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的丧葬礼仪(2)

在给死者穿衣服之前,要举行一个“套头”的仪式。在堂前的院子里,有一根大竹竿,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斗笠,插上一朵红色的春花作为自己的签名。另一个人和孝男面对面站着,按照里外的顺序把寿衣一件一件给他穿上。套上袖子后,将麻绳穿入袖子,在袖口处打结。然后孝文拔出双臂,拉出寿衣,放在新的米筛上,放在正殿供死者使用。竹帽被扔在屋顶上。“套衫”仪式结束后,孝男或孝女要吃一碗甜甜的汤圆。

一般来说,“套衫”的习俗是为了方便逝者更衣,可以一次性穿上,不用一件一件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也方便设置。然而,戴着一顶竹帽,在竹椅下放着一根“芦苇”,令人费解。原来这是由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头上戴一顶竹帽,表示“头上不戴晴空(晴天)”;“脚下加芦苇”,意思是“脚不清(向)地”。满清时期,闽南人活着就要忍受清朝的压迫,死后也绝不希望自己的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通过“套头”仪式得以宣泄。代代相传,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改变。

从“乞水”到净身再到给逝者换寿衣,都叫“穿”。“打扮”就是给逝者穿上“一件旧衬衣和牛仔裤”,古代称之为“小型葬礼”。“小棺木”之后,是死者遗体的“大棺木”,俗称“入大棺”。厦门海关不应该直接称呼“棺材”二字,而是?大错或寿板是死者的住所。死者“入楼”?,表示逝者灵魂生命的重大转折,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

进入棺材

死者遗体入棺前,要举行“放钱”仪式。“幸运儿”或“四公”通过死者的手将12Q铜钱悄悄塞到米斗里,然后一个个分发给死者的遗属。这时,“好命人”或“四公”喊了;“放开钱,子孙万代富!”意思是逝者给后人留下财富。“手到擒来”的儿孙们,还得用带子穿铜钱,绑在手腕上。孝子男用麻带,有的用白带、绿带,称为“手底钱”。他们既孝顺,又感激逝者把富贵吉祥的征兆传递给自己。

逝者遗体入棺,必有孝养。媳妇帮脚,其他孩子帮手。把尸体放好以后,用“水被子”盖好,用写有死者姓名和出生年月的木牌盖在尸体上,并叫死者的名字,要求他依附木主,然后要求他离开木主。只有这样,工人们才会盖上棺材,在丧亲时给工人发“红包”。

盖棺后会举行“棺祭”仪式,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果棺材要埋很久,做完之后会被工人钉牢密封。过几天埋了,还没埋就封了。

死者遗体进入棺材后,放在门外的“山轿子”融化,让死者的灵魂乘轿子到阴间报到。这时候不能送金银纸丧,也不能送金银纸钱。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子、席子等物,应丢弃在空旷的田野里,或放火焚烧。

在“大丧”过程中,僧道不断敲钟敲鼓,诵经。

闽南的习俗还包括“敲棺头”和“跳棺”。如果死者父母活着死了,会用棍子敲棺材头,谴责死者是儿子,不尽孝道。如果死者是女的,丈夫要改嫁,就要手拿伞,背个包,跳过棺材,喊一声:“我要去边疆。”这样,以后如果男人再嫁,死去女人的鬼魂就不再管了。死人就是这么容易被骗,所以闽南还有一种说法叫“傻死人”,用来打容易被骗的人。

“大丧”之后,死者的亲属都要正式穿上丧服,古代的仪式叫“成服”。也有人死后穿丧服。

一套完整的丧服,除了衣服之外,还包括“孝鞋”、“白头”、“孝帽”。

孝顺鞋;孝男是草鞋,已经织成了麻带;女人是布鞋,缝一小块“麻”或者“二麻”,看和死者的关系。孙子的鞋子上盖着布。

“白头”:死者亲属佩戴的白色丧巾,由白灰布制成。做孝巾的时候,不能用剪刀。必须用手撕,撕成方块,然后斜折,折成三角巾,绑在额头上。孝巾是在你的额头中间围一小块“麻”或“麻”。孙子的“白头”是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洋”)做的,上面缝一小块蓝布。还有的家长用“白西”布缝一小块红布,缠在左臂上,而不是缠在头上。没穿过孝服的孩子,要在孝服毛巾上的“麻”、“麻”或蓝布上缝一小块红布,减少挫败感。

“孝帽”:已婚的孝男戴一顶用白纸做成的纸帽,两边垂下黄麻至耳,帽上加一个用麻条包裹的“孝箍”,也分“一麻”和“二麻”。女人们戴着由白灰布制成的“香头”。“甜头”呈长方形,像一个相邻两边有缺口的面粉袋。没有缝隙的窄边盖在头顶,其他部分搭在肩上,直垂腰部,大人小孩都穿。

依五服服丧、丧期三个月至三年不等,以服丧为适宜。丧改后,丧期也相应改变。

大厅布局

哀悼结束后,灵堂正式装修,气氛变得更加肃穆凝重。葬礼前,前来吊唁的亲友要跪拜,灵前有草席和红地毯,以示对吊唁者的尊重。衣架一到,孝棚里的家属泪流满面,失家烧香,递到衣架上。衣架掀起红地毯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垫,表示对丧亲者的尊重,然后点上香,跪拜。哀悼应该伴随着崇拜。崇拜;灵前香炉插香。晚上,男学生要在棺旁铺草守夜,头上放土块,称为“睡棺头”或“守棺脚”,至少三天。孝男枕着土块睡在草地上,古人有“丧亲在草中”、“丧亲在上面”的意思。叫做“枕苦而眠”。丧亲者去世后,每天都要在灵前敬茶敬饭,称为“捧饭”,早晚各一次。“捧饭”时,孝顺的妻子要嚎啕大哭,呼唤死者“起来吃!”叫“醒了叫你困”,视死如归,极其孝顺。

即使是死者下葬后,所有祭奠死者的日子依然举行,提前一三天嚎啕“睡醒叫困”再“捧饭”,直到丧期届满才“捧饭”。所以“除鬼”又叫“三番”。

棺材牺牲后,除死者去世或患病后立即下葬外,一般需要“十天”(即七天以后)才能下葬,穷人要两三天到一两个星期才能下葬。“三月七”之后,一定要选个吉日下葬。富人把棺材放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形成了闽南丧葬的一种陋习。

放棺材安息一般是出于孝顺的考虑。百姓越久不丧,越是孝顺。如果老人去世后尽快安葬,会被视为不孝,草率处理。在舆论的压力下,他们都不得不停一会儿。

闽南是商业中心和侨乡,出国经商和出国的人很多。为了等待子子孙孙从丧期回家,也要停止枢转。也有止损集资的。

更迷信的人,为了找一个风水好的吉祥之地,拖延时间,或者相信择日者指定的吉日,长期不埋。有的大户人家和“房柱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自己的择日老师选了不同的日子,有的请风水先生选了一个基地。选定的吉祥之地相距甚远,打不了多久,就无限期埋下去?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一般都会停在自己的正厅。因为特殊原因,家里停不下来,可以在附近另建一个小屋,或者送到寺庙里;停了的棺材应该是工人画的。画棺多在丧期进行,如“做七”、“百日”。画几遍,甚至几十遍,以示孝顺,看时间长短和经济能力。

闽南的棺材大多是用六整块杉木板做成的,一头厚一头小。一般棺材都是漆成红色,外面包金。有的绘彩色花鸟人物,棺头用金字写“福”(死者为男性)或“寿”(死者为女性),字旁绘蝙蝠图案。棺尾绘有香炉、烛台,以及少男少女举旗招引的图案。

担任官职

闽南丧葬俗称“出山”。出山前,应提前通知亲友前来参加葬礼。一般多为口头通知,互相传达;还有其他的“讣告”和书面通知。后来,“讣告”发展成铅字印刷和精心装订的卷册,包括讣告、死者肖像、每个人的悼词等等。

“出山”那天,亲朋好友都到了这里,丧亲的家人披着麻衣,戴孝穿着丧服。参加葬礼的亲友大多左臂佩戴白布,后人用一朵小花或小白纸花佩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刻,孝孝等丧女抚棺痛哭,称之为“哭棺头”。这场哀嚎直到棺材被绑好才会结束。孝男跪在棺材边痛哭。时间一到,棺材被抬出大门,这叫“翻棺”。

“棺木转运”后,举行隆重的仪式,俗称“起柴”,又称“起车”、“开灵”,即献棺安葬。灵柩前设祭台,安排五个葬礼,随后是女婿的祭品,其他亲属的祭品放在最外面的祭台上,点上蜡烛,焚香。丧主(孝主)先三拜九拜,然后丧主家属再拜。家庭祭祀结束后,哀悼者进入祭坛底部,鞠躬感谢他的妻子和其他外国亲属。当这些外国亲属跪拜时,司仪命令他们跪拜,并为他们念颂词。念完悼词,外国亲属也要跪下磕头,跪在地上哭。这时,送葬者从祭坛下爬出来,跪在他们身后。外国亲人哭丧祭拜时,通常因为对逝者缺乏真挚的感情而哭不出来。他一开口哭,一口气就把地上的灰尘都扬起来了,一波又一波地被称为“喷土粉”。女婿一方不仅有祭拜的义务,被戏称为“喷土粉”,还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打出“灵”的横幅。没有女儿的家庭往往要认一个干女儿,死后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内外亲人跪拜后,丧主继续跪在灵位一侧感谢其他亲友的祭拜。

“柴头”祭拜后,举行“钉棺”仪式,钉棺盖。当钉子被封上后,死者的后代一起跪在棺材的尽头。每钉一颗钉子时,“四句话”由同一个家庭的“好人”念出,祝愿“一把斧子”:“一点东方之木,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住在福禄;南方两点,子孙代代送伙计;西三分金,代代送一万金;北方四时,水将世世代代富庶;”五时中央成巴图之地,子寿彭祖。“我每念一句,我的后人都回应‘好’!最后一颗钉子只是象征性的一点点,然后被丧主用牙齿拔掉。这就是“钉子户”吗?”“灭丁,子孙将续。如果死者是女性,钉子应该由“外家”长辈象征性地封上。

这时,丧乐队围绕着碗打着行进的节奏,丧亲的孩子排成一长串,在司仪的带领下,围着棺材转圈,这叫“转棺”。说完,孝顺的妻女哭着哭着跳到棺材上。

其次是“悬棺”。工人用绳子将棺材绑在一根俗称“龙专用棒”的长木棒上,木棒两端各系一根小棒,一般每端四八人抬,其中* * *八人或16人。各家都以派同姓年轻人抬棺材为荣。绑好龙竿后,盖上棺盖。棺盖上部为装饰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为绣花帘。棺盖上方,吉祥物直立,男为麒麟,女为凤凰;都是鲜活的闽南工艺品。木杆前端安装着五颜六色的彩色塑料水龙头,木杆尾端的龙尾弯曲,象征着逝者灵魂不灭。吉祥的麒麟兽和凤凰将伴随乘龙向西到达极乐世界。

大型“出山”往往携带数十阵云、鼓或“戏”之类的“斧”,围观者挤在一起看“热闹”。失去家人的邻居、亲戚、朋友,以前受过逝者的恩情,常常在经过山队的路上设祭,以答谢逝者,称为“路祭”。每一次“路祭”,棺材都会停下来,抬棺材的人会用杠杆把它托起,并敲鼓。孝主会跪拜感谢吊丧的人,给他们白布,白布上也会缠上红丝线。

许多后代失去了家园。当他们出山的时候,幸存者并没有走在棺材后面,而是走在棺材前面,从“龙杠”上的水龙头里抽出两块白布。幸存者在两块白布中行走,爬上布条,颇为壮观。厦门曾被俗称为“拔龙须”。孝主手里拿着兔子尾巴走在中间。“龙须子”的两前端为女婚或孙女婿或侄女婿,称为“龙眼”。“拔龙须子”源于古代的“执刷”仪式,意为殡仪员将灵枢拖至墓地。府风俗,三代以上的人,老人出山,有条件的一定要“拔龙须子”,以壮观异。“抛龙须”出山队列,棺后鼓钹,称为“吹后格”。

闽南大学传统的“出山”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是生者对逝者尊重和缅怀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达,也是对逝者灵魂和感情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对家族阵容的大检阅,社会关系的大曝光正是展现“家风”的时候。在盛大的《出山》中,闽南装裱技法、各种亭桥、服饰、曲轴、歌子阵、戏剧、鼓铁、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钢琴曲等。相继出现的,五彩缤纷,相得益彰,展现了闽南灿烂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向往,令人神往。

被埋葬

棺材到达墓地后,棺盖被取下,抬到墓穴。孝顺的儿女分左右,跪拜,痛哭,道别。和尚或道士在念经。唱完之后,人下葬的时候,先放墓志铭,然后拔掉棺材下面的通风木塞,把棺材抬进山洞,盖上荆灵。孝男把“木头人”放在棺材上,要求死者的灵魂附在主人身上。孝男先盖了杯,再盖了碑。

墓旁有一块土地碑,碑上写着“后土”二字,表示点官要在棺椁下葬后,用五三祭品祭拜土地主人,并烧金纸。

祭祀结束后,孝男将木主背在背上,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点官用笔墨“点主”。原木主身上的“神主”二字,先写成了“王玉”。这时,负责点穴的官员先用红笔在王羽身上点一个红点,再用墨水笔点一下,“王”字就成了“主语”。传说过了这个点,死者的灵魂就固定在木主身上了。闽南语中的“点主”是先点红笔,再点墨水笔在主牌或神像上。主日那天,当官的也要背吉祥的句子:“指天,指地,指眼睛,指耳听,指孙王兴大师。”你点完画笔后,把画笔朝太阳方向一扔,只留下星笔。殡仪馆下令后,人们祭奠官方,然后把主人放回装满五谷和格子钉的米桶里。饭桶放在墓碑前,移过“后土”祭祀仪式,跪拜到坟前,然后烧银纸。

墓祭结束后,将谷种撒在坟头上,一部分带回家,让后代富足。送葬者和所有幸存者围拢了一周,然后抬来一块坟土,放在米桶里。

木主被孝子抱着,坐轿子回家。这叫“归主”,也就是邀请逝者的灵魂回家。归主时不能原路回家,过桥拐弯时要叫死者的名字,请他跟着你回家。在“归主”的时候,我们还会继续滴从墓地附近抽出来的水。木主被在家的女人抱回家,在室外的马路上哭。

从坟前请回来的木主人被放在正厅的临时棺桌上,坟土放在香炉里。桌上摆放祭品和桌头,点上香烛,举行葬礼仪式。那些从墓地回家的人应该依次在他们的主面前点上香和鞠躬。

冷静下来后,宴请亲朋好友和酒席的最后一道菜,一定是水煮红酒糟配猪肉,俗称“红槽肉”。参加葬礼的人吃“红糟肉”是幸运的,所以请吃这种酒席,也叫“吃红糟肉”。这个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现代人以一场“红槽肉宴”来感谢亲友对分娩家庭的关心和帮助,以微弱的哀悼气氛为葬礼的关键阶段划上句号。

在棺木下葬后的第一天、第二天或第七天,丧亲者应上山检查坟墓的状况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真的已经下葬,而不是掩埋。巡山表现出悼念死者、负责孝顺的情怀。

巡山期间,死者遗属身穿麻戴孝,准备祭祀仪式等祭品。首先,他们用金纸烧“土”;先墓后,烧银纸。每个人都应该烧香,点蜡烛,并提供他们鞠躬。至此,安葬真正结束。

悼念已故的父母

孝,古名?哀悼?俗称?孝顺?。有人穿丧服,有人穿?兵库?是的。戴孝的哀悼期从几个月到三年不等,有的已经结束了7749天,有的已经到了?一百天?还是?对年份?后孝;还有三年丧期,丧期满了就脱孝。

祭祖

向死者献祭?脚饭?起初,葬礼过程中的许多仪式都是对死者的祭祀。死后每7天祭祀一次叫什么?做十天?,还叫什么?做七个?。大部分闽南人都这么做?七十岁?。一、三、五、七是十天,二、四、六是十天。初十和七十日是儿子们的主祭,俗称?孝顺?;第三天由出嫁的女儿庆祝,俗称?检查一个男生十天?;五旬节由已婚孙女庆祝,俗称?查个孙子?;其他十天只是一般的祭祀。十天更隆重,尤其?十天结束?牺牲是丰厚的。做什么?十天结束?经常要烧?灵璧?,也就是把纸棺材烧成灰,送给逝者的灵魂。大部分闽南语都在那里?做十天?30岁,50岁,70岁?做功德?,通常在五旬节,但也在百日、一年(纪念日)做。?做功德?即歌颂逝者,表示子孙的感激之情,祝愿逝者早日转世。?做功德?时间不一,一天一夜,三天三夜,七天七夜。一般在丧中殿布置功德场,悬挂绿白竖对联,表达对逝者的哀悼。经常做功德?五个还是七个?一起做?道场?。要烧功德道场吗?灵璧?。?灵璧?请糊纸铺独断专行,大规模地在广场上搭起四合院式的竹架糊纸,堂匾高挂,死人纸坐其中,仆从两旁侍奉,卧室里有各种家具摆件,道路桥梁,车船,街边店铺,行人风景,最后被烧毁。还没有?对年份?正月初三,殡仪馆要祭祀死者,为死者?烧一张新床(竹纸做的床),让死者睡在冥界的新床上。

剔骨

剔骨,又称?捡骨头?俗称?捡骨头?。?捡骨头?一般3、5年或7年清明节死者下葬前后10天内,也有其他吉日。当时死者亲属要求土方掘墓开棺,将尸骨捡起露出来,按照人骨的连接方式,用红丝线装在特制的腰鼓状陶瓮中,称为骨瓮,俗称?金瓶?。还有存放在小棺材里的骨头,叫什么?金棺材?,还叫什么?一口棺材?然后转移到新的洞穴或者埋在他的洞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