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就是慈禧亲自挑选的孙子。为什么说大清继位不一定会死?

在晚清风云变幻的时代,有这样一位尴尬的皇家贵族。作为清朝最后的“老大哥”,他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却意外地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下,没有继位。

为什么说这个“大哥”天生身价高?

因为他是道光帝的曾孙,他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他是乔治·迪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失败。同时,除了改革派,还有溥仪。光绪皇帝被禁后,慈禧太后顺利掌权,她和心腹大臣荣禄想了很久,决定帮助端君15岁的儿子王在义登上皇位。

第二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溥仪被封为“老大哥”,即等待继位的皇太子。可惜这个“大哥”来自于他的父亲,意想不到的麻烦也来自于他的父亲。

原本慈禧太后打算在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溥仪举行盛大的“光绪皇帝禅礼”,顺便将年号改为“宝卿”。但她的想法并不讨人喜欢,支持的人少,反对的人多。当时荣禄等人特别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即停止。

不久,民间烽烟的味道烧进了紫禁城,义和团运动开始了。

溥仪之父载沣有自己的判断,坚信义和团不是“乱民”。那智,这位意志坚定的扎伊刚刚接任首相的国家事务大臣,他的后脚就赶上了日本大使馆秘书和德国驻华大使被刺死的“噩耗”。义和团还借机围攻东交民巷大使馆——你不是说他们是造反派吗?怎么会?打脸?——再一开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政敌的质疑。

更令人痛苦的是,八国联军随后向北京挺进。内忧未解,外患更甚。来不及多想,慈禧太后忙着带着光绪皇帝等人离开北京,去救她一命,载沣和溥仪也随她逃往西方。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大同时,突然让载沣做了军部尚书。涨得高落得狠,岁末年初,皇族的委屈怨气都撒在了被认为是这起事件“罪魁祸首”的载沣身上。

慈禧太后等人避过风头,回到北京。途中,再一因纵容义和团而受到惩罚。如果父亲被判有罪,儿子就会遭殃。溥仪因为载沣被降职,被认为不适合做大一统的接班人,所以取消了“老大哥”的称号(见《大清稿》。传记8》)。分裂还不够,清政府明确表示,把他们父子流放到新疆,好尝尝边疆的苦。而扎伊父子在路上见机行事,却逃到了蒙古,去了阿拉善旗的罗王府,也就是扎伊的妻子和叔叔的家。她死后,溥仪娶了罗王的女儿,一时间得意忘形,仿佛忘记了过去。

辛亥革命很快冲走了历史格局,溥仪退位。带着妻子回到北京的溥仪,开始了“啃故都”、抽大烟、捧歌星、挥霍无度的醉生梦死的“新”生活。很快,随着新社会的到来,他没有办法靠皇室血统吃喝玩乐了。在依靠亲戚的同时,迪普继续堕落,失去了家庭。最后,再也没有亲人愿意为他付出了。

1942年,带着遗憾和不甘,这位一贫如洗的皇权继承人离开了人世,被匆匆埋葬在一座寺庙后院的空地上。

令人欣慰的是,他宁愿这样,也不愿当汉奸,投降日本人,去伪满洲国。

其实少年的溥仪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沉沦堕落,甚至接受了清朝最好的教育。他的两个天才学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崇启和大学生徐彤是他的老师。

如果他真的继承了皇位,也许历史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应该比2岁的溥仪佑君继位要好。

毕竟乱世要立长君,比溥仪更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