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节的起源和习俗是什么?
2.从冬季至日之日到惊蛰之日后的六天,* * *有9981天,其中九天称为“九”,即公历从65438+2月21或22运行到3月11或12。永定河沿岸的民间把这段时期称为“九天寒气”,曾经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年不开枪,三九四九年走冰面,五九六九年看河边柳。79河开,89鹅来,99加19,牛往各处去。”
3.永定河两岸民间流传着“冬天的至日大如一年”的说法,俗称“崖岁”。在旧社会,每到冬季至日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鱼、蔬菜等食物,先祭拜祖先,然后是父母和长辈。
4.人们会在冬天的至日节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学圣人张仲景原本是一名官员,他在寒冷的冬天退休回家乡了。在路上,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很多人的耳朵甚至被冻住了。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很难过。冬天至日的那天,他在空地上搭起一个棚子和一口大锅,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温补的药材熬制而成的“祛寒焦耳汤”。做完饭,给每个人一碗。此外,将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皮包成耳状的“角儿”,分发给两个冻伤的人。吃完后,人突然觉得浑身发热,耳朵也发热。从冬天的至日到新年前夕,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人们的耳朵冻伤。从那以后,每到冬天的至日,人们就模仿焦耳的样子,把它做成“饺子”。
5.农历十一过后就是冬季至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二左右),数到九。进入第九个年头后,民间降温活动开始流行。第九天,人们喝酒来降温。席间,他们习惯摆九菜九碗,餐桌上的人用“九花”坐位,取第九年乘凉之意。
6.明清皇帝有祭天的仪式,称为“冬至日郊”。皇宫里有一个仪式,数百名官员向皇帝表示祝贺,他们还互相扔刺,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是民间并不把冬天的至日当作节日,而是有一些适时的活动。
7.而满族人则在冬季至日的五点钟,邀请自己的嫡亲表兄弟、至亲好友在院子里席地而坐,杀猪祭天,也就是祭祀“祖先的杆子”。在大门的东南角,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是葫芦形的顶端,方形的木架微微低垂,里面是拌着猪肠丝和猪腔骨的米饭,用来祭祀乌鸦。乌鸦是古代氏族的图腾(氏族符号,北方大部分氏族以鸟为氏族符号),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白肉”,俗称“神余”。
8.冬季至日过后,中国各地纷纷进入寒冷季节。此时恰逢我国小寒、严寒节气。俗话说“拉齐巴拉冻掉下巴”,还有“小寒寒冰团”的说法。微寒是指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看,大寒大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往往是小寒但比大寒更冷,可以说是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言道“寒在三九”,“三九”正好是小寒节气。它被称为小寒而不是大寒,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说:“月初天冷时?半个月就大了。”按照当时的情况,一直延续至今。据说早些年,每当黄河流域的农民稍有感冒,他们家就用“九九御寒计划”来御寒。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要特别注意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防寒保健,安全度过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喜迎春节。
9、尤其是年轻人在寒冷的12月,有人穿“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这种极端的打扮不合理。衣服的保暖性与衣服内部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面料的气孔不是直通的,所以两种保暖性都很好。寒冷的冬天出门,要注意保暖。“寒从脚起”,所以人的脚保暖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