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拜师习俗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居民讲自己的语言,汉语被广泛使用。元明时期使用的是“温柏”(柏文),即所谓的“汉字白读”。白族人民使用汉字书写,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学艺术。擅长管理农业和盐杜鹃花。三茶是云南白族人民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羌族有亲缘关系。早在1世纪(汉代),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在此设县。在公元3-4世纪,由于战争,许多汉族人在白地区避难,其中一些人与它融合。公元715年,大批从滇东迁到洱海地区的各族人民与白族人民融合。14世纪前后,有不少驻军的汉人在此居住,后来与当地的白族融合。后来,一些彝族和阿昌族也融入了白族。特别是在大理时期,白族人民形成了一个语言文化相同、经济水平相近、居住地相对固定的古老民族。唐朝以后,大理臣服于中央政府,在文化和经济上更多地受到内地汉人的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一步发展。到了元朝,它已经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城市了。大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而闻名于世。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了许多游客。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代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为流政策。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政策,但任命了一些偏远山区的地方官员和酋长。
在古代白族,有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民间流传的长诗《创世纪》讲述了盘古创世的故事,追溯了原始社会白族人民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平等生活,是“天下太平”、“不分贫富”、“民以肥为贵”。南诏白族诗人杨其坤的《在路上》、杨的《大慈寺牡丹》和的《洞天》等诗被称为“大师”级的杰作,收录在全唐诗中。《王富运》、《蛇骨宝塔》、《杀州官》、《钩月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南诏著名的舞狮在唐代传入中原,南诏圣乐被列为唐代14首乐曲之一。《白调》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格律诗《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五言)。公元15世纪中叶,一些文人利用这种民歌形式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如杨耐的《词记华杉碑》。白戏“吹吹”是在早期“大本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
重要节日
白族的节日很多,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和汉族的节日一样。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三鬼节、鸡脚歌会、三月街、玉坛节、插秧节、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其中石宝山歌会最有趣。
(1)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初三,剑川及周边云龙、洱源、兰坪、鹤庆、漓江等县的畲族群众数万人,聚集在剑川的石钟寺、宝相寺、海虞居寺、金顶寺等山川平原,甚至在庄严的寺庙神像前,演奏以白族情歌为主的二人转。有时候歌曲遇到对手,往往会对唱几天几夜,形影不离。歌曲会让原本互不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成为终身伴侣。偶尔能看到古代遗留下来的青年男女“性交”的习俗。
(2)白族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在这一天,除了划龙舟和赛马,最有特色的活动是玩火把。火把是用干树枝或切碎的树枝做的;洱海每个白族村都有一个大火把,烧火把的柴火和活儿都是当年一些喜气洋洋的家庭组织的。火把节前几天,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商量准备。这一天,他们请了二三十个村里的艺术家和好斗的男人来绑火把。一大早,淑贤的媳妇就蒸小笼包和米饭;供应水果、糖、花生和瓜子等。,并请烧火把的人尝一尝。烧火把时,用藤条和竹条把干柴绑在一棵粗壮的树上。锣声传来,是火炬场告诉村民一切准备就绪。人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对方,一个强壮的白族男孩,太多的厨师,站起来的火。点火时,火光冲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点燃手中的小火把,向人们撒下一把把松香,顿时火花四溅,以示深深的祝福。
在火堆旁燃烧的过程中,当五颜六色的火烧毁尖上的升座(古代“升”字形的彩绸制成,有两三层,最精致的可达五层)时,青年男女和已婚夫妇蜂拥入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抢到升座,表示与我同飞,已婚夫妇抢到,则表示会“早生贵子,大吉大利”。火烧旺了火苗,此外,该团伙还抓树枝带回家做棍子挡猪食,祝猪长得更快更肥。娃子也跑到水田的田埂上来“嗬,嗬,嗬……”并撒上松香火把驱赶昆虫。
火炬传递一直持续到深夜。后来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把各家请来的亲朋好友和不速之客,带到一个水果宴上,可以品尝香甜的梨,吃戴金帅苹果、雪梨、核桃、雕梅,喝一口苦茶,巡一大杯五谷酒、米酒。喝了三轮,就可以畅饮了...尽情狂欢,玩得开心。
三月街
三月街又称“观音城”,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古城西部点苍山脚下举行。传说“观音大师”开辟了大理地区。为了纪念他,各族人民都会从远方赶来聚会,并在此时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后来,三月街逐渐变成了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来自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和江南各省的商人来到这里进行贸易,主要是骡子、马、山货和药材,农民也购买耕畜和农具用于春耕。建国后,三月街已成为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更大规模的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比如1992,全国22个省市办展,贸易成交额6.9亿人民币。还有来自东西方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和客商前来参观购物,具有浓厚的国际交流色彩。白族风俗的构成
礼仪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和禁忌
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先礼后客是白族人民的礼仪。客人来到家里,用酒和茶互相款待。著名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的好客之道。而白族人一般只倒半杯茶,却需要满满一杯酒。他们认为酒充满敬意,茶充满欺骗。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要说“谢谢”,表示感谢和感激。
尊老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给老人喝。吃饭时,让老人坐在桌子上,让老人先动筷子。不要在老人面前骂人,也不要跷二郎腿。在一些山区,白族的家庭成员有相对固定的座位。一般男长辈坐左上方,女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上下两边。白族人家的壁炉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禁止在壁炉里吐痰,也禁止跨过壁炉。白族人家的门槛也是忌讳坐人的。男人用的工具不应该被女人穿过。穿孝服的人被禁止进入家庭,认为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2.节日和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和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节日从每年农历3月15日持续到20日。除此之外,白族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都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祖节。白族在节日里有很多礼仪禁忌。在元江县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三月集会或田字庙会期间,禁止杀戮。大理白族人在农历大年初一不准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人在除夕夜饭前祭祖时,禁止外人索要自己在除夕夜借给别人的东西,否则改朝换代不顺利,来年粮食不丰。所以从别人家借的东西,一定要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农历年初七是妇女节。女人不做饭,不挑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工作,而是自娱自乐。男人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人,七月半不准四处游荡。
3.婚礼、葬礼和分娩中的礼仪和禁忌
怀孕后,白族妇女穿着带铰链的两室围裙,将第一页对折在腰间,以示幸福。外人见面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如果孕妇被误伤,应该保障到产后母子平安。有的地方白族孕妇不能进新郎新娘的洞房。宝宝落地后,谁先踏进产妇家的大门,谁就是踩在了生。白族人认为,谁践踏生命,谁以后就像个孩子。白族人最怕人踩命,所以孩子出生后,家里要马上用白石灰在门口铺三个弧线,在门槛上绑一根绿竹条。生男孩的话,青蝎子下面还要加一只草鞋,有的甚至在大门上钉一个底座,以示禁忌。不小心闯进产妇家的,一定要给产妇送上一碗新鲜的浓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盆猪蹄炖韭菜根。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人要请粥饭客或粥客。去白族人家做粥饭客人,要用竹篮装鸡蛋、红糖、童装、童帽,以示祝贺。在大理、剑川一带,生完孩子,主人要请第一位客人吃荷包蛋饺子,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的日常饮食因当地的物产而异。平坝地区的人以大米和小麦为生,山区的人以玉米和领养的孩子为生。常见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辣椒等。在白族的饮食习俗中,有以下几个具有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在稻草火上烤整只猪或羊。当它半熟时,去掉毛,然后烤至果肉呈金黄色。吃的时候把肉切成肉丝或肉片,加入姜、葱、蒜、炖梅子、辣椒、糯米等调料。又香又鲜,是招待客人的国之美味。
海水煮海鱼(“活煮鱼”或“酸辣鱼”)
洱海附近的渔民做鱼一般不需要油炸,尤其是做当地称为“油鱼”的肥鱼。他们从洱海中舀水。当锅里的水烧开后,他们放入鲜鱼,再放上厚厚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味道鲜美,香辣可口,俗称“海水煮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当地的特产。洱海肥美的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盐,腌制十分钟,与火腿片、嫩鸡片、鲜肉片、猪肝片、香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花片等各种食材一起放入砂锅中,再撒上胡椒粉、盐、味精等适当调料,放在炭炉上用文火烹制。吃的时候把砂锅放在垫子上,热气腾腾,很好吃。
红烧李子
李子产于大理,尤其是洱海东岸。绵延数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都是李子树。李子有两种:苦李子和盐李子。苦梅炖梅子是白族人民喜爱的调味品。焖梅是将苦梅放入砂锅中,加入盐和胡椒粉,盖紧,放在火坑中间,周围堆上稻壳,点燃,用小火焖一至两天。此时的黑烩梅子味道酸香,人们常将其作为佐料生吃,或加红糖做烩梅子汤。炖李子可以存放一两年而不变质。
雕刻李子
洱源县产的雕梅,是用石灰水浸泡盐梅而成。取出晾干后,用刀在梅子上刻出连续的锯齿形图案,并小心翼翼地挤出梅芯使其变空,展平后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这时候用酒泡一下再用红糖泡一下。过了几个月,我打开瓶子拿出来。雕梅色泽金黄,芳香扑鼻,是洱源县出产的上等果品。
洱源的每个白族姑娘都擅长雕梅,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姑娘聪明与否的标志。因为在当地的婚礼习俗中,姑娘出嫁前,必须将姑娘亲手制作的一盘雕梅送到婆家作为礼物。新婚之夜,新娘会为亲朋好友安排甜点和甜席,称为“摆果酒”。第十个案例展示了新娘拿来招待客人的蜜钱、干果、雕梅,让大家评论。由此,洱源的姑娘们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她们制作的雕梅不仅是上等的水果,更是一种工艺品。
诱饵块
饵块,又名粑粑,是云南广为流行的传统小吃。然而,大理鱼饵块是独特的:蒸饭团放在大理石垫上,用劳动力摩擦。裹糖,核桃盐,卤腐等。在炭炉里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又软又好吃。
牛奶风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生植物丰富。这里的农民有饲养奶牛的传统。当地的奶扇是有名的特产。制作牛奶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然后放入锅中加热至60℃-70℃,再倒入鲜牛奶,用竹筷子轻轻搅拌,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子摊成薄片,放在竹架上风干。
乳扇呈白黄色,纯净明亮,薄如纸,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它可以生吃,油炸,清蒸或烘烤。但最好是在香油中炸至淡黄色,取出晾凉。又脆又香,特别好吃。孔子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之品,是馈赠朋友的佳品。
烘焙茶
焙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正房里,一般都是立一个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一个铁三角架。客人来了,主人会让客人在正房坐下,在火盆里点上一把火,上面放一个沙锅,准备焙茶。砂锅煨好后,放入茶叶,快速摇煨。当茶叶烤至黄颜色,茶香淡雅时,倒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得“丫鬟”一声,被冲上来的茶沫也升到了坛子口,像一个绣球,大厅里顿时飘逸着一股诱人的茶香。泡茶的声音又响又脆,所以又叫“雷茶”。
当茶沫落入砂锅时,可倒入开水中为客人倒茶。煨好的茶色泽黄黄,清香扑鼻。一般烤好的茶要冲三次,边煨边品茶:第一口感觉微苦,第二口感觉甘甜醇厚,最后一口感觉更甜。产品越好吃越香,回味无穷。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苦,第二次甜,第三次回味。”有的地方,喝第二道茶时,在茶中加入核桃片、红糖、蜂蜜和少量辣椒,风味独特。
焙茶的茶具也很别致。焙茶的砂壶粗糙,但小盅却是小巧玲珑、洁白晶莹的瓷杯。按照“酒满敬客,茶满欺客”的习俗,主人要少倒茶,只抿一两口茶。当主人把第一小杯茶高举双手呈递给客人时,客人接过后要把茶递给主人家中年龄最大的人和座位上的长辈,互相谦让一番后,客人才可以品茶。此时,客人在啜饮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茶的甘甜和小盅的精致。因此,白族烘茶的习俗是一种茶道艺术。
白族人用来焙茶的茶叶多为下关茶。下关是制茶中心,这里生产的散茶远销西藏、四川等地。因为路途遥远,经常遭受风雨,损失很大。后来将散茶压制成碗状茶块,既耐贮运,又不失茶味。茶叶运到位于长江与落花江交汇处的四川湖州时,茶商们宣传:“落花江,下关茶,香高,味好,质佳”。久而久之,四川人把下关出产的茶叶称为下关茶。由此,这种下关伦茶以滋味醇厚、汤色黄、香气浓郁、止渴爽口、消食行气、消烟醒酒的功效而闻名于世。
竹竿旗
初霜过后,鹤庆的一些农民开始杀猪。这个时候,他们照例会腌制猪肝,这是白族的传统食品。
猪肝肫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将新鲜的猪肝、五花肉、肥肠、排骨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捞起晾凉,然后将猪肝、肥肠、五花肉切块,排骨剁成小块。然后按65,438+00%的比例加入盐,按65,438+02%的比例与辣椒粉混合,再与65,438+050-200克花椒粉、50-65,438+000克艾叶粉、65,438+0公斤白酒混合均匀,放入陶罐中。
三四个月后就可以开罐吃了。启封时会流出一股独特的猪肝香味。吃的时候,把猪肝放在碗里,放入蒸饭器。清蒸的猪肝、猪脾光洁,香味诱人,麻辣咸鲜,味道鲜美,是白族农民招待亲朋好友的开胃佳品。吃米线和面条的话,当盖菜吃会更好吃。
白族祝贺新房和贺歌的习俗
在白族地区,盖房子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自然会举行一个隆重热闹的仪式,按照仪式的进程唱着贺词。
盖新房,要在吉日破土建石脚。石脚建好以后,每隔几个月就要在一个吉日开工(有的地方是两到三年,白族人称这段时期为破壁期)。施工时唱一首祝贺歌。贺辞由《上梁之歌》和《封龙口》两部分组成,分别由木匠在不同时期演唱。《梁上之歌》应该是梁上时唱的。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和祝贺的欢呼声中,木匠师傅在身上挂了一个红颜色,接过师傅递来的红公鸡,一进一出房间就唱道:“红公鸡勇猛,所以你在家报了五更,师傅盖了金屋,就用你来报喜。在吉祥的日子里大声歌唱。邻里好朋友何新生,天天庆祝大家唱歌。”他一边唱着歌,一边带着人们的祝贺爬过脚手架,登上两根柱子临时搭起的“阳台”,向东西南北鞠躬,大声唱道:“一个小龙局长生一个学生,两个龙尾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