时”。有经济实力的大多改头换面,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形式上模仿西方建筑。有时候按照政府“穿衣戴帽”的要求,在屋顶临街的那一面放上一排瓦顶。整体来看,古典建筑风格逐渐淡出,完全西化的房子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老房子。
纳西族的民居多姿多彩,有传统的民族建筑,有现代的新式民居,也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新民居。但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我们都可以看到民族原始建筑的传承和发展,人类生命的起源都可以在它的深处找到。它土生土长,充满乡土气息,体现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独特生活理念。不拘一格,自由活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丽江市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建筑复古运动。在“打造又一座古城”的口号下,“文化街”“商品街”风起云涌,以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披着帽子”,屋檐瓦片挂在外面,里面现代时尚的装修。这些假的仿古建筑看起来很像,但是神仙们已经魂不附体了。历史文化是无法加速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沉淀升华形成的,是民族和地理相互作用形成的。民族民居建筑与民俗相结合,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也构成了民俗环境的一部分。任何创新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情境和文化传统,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