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特征数据
概述:蒙古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其周边省份和俄罗斯联邦。世界上大约有1000万蒙古人,语言是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中国。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是卡尔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各部,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蒙古”也从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名称。
节日:传统节日有“白色节”、祭祀敖包、那达慕、草原勇者游戏:猪鬃节等。
蒙古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一年一度的节日,也称为“百越”。传说与牛奶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好运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大致与春节一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吃手抓肉,还包饺子和煎饼。初一早上,晚辈会给长辈敬上“送别酒”。
在锡林郭勒盟,人们除了庆祝新年节日,每年夏天还要庆祝“马奶节”。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宰羊做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榨马奶酿酒。节日当天,每个牧民家庭都会拿出最好的奶粉、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放在盘子里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住在这里的蒙古人从其他兄弟那里学到了建筑技术。他们建造的房屋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受到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民用建筑的成就,他们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当天,外出施工的泥工、木工、泥瓦匠,无论远近,都会赶回家过节。每个村子都要杀猪宰羊,还要办戏曲。人们还拿起檀香木雕成的鲁班雕像,敲锣打鼓,直游到各村。然后,大家聚集在球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做“舞曲”。跳跃时,男青年第一个领先。他们抱着领头的尤克里里,边玩边跳。他们身后的人群分成两排,时而围成一圈,时而相互穿插。队形多变,场面十分活跃。
元宵节,每年农历10月25日,夜幕降临,大家点亮酥油灯庆祝。如今,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额敏县的大多数蒙古族还没有过元宵节;在乌苏县,蒙古族在元宵节不会连续多日烧灯笼,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节日过后,村子里都在忙着收割小麦和油菜籽,犁地和插秧。完成这些农活后,工匠们成群结队地出去承包施工。
民居:“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房屋的称呼“包”是“家”和“房子”的意思。在古代,蒙古包被称为“拱顶”、“毡帐”或“毡屋”。
蒙古包有圆形的,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容纳20多人休息;小人也可以容纳10人。蒙古包的搭建很简单。一般在适合水草的地方,根据袋子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竖起哈娜(用2.5米长的柳条做成),再在顶端竖起乌尼(一根长约3.2米的柳条),将哈娜和乌尼一起绑架成一个圆圈。即使一个牧民定居在草原上。
蒙古包搭好之后,人们装饰它。铺上厚厚的地毯,摆放家具,在周围挂上画框和海报。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很舒适很幸福。
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方便。便于移动。架设时,“汉娜”号将被打开,形成一个圆形围栏。拆卸时,将汉娜折回来会减小体积,还可以当牛和马车的板子。一个蒙古包,只有双峰骆驼或者双轮牛车才能扛走,两三个小时就能盖好。
蒙古包虽然看起来很小,但使用面积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雨,非常适合牧民经常居住和使用。
饮食:有很多有特色的蒙古美食,比如烤羊、带皮烤全羊、手抓羊肉、炸羊、烤羊腿、牛奶豆腐、蒙古小笼包、蒙古馅饼等等。还有:稀奶油、蒙古常备乳制品;奶皮;全羊宴是蒙古族传统的宴席菜肴,也常用于祭祀活动;内蒙古鄂尔多斯风味菜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蒙古族传统民间糕点新苏糕;干饭,蒙古小吃。
蒙古牧民视羊为生命的保障和财富的来源。一日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和肉。用牛奶制成的食物在蒙古语中称为“查干伊德”,意为圣洁纯净的食物,即“免费食物”;用肉类制成的食品在蒙古语中称为“乌兰一德”,意为“红色食品”。
除了最常见的牛奶,蒙古族还吃羊奶、马奶、鹿奶、骆驼奶。其中一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乳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奶油、稀奶油、奶油渣、芝士酥、奶粉等,可以在正餐时食用,也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乳制品一直被认为是极好的珍品。如果有访客,应该先介绍。如果孩子来了,也要在头上抹上奶皮或乳霜,以示良好的祝愿。
蒙古肉类以牛羊肉为主,其次是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马肉,狩猎季节也猎取黄羊肉。羊肉的传统吃法有全羊宴、嫩皮全羊宴、全羊宴、烤羊、烤羊心、炸羊肚、羊脑烩菜品等70多种。最有特色的有蒙古烤全羊(剥皮烤)、烤箱烤全羊带皮或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注重羊肉的清煮,煮好后立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尤其是煮羊肉时,切忌煮过头。而内蒙古东部蒙汉杂居区的蒙古族也喜欢在烹饪时加入调料,把肉熬成脆皮羊肉。在一些地区,蒙古人还喜欢把羊里脊上的肉切成大块,煎成炸肉片,民间称之为“大炸羊”。牛肉大多在冬天吃。全是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成汤。骆驼肉和马肉也吃,炸驼峰片蘸糖吃,算是一道菜。经验丰富的厨师还擅长将牛筋、鹿筋、牛鞭、牛尾等烹饪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了保存方便,牛羊肉常被制成肉干和腊肉。
炒饭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在日常饮食中占有与红白食品同等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区的蒙古族也有用炒饭“撞人”的习俗。加入羊油、红枣、红糖、白糖做成炒饭,拌匀,揉成小块,当茶当饭。蒸熟的小米多用来煮粥配肉丁,面粉碎可以用来做煎饼;各种由面粉制成的食物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越来越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煎饼,他们擅长制作有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和带馅的蒙古蛋糕。西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制作“张茹”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烤的煎饼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地方美食。
蒙古族人每天离不开茶。除了喝红茶,几乎都有喝奶茶的习惯。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奶茶最好用清水煮。煮沸后,冲入干净的锅或装有茶粉的锅中,用文火煮2-3分钟,然后将鲜奶和盐混合煮沸。蒙古奶茶有时会加入黄油,或奶皮,或炒饭等。,清香咸鲜,是一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品。甚至有人认为三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喝奶茶不行。蒙古人也喜欢用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来煮奶茶。煮出来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蒙古族大多能饮酒,多为白酒和啤酒,部分地区也喝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造奶酒时,先将鲜奶装入桶中,再加入少量爱酸奶的果汁(比普通酸奶更酸)作为发酵剂,每天搅拌。3-4天牛奶全部变酸后,他们就可以放进锅里加热了。锅上盖着一个无底的木桶,桶内侧挂着几口大口朝下的小锅。然后,在无底的木桶上放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加热后蒸发,冷却后凝结成液体,滴入小盆中。每逢节假日或亲朋好友聚会时,都有大量饮酒的习惯。马奶酒是由新鲜的马奶酒发酵而成,不经过蒸馏。
马奶酒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业为生。马奶酒、红烧肉和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饮料、食物和待客菜肴。每年的七八月份,马庄是酿造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妇女把马奶装在皮包里,搅拌,几天后分离出奶脂,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的富足,蒙古族酿造马奶酒的技术也越来越完善。酿造烈性马奶酒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有蒸馏法。六蒸六酿的奶酒才是上品。马奶酒性质温和,具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的功效。素有紫玉浆、元玉浆之称,是“蒙古八珍”之一。它曾是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家庭的主要饮品。忽必烈经常把它放在一个珍贵的金碗里,奖励有功的大臣。红烧肉是蒙古族传统的食物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羊去内脏,去皮洗净内脏,去头去蹄,然后将整只羊卸成几大块,用白水煮熟,待肉熟时取出,放在大盘子里即可食用。大家拿着蒙古刀,把它们切成大块吃。它因不用筷子而用手抓食物而得名。
自定义:
(1)礼仪交流:献哈达、敬茶、敬酒、敬神、待客、尊老爱幼、唱歌、选猎狗、打招呼。
(2)命名习俗:男性命名的特点是:
一是根据民族心理习惯命名,如帖木儿、格色尔、巴特尔等。
二、根据长辈的期望命名,如:吉亚赛音(好运)、巴贾德(喜悦)、白音(富足)、吉日格勒(幸福)等。
第三,根据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如宾塔(50)、吉仁台(60)、大冷(70)等。
4.以勇敢的动物命名,如少布(鸟)、巴拉(虎)、华(狼)、阿布朗(狮)、布日古德(鹰)等。
5.给自然事物命名,如鲁超(石头)、阿格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
女性命名的特点是:
第一,以明亮的星星命名,如那仁(太阳)、萨仁(月亮)、奥登(星星)、那仁·高娃(太阳很美)、萨仁·高娃(月亮很美)等。
二是以美丽的花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齐格(花)、那不其(叶)、海棠等。
第三,以珠宝玉石为名,如哈斯(玉石)、塔纳(珍珠)、阿拉坦高娃(美如黄金)等。
第四,以理想的名义,如秦丝(聪明)、乌云(聪明)、高娃(漂亮)、斯琴高娃(漂亮又聪明)等。
按照这种方法,蒙古族妇女的名字可以分为很多种。现代蒙古语名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名字前缀,所以只是名字,不应该理解为名字。有姓氏前缀的人很少,只是个别现象。
(3)婚礼习俗: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送彩礼到女方家。彩礼包括现金、衣服、布料、首饰、大米等。女方家结婚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等。钥匙由女方家保管。新娘到了男方家,新郎的母亲会拿钱去赎回钥匙,交给新娘。婚礼前一天,男方要用红纸把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也供女方家招待客人。
结婚那天,新郎在郎的陪同下来到新娘家迎接她,同时还要摘些蔬菜送到新娘家。按照习俗,新郎在婚礼过程中不能说话,一切都由郎陪着娱乐和谈判,直到新娘被娶回家。到了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一个人吃饭,他无法动手。他只能用食物喂新郎。等男方过来的人拿起嫁妆抬出,新郎就可以迎接新娘出门了。
新娘留着年轻女子的发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穿着崭新的衣服。礼服是尚青和黑色,礼服的蕾丝花纹和外套的高领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人很像。新娘佩戴的一个小挂件,在欢送会上由一个孩子保管。新娘由舅舅抬上轿子,由弟弟陪着去男方家。新娘上了轿子,会哭着表示舍不得离开家,一路哭到进洞房。
新娘进男方家大门前,要烧喜神纸。进了大门之后,要劝她别哭了。进入洞房后,她要摘下新娘的红头巾,交给正房。吃饭时,让新娘一个人在洞房吃饭,新郎给新娘添饭。那天晚上,姑娘和小伙子来庆祝,家里欢声笑语。
第二天,新婚夫妇会回到女方家,同时会在女方家祭天拜地,祭祖。同时,他们的公公婆婆会给新郎一个银手镯。从女方家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遇到谁,新婚夫妇都要鞠躬。回到男方家里后,还会祭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我去了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同下,带着猪头等供品和食物,去了男女双方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生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现在结束了。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在外地停留。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再婚,原配妻子不能再婚的习俗。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成为新趋势,但蒙古人的离婚率很低。
大会: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和游戏”,表达丰收的喜悦。那达慕,始于农历六月初四(多在阳历七八月,草青花红,马壮羊肥),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在嘎查(村寨)、苏木(区乡)或旗县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那达慕,摔跤手565,438+02,良马300匹左右,时长7 ~ 65,438+00天;中型那达慕,256名摔跤手,100 ~ 150匹马,历时5 ~ 7天;小那达慕由64名摔跤手或128匹马组成,持续时间为3-5天。各民族、各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报名参赛。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竞技项目、娱乐项目和体育项目。
那达慕历史悠久。根据摩崖上成吉思汗的碑文,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选为蒙古大汗时,就在每年的7月至8月举行“大慌忙泰格”(大聚会),以示团结友爱,庆祝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到了元明时期,射箭、赛马、摔跤合二为一,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人也把这三项运动称为那达慕。
还有很多。详情请参考/view/2675.htm。fr = ala 0 _ 1 _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