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庆祝农历元旦的原文及教案。
原文
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的一个节日。其他节日似乎不那么喜庆。五天之内,全国上下都要穿好衣服,歇业,闲逛,赌博,敲锣,放鞭炮,拜访客人,看戏。那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每个人都期待着更好、更繁荣的新年。大家都很高兴加了一年,准备了很多吉祥的话祝贺他的邻居。
过年不能骂女佣。最奇怪的是,中国勤劳的女人也清闲,嚼着瓜子,不洗衣服,不做饭,连菜刀都不肯拿。这个懒人的争论是,元旦割肉会断气,洗东西会冲走运气,倒水会毁了运气。每个门上都贴着红色的春联,上面写着:吉祥、幸福、平安、富贵、青春。因为这是一个生命、繁荣和财富回归的春天的节日。
街边的房子前,到处都是鞭炮,弥漫着硫磺味。父亲失去了他们的尊严,祖父比以前更仁慈,孩子们吹笛子,戴面具,玩泥娃娃。这个乡下姑娘穿着红绿相间的衣服,跑了三四英里到邻村去看曹太戏。村里的男孩子都在肆意卖弄风情。那天是妇女解放日,是洗衣做饭的苦役日。有人饿了,就炒年糕,或者用现成的材料煮一碗面,或者从厨房偷两块冷鸡。
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废除农历新年,但是农历新年依旧,没有被废除。
我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人。没人能说我守旧。我不知道如何遵循旧的日历,我喜欢提倡13个月的日历,每个月只有4周或28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正是这种对科学的骄傲,让我在新的一年里大失所望。每个人都假装庆祝,没有任何真实的感受。
我不要农历新年,但农历新年自己来了。那天是阳历的二月四日。
科学理性教导我不要遵循旧历法,我也答应这样做。我听到农历一月初新年来临的声音。有一天我早餐吃了腊八粥,这立刻让我想起了那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一个星期后,我的仆人来借额外的月薪,这是他在除夕夜应得的。下午下班出门的时候,他给我看了一包他送给妻子的新材料。2月1日和2日,我要给邮递员、卡车司机、书店送信员等等小费。经常感觉有事情要来了。
到了2月3日,我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过年了。”那天早上,我妻子让我换衬衫。“为什么?”
“马周今天洗了你的衬衫。不是明天,不是后天,不是后天。”我当然无法拒绝亲近人情。
这是我提交的开始。吃完早饭,家人会去银行,因为银行在年底还是有轻微的取款恐慌,尽管政府明令取消农历新年。“玉堂”,我妻子说,“我们需要叫一辆车。还可以顺便理个发。”我不在乎理发。汽车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我从来不喜欢进出银行,但我喜欢坐车。我想去城隍庙,看看能给孩子们买些什么。我觉得这个时候总有灯笼可以买。我想让我最小的孩子看看灯笼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不该去城隍庙的。如果你这个时候去,你知道,当然会有一些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我带了很多东西,比如灯笼,兔子灯笼,几包来自中国的玩具和一些梅花。回到家,老乡送了我一盆老家的水仙花。记得小时候,水仙花盛开,芳香四溢。我不禁想起了我童年的场景。一闻到水仙花的香味,我就想到春联,除夕,鞭炮,红蜡烛,福建的橘子,清晨的拜年,还有我那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缎袍。
午饭时,我从水仙花的香味中想到了家乡的“萝卜米果”(萝卜做的年糕)。
“今年没人送‘萝卜米果’。”我遗憾地说。
“因为没人来厦门,不然肯定会带。”我老婆说。
“武昌路广东店不是在那里吗?我记得买过,我觉得还能找到。”
“不会吧?”妻子挑衅地说。
“当然可以。”我反驳她。
下午三点,我手里提着一筐两斤半的年糕,从四川北路坐车回来。
五点炒年糕的时候,房间里弥漫着水仙花的香味,我猛地觉得自己像个罪人。“我不打算庆祝新年,”我下定决心说。“今晚我要出去看电影。”
“你怎么可以?”我老婆说。"我们邀请了X君今晚来家里吃饭."太可怕了。
五点半,最小的女儿穿了一件新的红色连衣裙。
"谁给她穿上了新衣服?"我问,心里好像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黄马戴着它。”这就是答案。
六点钟,我发现蜡烛桌上点着一对红色的大蜡烛,烛光闪闪,似乎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性。当时我的科学理性是模糊的,软弱的,空洞的。
“谁点燃了蜡烛?”我再次挑战。
“马周点的。”
“谁买的?”我问。
“你今天早上不是自己买的吗?”
“真的是这样吗?”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一种意识。
我觉得有点可笑,但是想起早上做的事,没什么感觉。当时到处都是鞭炮声,一波又一波的乒乓声像是对我意识深处的攻击。
我忍不住了,拿出一张外币给我的仆人,说:
“秦,你拿一块钱去买几门大炮和几串鞭炮。戒指越大越好。”
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不知不觉觉得很幸福。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 . 26)福建龙溪人。原名乐和,后改为玉堂,后改为玉堂。
1912他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65438+2009年秋去了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65438至0923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院长、英语系系主任。1924后,是《语丝》的主要作者之一。65438-0926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1927外交部秘书。1932论语主编。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休闲为主”的散文。1935后在美国用英文写文化作品和小说,如《吾国吾民》《北京的云》《颤抖的风》。
1944曾经回国在重庆讲学。1945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在美国联合创办天风杂志。1966落户台湾省。1967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当选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死于香港。
作品参考书目:苻坚文集(随笔)1928,北新新文学评论(评论)1930,北新语言学随笔1932,启蒙欧美英语(随笔)1933。1934、时代我的话(第二册,随笔,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林语堂幽默作品精选1936、万象人生的发现1938、东京创元社上海硕丰书店第一课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的玉堂文存1938国华编译社的《爱与刺》是1941,明日出版社的《锦绣集》是1941,上海硕丰书店的《生活的艺术》是1941,上海西峰社的《散文集》。上海一级书店玉堂随笔,1941;《伯敬文集》(随笔),上海任剑出版社,1941;《瞬间的北京》(小说,又名《北京的云》),张振宇译,1940。上海金屋书店《可笑》1947(第5版),商务《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谈一切》(1-2集,随笔)1969,卫星出版社;1-3集,1974,明凯《平心而论高鹗》(随笔)1966,文星书店《玉堂文集》1978,明凯《林语堂经典》(1-35卷)。重庆人民出版社的《中国人(散文)》是1988,浙江人的《赖白英(小说)》是1988,湖南文艺的《生命的盛宴》是1988。
教学计划
第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应用
体验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情特质。
2.思维发展和提升
学习各种表达组合的技巧。
3.审美与创造
学会分析文中人物的情绪。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的矛盾情绪。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的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对新年的复杂感受。
2.引导学生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现过年的场景。,通过引导学生讲新年故事,渲染节日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年的场景中。
2.讨论微移方法。老师可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自身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的矛盾感受。
3.阅读鉴赏法。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和多次自由阅读,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感受节日的气氛。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展示关于春节的图片或视频)
老师:你一定很熟悉这些图片。这一幕是什么时候?
学生们普遍知道这是春节的场景。
老师: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春节期间你感觉如何?
(两三个学生交谈)
老师:确实,说到节日,大家都很兴奋,很激动。在中国,庆祝节日的习俗历史悠久。过去人们如何庆祝节日?他们的心情会和我们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语堂先生去感受一下他在30年代“农历大年初一”的氛围吧!(键入标题“在农历新年庆祝元旦”)
第二,整体感知
请默读正文,思考:1。课文中的“旧历元旦”是什么节日?
2.元旦有哪些习俗?
这个环节,学生看书,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同学们看完基本都能回答:“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说,“穿好衣服,歇业,闲逛,赌博,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家家户户贴红春联”,“街边房前,鞭炮遍地,硫磺弥漫”,“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早上拜年”,等等。这些场景和我们现在的春节差不多。
第三,识字能力的提高
1.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多少部分?
(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具体几层不是很重要,但是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是否把握文章的脉络。可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一般来说,写新年日历的习俗。
第二部分(第4-5段):政府和我对过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6段-end):具体记叙24年来过年的过程。
(或者:第一部分:(第1-5段):一般来说,写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第6段-end):具体描述一下24年来过年的过程。)
2.精读关键段落(第6段-结尾)以理解作者的感受。
(1)文章第6段后,详细描述24年农历新年,按什么顺序,勾选表示顺序的象征性词语!
一月初,一周后,二月一日,二日,三日,早餐后,午餐时,下午三点,五点,五点,六点。
(2)在第5段,作者说,“新年期间我非常失望”。他真的很失望吗?作者对新年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
我不想过年了——这是我投降的开始——童年的一幕幕情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强烈地感觉自己是个罪人——我的思想似乎有点动摇,但我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性模糊、无力、空虚——那不是我。
(4)如何理解作者新年期间矛盾纠结的心情?
这应该是学生的难点。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
A.用林语堂的《纪元旦》理解。同学们读《季元旦》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学生能理解作者想玩又想工作,所以心烦又矛盾。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试着对比两篇文章,看到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说明这篇文章是作者修改过的。把这篇文章和纪元旦对比一下,看看文中和纪元旦有什么不同?
看完之后不难发现,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性”、“保守”等词语。比如“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取消农历新年,但是农历新年依旧,没有取消。”“我是一个极其现代的人。没人能说我守旧。我不知道如何遵循旧的日历,我喜欢提倡13个月的日历,每个月只有4周或28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正是这种对科学的骄傲,让我在新的一年里大失所望。大家都假装庆祝,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科学理性教会我不要遵循旧历法,我也答应过要这么做。”“像是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性。那时候,我的科学理性已经模糊、无力、空洞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一种意识。”
由此可以想象,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定是有深意的,那么他想表达什么呢?然后看林语堂的时代!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老师问:这篇课文是哪一年写的?提示学生找时间写在“纪元旦”这篇文章里!)
写于24年(民国24年),也就是1935,作者当时的时代是什么?
老师介绍了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强化。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的催化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之一)。五四运动之后,也就是三四十年代,又一次“新启蒙”发生了。新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和理性,提倡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求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的旧文化,但新启蒙运动者试图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文化的出现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结合而产生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和西方被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辩证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相结合,促进了新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它要创造的文化既要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接受外来的西方文化,当然不是鼓手中国文化,排斥西方文化;它应该是各种现存文化的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节选自《论20世纪3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文中看到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废除农历新年”,“我的观点是非常科学和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理性教会了我不要遵循旧历”。
知道了时代背景,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表现什么?
(学生讨论演讲)
老师总结了一下:春节的意义迫使人们欢乐地跳跃,科学的理性无法制服灵魂深处的涟漪。我们应该是理性的动物还是亲密无间的人?作者在文章中一直纠结于矛盾,但最终还是无法理性地抗拒节日的浓厚氛围,被身边人的快乐所感染,不自觉地沉浸在快感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接受新思想,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旧的文化和观念,而是要尊重人的思想感情和传统文化,这是19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作者们所提倡的。
(5)扩展和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传承?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能找到人们喜欢春节的一些原因吗?
请再读一遍课文,通过作者对旧历中人们过年的描述,来探讨一下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交流后,可以总结为:a .热闹喜庆;b .给人送去美好的祝福和祝愿;c .是生命回归之日;d .自由、民主和平等
是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多变性,不断影响和制约着当今中国的人们。所以,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烈脉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间文化的观念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放假,我们成功申遗“二十四节气”,说明我们国家和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3.体验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老师:请再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在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者的申请有什么特点?
表现手法:采用叙述、描写(生动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和抒情。(文中给个说法!)
特点:记叙文:既有一般记叙文,也有细节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
抒情性:作者感情的表达多结合叙事描写。给具体的句子分析!比如:
A.我五点炒年糕,满屋都是水仙花的香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像个罪人。“我不打算庆祝新年,”我下定决心说。“今晚我要出去看电影。”
B."谁给她穿上了新衣服?"我问,心里好像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六点钟,我发现蜡烛桌上点着一对红色的大蜡烛,烛光闪闪,似乎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性。当时我的科学理性是模糊的,软弱的,空洞的。
D.一时间鞭炮声四起,一阵乒乓声像是对我意识深处的攻击。
E.在乒乓声里,我坐下来吃年夜饭,不知不觉觉得很幸福。
总结:通过作者对农历大年初一过年习俗的描写和他在农历大年初一过年过程中矛盾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魅力,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