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为什么叫“昌吉”?
此外,自元代以来,除了“杨记八里”的称谓外,史籍中还有“长八刺”、“丈八里”、“杂八里”、“长八里”等称谓。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这些称谓实际上是多音字,或者说是多音字。都是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在昌吉市。这进一步证明了“昌吉”是由“阳吉”转化而来的。这也可以从清代另一位诗人小雄的诗中得到印证。清朝光绪年间小雄写的《昌吉》诗里有一句“进化要跟昌八腊”,意思是一样的。关于“央吉八里”的含义,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央吉”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田间花园”,即游牧、种植的花园;“巴厘岛”在蒙古语中是“城市”的意思。这样就把两个意思结合起来了,“杨集八里”的意思就是“游牧、种植园林之城”。根据昌吉在建县前曾长期是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之地,且昌吉县城东南有一座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当然,当“阳吉”二字真正转化为中文的“昌吉”二字时,人们是否对其添加了新的含义,如“繁荣、吉祥”,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合理的。昌吉市有几个特殊的乡镇,用“工”、“坝”、“户”三个字来区分村庄。第一次听说昌吉市三工镇、二六工镇、三岔村、甸坝乡、胡军农场这些名字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回应:“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我在哈哈大笑之后,常常会思考几个问题:“公”、“齐”、“巴”、“胡”等明显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地名,是否与西域的帝王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说“回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出现与中原垦荒或水利有关的地名,是历史的偶然,还是这些地方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带着诸多疑问,我拨通了史志办昌吉市副主任刘浩的电话。这些以工、界、坝、户结尾的地名,在清末民初被用来区分村单位他说。我循着昌吉市的地方志,尽力追溯这个看似沉寂却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西域古镇最初的历史面貌。这不就是北风卷白草断说的吗?古代西域边关,硝烟弥漫,孤烟弥漫。它和宁古塔一样,曾经收容了大量从北京来的被皇权遗弃的“俘虏”,也是向边防军运送物资的重要基地。屯垦戍边制度达到了清代新疆边防史上的最高水平。与荒地相关的村名就是在这个鼎盛时期产生的。《昌吉市地名志》中已记载了以数字串联、以“公”字为单位的头公、二公、三公、四公等地名。如今,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带有特殊时期历史遗迹的地名大多被替换,这些村落中蛰伏的历史故事在清代历史中得以略微展开,还原了皇权统治时期新疆某个节点的政治。光绪年间一个中秋之夜的“突换囚”故事,记载在昌吉县。我试着用今天的语言还原当时的情景:一只大红公鸡在低矮的篱笆上啼叫后,一间低矮的土房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穿着素布长衫的女人。男人们长长的哼哼声和孩子们喃喃的呓语从木门里挤出来,几盏微弱的油灯在女人劈柴的声音中在结霜的戈壁滩上零星亮起。这个劈柴的女人和丈夫从北京来,在边城昌吉打工的犯人家属是“东施”。虽然她裹着厚厚的夹克,但她的美丽还是被负责三宫地区的官员们看到了。“天都麻木了,你怎么还在睡觉?”一阵狗吠声过后,一个战车官的硬靴踢开了东施家的木栅栏门,桌上用高粱面和玉米粉做成的浆糊还冒着热气。蹲在灶前听着“董氏”吃猪食,他立刻站起来揉着衣角。没有人回答。一声响亮的鞭笞声落在“董氏”的丈夫身上,那军官歪着嘴抽打着躲在草席间的人,一双眯缝着的眼睛却落在了“董氏”的脸上,“董氏”抱起衣衫褴褛的孩子,慌乱地向后躲闪。“今天八月十五日,本官有幸与诸位犯人共度中秋节。下午可以早点下班,早点放假。”吞官最后啐了一口,背着手拿着鞭子走了。“董氏”和那人喝了浆糊上的清汤,把小碗底的米线喂到孩子嘴里,背着铁锹拖着虚弱的步子向工地走去。洗了一天屯官衣服的“东施”,像其他屯官犯人的妻子一样抱着孩子,围坐在丈夫身边等着屯官破例吃酒。火红的谈吐衬托出“东施”美丽的鸭蛋脸,让她看起来格外动人耀眼。屯官把一杯杯酒送到犯人手里,借着酒劲,他变得兴奋起来,当着全体犯人的面,打起了“东施”的主意。“东施”慌忙弃了孩子,躲在丈夫身后。孩子哭着扑向警官,警官把孩子踢开,几名警官把她丈夫拉开,对他拳打脚踢。就这样,一场官囚中秋聚会变成了打架。因为长期被压榨欺负,这个导火索让愤怒的犯人拿着官员佩戴的剑,刺向他的胸口。当晚,愤怒的犯人在第三工地聚集了数百名犯人,反抗当时的政府。队伍一路杀到昌吉城,准备和当时的振地路(官名)决战。然而,就像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一样,这样一支手无寸铁甚至弱小的队伍,虽然因为同样的怨恨而强大,但在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政府面前还是失败了。“屯人”与新疆当被问及居住在昌吉市三工镇和胡军农场的居民是否是当时移民边境“屯人”的后裔时,刘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一部分是。”这些“娶妻生子”进入西域的流动村落,不仅扩大了地广人稀的新疆的人口数量,增加了新疆各大粮仓的粮食储备,也将中原的先进思潮带到了新疆。流动营地的激增,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工”、“坝”、“户”、“界”的形成。突如其来的换囚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漏洞,但不能否认新疆边防政策的历史作用。昌吉就是这样一座在历史中匆匆留下足迹的城市,却又不忍被遗忘。历史和文明都留在了这里,昌吉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安静。村名从无声的历史中被拉出来后,在硝烟弥漫的村落间,怎么会有一个看似短暂而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然后展现在大众面前?第一次听说昌吉市三工镇、二六工镇、三岔村、甸坝乡、胡军农场这些名字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回应:“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昌吉的旅游资源,南部山区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松林、连绵的群山、奇峰怪石,加上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是休闲、野餐、观光的理想去处。著名景点有:硫磺沟、索尔巴斯托、金老坝、努尔嘎草原、民族风情园、北沙窝旅游度假区等。平原区有人工青格达湖旅游区,市区有北园、南园、亚中广场。还有建于唐代的昌吉古城、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宁边古城、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的清真寺、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的陕西寺、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兰州寺、已开放百年的二六拱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