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们会。女儿会很传统。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新颖的节日文化,因其展现了中国女性文化独树一帜的辉煌而格外耀眼。一般农历七月初七到12这几天是“女儿会”的传统吉日,最早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和大山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土家族“女儿会”素有“东方情人节”之称,保留了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远土家族村舍中的一种恋爱方式,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以歌曲为媒介自主择偶。届时,主要是年轻女孩,但也有已婚女性会出席,以二重唱的形式寻找合适的人或与旧情人约会,并自由抱怨。

当参加女儿的聚会时,年轻的妇女穿着节日的服装,穿上她们最漂亮的衣服。他们习惯里面穿长的,外面穿短的。一个比一个矮,人们可以一层一层地看到,称为“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佩戴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

女儿聚会那天,姑娘们把山货,一种用篮子带回来的土特产,放在街道两旁,而自己则稳稳地倒坐在篮子上,等着合适的人来买东西。这个年轻人肩上挎着一个篮子,像一个漫不经心的流浪者,在女孩面前搭讪。双方心有灵犀,机缘相同,便去街外丛林追到“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形式交换心曲,以此来许下一生的承诺。

相传土家族“女儿会”起源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13),实行“改土归流”,取缔“女儿会”。辛亥革命后,“女儿会”再度流行。80年代以后,恩施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女儿会,展示民族风情,使之成为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让外地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透过喜庆、繁华、古朴、典雅的“女儿会”,人们可以感受到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和灵魂,看到土家族人民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近两年来,女儿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已经成为土家族民俗节庆中的盛事,成为展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大舞台。所以,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本身只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不是旅游产品。但是有关方面利用这个节日,把旅游做大品牌,把她包装成一个旅游产品...

《女儿会》分为相亲唱歌、试婚、亲戚拔河、拜堂四个部分。土家族男青年给喜欢的女人送歌,用歌说话,倾诉心中的爱。如果一个女孩喜欢上一个男人,她会向她的白马王子扔一个香包。此外,土家族男青年以拔河比赛争夺女婿,让子女吃土家族做的碗肉,到达竹竿关,男女双方都有“边会”。此外,哭嫁、撞铁门槛、拦车马等习俗也很有趣。小伙子见了姑娘,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他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在她哥哥嫂子的陪同下来看男方家,这叫“看廊”。满意同意结婚,订婚,双方家属请人“合八字”,将男女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双方各持半张作为订婚证明,称为“改庚贴”。换完耿贴,男方准备相应的信(肉)和茶(酒、面、饼干等。)按女方长辈的人数,并由长辈或弟妹陪同向女方认亲并行礼。从此,男方要去女方家拜祭。婚事确定后,彩礼由男方准备,嫁妆由女方安排,媒人到女方家谈婚论嫁,这叫“求福”。结婚第一天,男方把彩礼送到女方家作为“礼物”。当晚,男方宴请亲朋好友9名未婚子女,并陪新郎喝酒,唱了一首《陪十兄弟》。土家姑娘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必须把脸上的头发拔下来,把头发梳成圆头,插上发簪,称为“上头”(也叫拔脸),然后和九个未婚女子举行宴会,称为“陪十姐”。陪伴“十姐”的通常是新娘的密友,陪着准备结婚的姑娘们聚集在几个大桌子组成的餐桌前,即兴歌舞,表达姑娘们对伴侣的祝福和不舍。

结婚时,你唱着《哭泣的婚礼歌》,倾诉父母的恩情,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对家乡的眷恋。哭着要结婚的时候,女方的姐妹、兄弟姐妹、母亲、亲戚朋友都陪着哭。在新婚夫妇表达敬意后,新郎将新娘抬进洞房,这被称为“回吻”。三天后,新婚夫妇将回父母家给他们的祖先牌位磕头,见他们的父母。吃完饭,新郎新娘三天后再来,给男方亲戚送礼。

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独特的习俗。哭词长短成句,代代相传,即兴创作,大多富有诗韵和音乐感。它的文字巧妙而深刻。内容包括抨击旧制度、揶揄媒妁之言、抒发旧情、缅怀山川、赞美女性、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