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一.基本特征
1.性价比高。
使用钢架蒙古包,首先在价格对比上,同样直径的蒙古包使用木材的价格比我们的钢架蒙古包贵3倍以上。我们使用的钢管都是镀锌永不生锈的国标钢管。
2.建造和拆除
在架设安装方面,任何蒙古包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最小的钢架蒙古包,15分钟两个人就能搭起。这个特点极大的吸引了做夜市烧烤的商家,方便快捷。
3.保暖效果好
蒙古包有四层隔热层。第一层是防雨大化纤帆布,是最好的防雨帆布,抗老化,使用寿命长。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是白色的保温羊毛毡和保温层,这样蒙古包就可以一年四季使用,最后是金色的衬布,让人进入后就像进入了一座宏伟的宫殿。感觉舒服。
二。蒙古族蒙古包的构成
蒙古蒙古包主要由木架、毛毡、绳子三部分组成。不用泥水制作土坯砖的原料不是木材就是羊毛。
1.贾母
蒙古包的木架包括陶脑、乌尼、哈那、门槛。
2.陶脑
蒙古包有连接式和插椽式两种。需要好的木材,一般用檀香木或榆木制作。两种覆板的区别在于组合覆板的横木是分开的,插入的椽子覆板是不分开的。耦合套有三圈,外圈有很多小棍凸出来连接乌尼。这一套nao和吴妮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可以一分为二,所以骆驼运输起来非常方便。
3.乌尼
Unautong翻译过来就是椽子,是蒙古蒙古包的肩章,上盖nau,下接Hana。其长度、大小、厚薄要统一,木材要求要一致,长度要由瑙的套数决定,其数量也要随瑙的套数而变化。只有这样,蒙古包才能齐肩圆。乌泥是一根细长的木棍,呈椭圆形或圆形。上端应插入或与套筒连接,头部必须光滑,略弯曲,否则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一个绳扣,可以把汉娜放在一起。厚度由Hana决定,一般卡在Hana那端的丫叉里,上端刚好平齐。乌泥一般用松木或红柳做成。
4.哈娜
Hana插座设置nau和uni,毛毡包大小确定,至少四个,数量由nau大小决定。Hana有三个神奇的特点:
一是它的灵活性。高度可以相对调节,不像桃脑和乌泥的大小固定。一般来说,习惯上说有多少个头,多少皮钉,更不用说几尺几寸了。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娜)。皮钉越多,Hana站得越高,越不容易被拉长;皮钉越少,Hana站的越低,拉长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头。加一个头,网格会增加,Hana的宽度也会增加。此功能提供了扩展或收缩蒙古包的可能性。制作哈娜时,将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条等距离交替排列,形成许多小的平行四边形网格,交叉点用皮钉钉牢(最好是骆驼皮)。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如果蒙古包要建得高,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如果要建得短,Hana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应设置得高一些,多风季节应设置得低一些。蒙古人常年游牧,不用担心蒙古包地基的选择。这种房子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比拟的。因为Hana的这个特点,所以装卸、搬运、覆盖都非常方便。
二是巨大的支撑力。Hana的丫形分支口,向外交叉,上面接受Wuni的呼叫,下面触地的叫leg,两边与其他Hana的呼叫并列。Hana的头部均匀承受来自Wuni的重力后,通过每一个网格均匀分散扩散到Hana的腿部。这就是手指粗的柳条能承受两三千公斤压力的秘密。
第三,外形美观。Hana的木材采用红柳,质轻而不折,打孔不裂,受潮不变形,粗细、高低、目数一致。这样制作的毛毡包不仅满足力学要求,而且外观对称美观。
要特别注意Hana的弧度。一般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内弯曲,脸要向外突出,腿要向内卷曲,上部不要比下部更直立。这样可以稳定乌尼,包形圆润,方便用三根绳子系住。
5.毛毡门
Hana站起来后,调整网格大小。Hana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被框住了。所以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要弯腰才能进去。毛毡门应该挂在外面。
6.台柱
蒙古包由八根哈纳柱子支撑。蒙古包太大,重量增加。刮风的日子会使陶脑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套管通常就是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蒙古包需要四根柱子。在蒙古包里,有一个用火支架围起来的木架,在它的四个角上做了孔,用来插入柱脚。在柱子的另一端,它被支撑在nao组上的系木上。圆柱有圆形、方形、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图案包括龙、凤、水和云。陛下平时可以用龙纹。
7.裁缝业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帘等组成。
8.顶层毛毡
顶毡是蒙古蒙古包的顶饰,历来受到重视。最上面的毛毡是方形的,四角要贴胶带,有调节新旧空气、包内冷暖和光线强弱的作用。顶部毛毡的尺寸由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决定。切割时,以横杆中间为起点,向两边逐一测量。四边要用骆驼毛的捻线覆盖,四边四角要取出各种花纹,或在四边并排缝上两条马毛和马尾辫绳,四角钉上带子。
9.天花板
天花板是蒙古包覆盖乌尼的部分。每一半像一把扇子,通常由三层或四层毛毡组成。内层称为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陶脑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和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毛毡作为天花板的正面,以半个横木画出的部分作为天花板的领子,在中间挖一个相当于陶脑的圆,就切出了天花板。剪领子的时候,不要露出头。篷布的制作讲究吉日。切割时,它被分成两块,接缝没有完全对齐,所以必须错开切割。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雨、风、灰尘的涌入。里面的毛毡一定要包裹在哈娜和乌尼的脚的交叉处,这样外面的毛毡就不会那么紧,蒙古包的外观也保持不变。
吊顶切割后,外层周边要进行修边压边。前襟要定四指宽,领子要定三指宽。两条相连的直线也要加边。这样可以把毛毡边固定牢固,看起来也很美观。
10.毛毯类
Hana周围的毛毡部分称为毯子。普通的蒙古包有四条毯子。里外三层,内层叫哈纳布奇,长方形。
裁缝包毛毡的时候,比汉娜高一点。毛毡的领子要留有抽孔和带子。毛毡腿上也有绳子。毛毡的外露部分应该磨边并压平。东北地毯与东横木相交有层次感。有压条的毛毡要压在没有压条的毛毡上。毛毡的翻领没有层次感和包边。
11.外胎
外罩在蒙古语中称为呼勒图日格,是覆盖在天花板上的部分。它是蒙古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当裁缝Huleturige的时候,他的领子刚好和陶脑的外环一样大。Huleturige有四条腿,与Wuni的腿齐平。外罩的前面系着许多带子。它的领子和翻领应该有镶边。有云纹,荷花,吉祥图案,刺绣非常漂亮。呼勒图日格的起源很早,以前是普通人所有,后来成了贵族喇嘛的专利。
门,原指毛毡门,由三层或四层毛毡制成。长度和宽度是按门框的外侧量的。四面接受两面,有各种花样。普通门有白色、蓝色和红色。挂在门上。门头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要用毛毡堵住,有三个舌(三个凸出的毛毡条),也要包边,有花纹。
12.磁带
蒙古包的带、绳、压绳、捆绑绳、落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娜向外爆炸,使天花板、毛毡在风中不会滑落、扬起。总之,保持蒙古包牢固,延长寿命有很大关系。
13.环绕绳
绳子是捆绑汉娜的绳子,由马毛和马尾辫制成。分内绳和外绳。把马的鬃毛和马尾辫拧成六股细股,左三股右三股拧成一股绳,再把两股、四股、六股并排缝成一股扁的。这种绳子的优点是能吃硬,不拉伸。内绳是蒙古包竖起时,系在裸体哈那中间的一根羊毛绳。韩亚的压力很大,内绳的质量一定特别强。一旦内绳断了或者没有系紧,哈娜就会被撑出来,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系在毛毡外面,分为上、中、下三段。有些绳子的颜色搭配的很好,很花。外绳既能防止哈娜鼓出来,又能防止毛毡滑落。
14.压绳
压绳也叫带,分为内压绳和外压绳。竖树的时候,绑在裸体乌尼周围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有四六个,也是马毛和马尾辫做的,比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防止套筒下沉或翘曲,保持蒙古包顶部的原始形状。
外压绳分为普通八压绳、网带、盖带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粗,毛毡外面用外压绳。四个在前面,四个在后面。与常见的压绳不同的是,网带套在天花板上,像流苏一样垂在包包周围。尤其是吊顶下摆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在地毯上。外罩带只适用于有外罩的蒙古包。带外罩的毛毡包不需要其他的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到了压包顶部绳子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毛毡,不如说是压绳。外罩的脚和领子上钉的绑带更合适的压住天花板的内束,让强风吹不过来。
15.绳索下落
捆绑绳是将相邻两个汉娜棋子的口部捆绑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细绳,由骆驼膝盖上的毛与马鬃、马尾辫摩擦而成。坠绳是绳子最高点拉下来的绳子。蒙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皮带,它是用公骆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毛尾巴制成的。风力大的时候收紧下降绳,可以防止强风灌进来把毡屋吹走。
16.隼鸟
Hayabuqi是围绕毛毡旋转并压缩底部将其密封的部分。春、夏、秋三季冬天主要用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毛毡等材料制作。在温暖的季节,隼鸟被卷成一根圆棒,无风的日子折叠收好,有风的时候围起来。冬天使用的Hayabuqi是由几层上面叠有图案的毛毡制成的。
17.木杆
蒙古包后面总有一根光秃秃的木杆立着,人们非常尊敬它。通常不允许外人靠近。据说汉朝的苏武被发配匈奴,被阿提拉流放北海。他到达后不久,李陵,指挥官,奉命劝说苏武投降。被苏武骂了一顿,连棍子都打了,吓得他跑了。从此阿提拉拒绝供养苏武,苏武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无论是放羊割草,农事,还是生活睡觉,任务上的双节棍从未离开过苏武的身边。久而久之,双节棍上的飘带和小球都磨掉了,他还带着。当地的牧民看到他时,都非常钦佩他。苏武被汉朝欢迎回国后,当地百姓怀念他,于是都在蒙古包后面支起一根光秃秃的木杆,作为苏武一直坚守的节日手杖的象征。
三。蒙古包的影响
1.文化符号
几个世纪以来,蒙古包一直是这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斯伦所说,“蒙古蒙古包的圣火是家庭和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在这里诞生。那些被蒙古包包围着的、具有部落最古老、最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代代相传,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2.文学作品
历史上,许多来自东西方的旅行家、探险家和学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写过蒙古包。纪尧姆·德·鲁布鲁·奎斯(Guillaume de Rubru quis),法国人,1252年被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往蒙古帝国,写了《东方游记》。《东方游记》说:“他们把这些帐篷做得很大,有时可以达到30英尺宽。因为我曾经测量过一辆汽车在地面上留下的两条轨道之间的宽度,是二十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二十二头牛拉着一顶帐篷。据宋代彭大牙、徐婷所著《黑鞑靼略》记载:“穹窿分两种:燕京之制,以柳为骨,可卷起,前面开门,似伞骨,顶上开一孔,名为天窗。都是毛毡做的,可以马上装。草用柳树做成硬圈,直径用毛毡固定。不能卷起来带上车。“宋末元初,辽人赵良思有诗曰:“北风吹雪下鸡山,烛火暗夜寒。“这个金库是一个蒙古包。明代萧达恒的《北陆风情》、清代张穆的《蒙古游牧民族》、13世纪中叶约翰·普拉诺·贾宾尼和威廉·鲁布鲁克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这些作品都有对蒙古蒙古包稍纵即逝的描写。比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说,蒙古包是用木杆和毡制成的圆形房屋。可折叠,移动时叠成一捆,在四轮车上拉,盖时始终朝门南。
3.研究专著
近代以来,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更加活跃。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考察了锡林郭勒盟的蒙古包,并发表了调查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物质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可以说,了解蒙古包的一切,就是了解普通蒙古人的真实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当代学者如内蒙古的嘎林达尔、蒙古的麦达尔、大理苏荣、沙日布都吉等都有关于蒙古蒙古包的专著出版。其中,麦达尔和大理苏荣合著的《蒙古蒙古包》一书,结合了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知识,对蒙古蒙古包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学者郭玉桥所著的《详谈蒙古包》一书,是我国最详尽的蒙古包专著。
内蒙古更多相关文化:内蒙古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