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伦托莱盖矿床
矿床位于德尔布深大断裂金属成矿带,南北向和东北向次级断裂控制燕山晚期侵入岩、角砾岩筒和含矿石英脉的分布。应时脉矿体主要为裂隙充填型,上部为锰硅银矿,中部为含银硅化物应时脉,下部为一定量的硫化铅锌。矿床的蚀变类型主要为蓝岩和硅化,还有黄铁矿、方解石、冰川石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该矿为超大型低品位银矿床。
额仁托勒盖银矿脉中应时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张黎刚等人测定和研究了额仁托勒盖银矿床中脉状应时和蚀变岩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见图11-24和表11-16。测定了6个脉冲应时样品,δ18O值为-0.1 ‰ ~-7.3 ‰,平均值为-3.7 ‰。应时包裹体有三个δD值,分别为-141 ‰ ~-155 ‰。蚀变岩样55个,δ18O值在-4.7‰~ 5.2‰之间,平均值为0.0,蚀变岩δD值在-132‰~ 155‰之间的有6个。根据应时-水平衡方程,可计算出成矿热液水的δ18O值为-12.9 ‰ ~-19.4 ‰。矿床内脉应时和蚀变岩的δD值非常稳定,基本一致。为了确定δD值为成矿作用时的δD值,根据雨线方程,大气降水δ18O约为-18 ‰ ~-20 ‰,这是热液水δ18O的初始值(等于成矿作用时热液的δ65438)综上所述,额仁托勒盖银矿典型的H、O同位素组成特征是δ18O和δD值
图11-23额仁托勒盖银矿区地质示意图
(据张黎刚1995)
1-四元;2—上库里组;3-塔木兰沟组;4-流纹斑岩;5-钾长石花岗岩;6-银矿体;7—矿带编号;8—裂缝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矿化蚀变岩的δ18O值在平面和剖面上呈规律性变化,是脉状O流体O同位素交换的结果,即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热液。
图11-24额仁托勒盖银矿不同高程矿脉中应时和蚀变岩δ18O值变化图。
(据张黎刚1995)
1-地表蚀变岩;2-钻孔和隧道中的蚀变岩石;三脉冲应时
从图11-24可以看出,脉应时的δ18O值像蚀变岩一样从地表向深部递减,但在同一高程,前者始终低于后者。如果形成蚀变岩的流体与沉积脉应时的流体同源,在平衡条件下,脉应时的δ18O值应高于或至少等于脉周围蚀变岩的δ18O值。因此,流体形成含矿石英脉不仅与流体形成矿化蚀变岩密切相关,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么,以应时脉为中心的矿化蚀变岩体所对应的δ18O值还原晕是如何形成的呢?
作者认为,与侵入体有关的热液矿床往往产于接触带附近的异常地温梯度带。大气降水孔隙水与岩石反应的结果是水的δ18O值增大,岩石的δ18O值减小,形成大范围的δ18O递减晕。当岩石冷却时,出现体积收缩引起的拉伸裂缝,压力突然急剧下降,导致裂缝周围的间隙溶液沸腾,并在裂缝中浓缩。在水气化分馏过程中,水蒸气相的δ18O值远小于残余水的δ18O值,常温下相差10‰。在热液成矿温度下,二者的差异有所减小,但仍相当大。这样,18O含量低的水富集在裂隙中,与水中的SiO2进行O同位素交换,形成δ18O值低于脉旁蚀变岩的脉状应时。近矿蚀变岩的主要成分是残余间隙水,其δ18O值明显高于裂隙中汽化水的δ18O值,与之平衡的蚀变岩的δ18O值相应高于脉状应时的δ18O值。远矿蚀变岩中残余孔隙水的比例大于近矿蚀变岩,因此远矿蚀变岩的δ18O值大于近矿蚀变岩。因此,断裂和裂隙既不是热液流动的通道,也不是水-岩相互作用体系的扩散中心,而是间隙水的抽水中心和矿化蚀变岩的低δ18O值中心。
图11-25额仁托勒盖银矿床成矿流体和蚀变岩δ 18O-δ D变化图
(据张黎刚1995)
1 ~ 2 ——分别代表300℃不同水灰比下与岩浆岩交换的中生代大气降水之和(mм w );3—矿区已知蚀变岩的δ值;4—矿区成矿流体的δ值;5-花岗岩(火山岩)
图11-26额仁托勒盖银矿床2线剖面δ18O等值线图
(据张黎刚1995)
1-矿体;2—样本位置;3—δ18O/‰等值线;4—塔木兰沟组;5—浅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