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瓜作文

导语:蜜瓜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名称,既是春节的食品,也是祭祀品(祭灶之神)。下面是一篇关于蜜瓜的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腊月二十三,我们家乡的习俗和其他地方一样,这一天叫小年,除了放鞭炮,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祭灶神。

祭祀灶神的习俗由来已久,但各地的方式千差万别。有些人只用几碗食物和点心来祭拜,而我们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祭品——蜜瓜。因为糖太粘了,在传统文化里,一个灶神吃了蜜饯瓜就能把嘴粘住,上了天就不说坏话了。于是,“二十三,蜜瓜粘,厨主君欲上天。”这种民俗广为流传,反映了当地的风俗。

我们家乡较早盛产大麦和小米,所以是以这两种原料为原料就地取材制成的。在制作之前,麦芽要浸泡,也就是大麦要发芽。然后是煮糖用的。将粉碎的大麦芽和蒸熟的小米混合,倒入发酵罐中发酵产生麦芽糖,然后加入开水将麦芽糖溶解在热水中,麦芽糖会沉底,药渣会上浮。然后将澄清的糖浆放入锅中,再溶解一定比例的白糖,用大火煮至锅内充满气泡,开始搅拌,防止锅糊。搅拌的过程也叫炒糖。水完全蒸发后,把糖舀出来。

然后就可以把糖拉出来了。把大锅里的水加热,盖上锅盖留气孔,在气孔上挂一个木钩。当水烧开,气孔上有蒸汽时,拉出一块炸好的糖,挂在木钩上,开始用手拉,一边排气。

在嘴上蒸,越蒸越白,直到软白为止。然后把拉好的糖像拉面一样三个人来回拉几次形成糖片,然后联合充气形成糖管,再用细绳把糖管剪断,用筛子摇一摇,冷却定型。最后粘上芝麻。将成型的蜜瓜放在出风口周围使成型的蜜瓜发粘,放入炒好的芝麻中使其粘上芝麻,蜜瓜制作完成。

蜜饯瓜是冬天做的,但是在熬煮和拉糖的过程中,因为火势大,蒸汽满屋,所以蜜饯瓜作坊在冬天会看到短袖衣服拉糖炸糖的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蜜瓜的制作过程需要十几个人,投入比较大。此外,村民一般合伙经营。

蜜瓜不仅在我的家乡有,在关中大地也有。但是像我们这种地方,很难看到一个村联合起来做蜜瓜。

蜜瓜的特点是香、甜、粘。它不仅是祭祀祖先和祖先的礼物,也是孩子们喜爱的食物。一个小小的蜜瓜,在孩子眼里甚至是互相炫耀的玩物。蜜饯瓜大多是圆形的,有的很大但重量很轻很薄,有的很小但皮很厚,拿在手里很重。因为糖容易塑形,所以也衍生出各种糖的品种,比如糖豆、糖块、拧糖。虽然没有现在超市里的糖制品漂亮,但是纯手工传统工艺制作的蜜瓜,在口中仿佛有一股纯正的麦芽香气,萦绕在鼻腔里,让每一根鼻毛都畅快无比。

蜜瓜看起来很精致。吃了就破不了。你应该一块一块地吃,但要整块地吃。蜜瓜看起来有点硬,吃起来不会碎,但也有圆满幸福的意思。

蜜瓜的制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既是一种具有家乡风味的特色小吃,又是家乡的传统文化,其悠久的文化魅力让我们流连忘返。

别哭,孩子们。是腊八之后的一年。二十三、蜜瓜发粘;24日,房屋清扫日...“一听到这首古老的童谣,我就想起了我的家乡。因为我家乡做的蜜瓜又脆又甜。每年腊月一到,天气就变冷了,冷得人站在街上都受不了,人们就围着暖烘烘的炉子窝着。大街小巷人少,到处都是冷清。天这么冷,爷爷却很开心。因为天气冷,可以做蜜瓜。爷爷是做蜜瓜的专家!

气温已经到了零下,正是做蜜瓜的好时候。爷爷欢天喜地的去找村里最有威望的曾祖父。爷爷拿着老花镜,翻开历书,仔细看哪一天是生火的好日子。定好日子,我们出发从小贩那里买了许多煤,一袋袋的小米、糖、芝麻...仓库堆得像座小山,就等着黄道吉日点炉子。吉日一到,爷爷就把大伙都叫来,一大早就忙起来,摆上桌子,炒好菜,点上纸蜡烛,炊烟袅袅,到处都是。村里的女巫在桌旁手里拿着香,喃喃地说着什么。大家神情肃穆虔诚,跪在祭坛前,一种神秘的气氛笼罩着四周。最后在女巫的指挥下,大家一起磕头六次,表示大获成功。点灯仪式结束了。

爷爷自己点了炉子。炉子上的一个巨大的黑锅里装着发酵后产生的麦芽糖(将粉碎的大麦芽和蒸熟的小米混合均匀,在发酵罐里发酵后产生麦芽糖),加入一定比例的开水和白糖开始“煮糖”。强壮的长海大叔手里拿着木升降机开始转动。锅里的糖逐渐融化,变得粘稠,呈金黄色。此刻,车间里热雾缭绕,还有一股甜丝丝的气息。长海大叔很难搅拌,糖浆随着木升降机的搅拌起伏,发出沉闷的“砰砰”声。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长海大叔光着膀子还是累得满头大汗。这是制作蜜饯瓜的第一步。糖煮好后,六七个师傅开始各显神通,进入最关键的“取糖”环节。把大锅里的水加热,等水开了,有经验的师傅会掏出一块炸好的糖,挂在木钩上,开始用手拉,边拉边在出风口的蒸汽上蒸,直到软白为止。温度熟了,几个师傅手里拿着拉好的糖块,鱼贯走出热气腾腾的车间。热乎乎的棒棒糖突然变软了。它们像面条一样来回拉几下形成糖片,再缝在一起形成糖管。外面的冷空气灌入糖管膨胀。师傅们熟练地用麻绳在腰间切割糖条,很快就把蜜瓜定型了。蜜瓜是圆的还是扁的,就看师傅们的手艺了。形状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提糖”的过程完成后,蜜瓜就有了雏形——外圈是空的。只是它的外表光秃秃的,就像一个光秃秃的球。将裸露的蜜瓜放入一个装有芝麻的竹筛中,几个心灵手巧的大妈开始“粘芝麻”。随着竹帘均匀晃动,有余温的蜜瓜上粘了一层厚厚的芝麻,就像给蜜瓜裹上了一件蕾丝衫。

别以为蜜瓜都一样,都是又圆又大的。其实仔细看会发现,有些蜜瓜看起来很傻,有些很精致,有些很大气。外观端庄的蜜瓜常被选作小年祭品。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小年的时候奶奶才买了个蜜瓜放在神坛上祭拜灶神。我好馋,外婆却不让我吃,说要等灶神吃完,从神坛上撤下来,我才能吃。我问奶奶:“为什么要给灶神蜜瓜?”奶奶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过年要给灶王爷送蜜瓜。你应该把蜜瓜贴在灶王爷的嘴上,让他在天堂好好说话,在阴间保持安宁。”我对这样的传说半信半疑,却没有胆量和灶神争蜜瓜,却又忍不住贪婪。我经常偷偷用指甲捏一两个芝麻放在嘴里满足食欲。现在想想真是可悲又可笑。现在冬天,满大街都是卖蜜瓜的小摊。想买多久就买多久,但感觉不像小时候那么香甜。

家乡的蜜瓜吃起来脆、甜、脆、粘,风味独特。它们不仅是每年餐桌上的必需品,也是走亲访友的佳品。家乡的蜜瓜远销全国各地,给乡亲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家乡的人们也因为他们过上了蜜瓜一样的甜蜜生活!

第三条。作文二十三关于蜜瓜,蜜瓜黏黏的,灶主要上天。

传说灶神原本是天上的星星。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被玉帝贬到人间,成了“东方大厨”。它坐在每家每户的灶中间,看着人们如何生活和行动,详细记录所有的好事和坏事,并在腊月二十三转向天堂,向玉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腊月当夜返回人间,按照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腊月二十三叫小年。我们应该开枪,吃蜜瓜。蜜瓜是一种白色粘性糖果。据说可以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叫他回天不要乱说话,就像召开人大会议一样。

记得小学一年级元旦晚会上第一次吃蜜瓜。老师用班费买了很多吃的,我和其他几个孩子分着吃,包括蜜瓜。因为发糖的时候我不在座位上,很多东西都没有发给我,我就去找老师要了。我想要的东西中有蜜瓜。一点都不好吃。难怪我家不买账。不太粘嘴,特别是牙齿。后来发现没有巧克力给我,特别后悔没有一起来。巧克力比蜜饯瓜好吃多了。之后就没吃过蜜瓜了。我吃过一次瓜条,不好吃。好像在嚼西瓜皮。厨王真的很难。

如果祭祀灶王爷的目的是让灶王爷更开心,嘴更甜,那就用巧克力。厨房灶王吃了之后很开心,回去一定会美言几句。想粘嘴可以吃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