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县的民族文化
第一,火把节。火把节(彝语称杜梓)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日期,原则上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期三天。然而,一些人选择另一个吉日来庆祝前后的节日。第二,过年过节。春节(彝语称为Kushi)是彝族的另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人的过年日期不一样,一般看农活完成情况。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每年农历的11.16-18定为彝族元旦。
第三节,2月8日和3月3日。2月8日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每年的三月三日是农历三月初三。四、第十五天。一般来说,彝族不庆祝春节,但在农历正月十五,他们打鸡破嘴,打猪头辟邪。
2.规定饮食
第一,饭菜。彝族生活在山区,食物主要有土豆、荞麦、燕麦、大麦、玉米、圆根、蔬菜等。
第二,肉。彝区主要有牛、羊、猪、鸡等,羊肉最贵。杀猪要用火去毛,或者用开水去毛。杀一只羊,用木棒打脖子倒地,然后掐住它的喉咙而死。杀死牛,用斧头猛击头部,牛晕倒后割喉,放血剥皮。杀一只鸡,掐住它的脖子而死,烧焦或烫伤它。
第三,喝酒。彝族人很看重酒,婚丧嫁娶、节日宴请、调解纠纷、驱鬼求神都少不了酒。彝族人好喝酒,特别爱烈酒,习惯喝“少酒”,即喝酒不吃菜。彝族人有一个规矩,就是鲁豫,男人带酒,女人、亲友带酒来访,都要送礼,要么是钱币、衣服,要么是牲畜、粮食等等。
第四,喝茶。彝族有好茶,中年以上的男女都有喝茶的习惯。用小陶砂锅煮,用小精制瓷杯当茶杯,用荞麦饼、炒面当辅食。有些人还往茶里加盐。第五,吸烟。彝族人爱抽自己的兰花烟,有一句话叫抽不出年代。彝族谚语说:“烟是子孙后代的烟,烟是子孙后代的兴旺”。几乎所有的彝族成年人和老年男女都吸烟,青年男女也吸烟。
3.衣服
建国前,宁蒗彝族的装饰品以金、银、铜、玉、骨、贝等原料制成,种类繁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喜欢佩戴饰品。男人有在左耳戴珠子的习惯。彝族服饰以羊毛、亚麻为主,女性服饰款式随年龄变化,尤其是下裙、头巾。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男装风格差别不大。色调和绣边程度与年龄和身份有关,一般年纪大的素净,年纪小的艳丽;傩的服饰比较朴素,即使是年轻女子也很少绣边,以示庄重和高贵。人的衣服更华丽,富家少妇的衣服都是绣花的,光彩夺目。无论是女装还是男装,还是挪威和人民的服装,季节性都不强,冷热不变。一年四季都穿着毛毯,既是避雨又是御寒。建国后,大部分男人和少数女人换上了汉服。穿彝族服装的,以棉、丝、纤维制品为主,款式新颖,缝制精细。
4.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宁蒗彝族实行严格的族内通婚、等级通婚、族外通婚、姑父姑母未婚、姑父姑母间优先通婚等制度。男女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年轻时指腹为婚择偶是很常见的。男女都没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权利。解放后,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异族通婚以及过去由于奴隶制的消亡而产生的所谓不同层次的通婚逐渐增多。青年男女有一定的恋爱自由,但仍有父母包办买卖的婚姻。5.葬礼
宁蒗的彝族,除了一岁前夭折的婴儿,蒙着牛皮,盖着盆的麻风病人,一律火化。1,节日庆典和祭祀礼仪
第一,春节。摩梭叫库什,意思是新年。摩梭人非常兴奋地庆祝春节。
第二,端午节。在端午节,摩梭人和汉族一样,不仅采药、饮雄黄酒、办酒席,还要烧松枝、烧年糕、洒清水敬酒、念经,祭祀山神、水神、日月星辰、诸神,以求保护庄稼、保护人畜、躲避冰雹、大风、瘟疫。
三、转山节(含泸沽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翻山越海的节日。
第四,祭祖节。农历十月,摩梭家家户户都选择大巴或喇嘛作为杀年猪的吉日。杀猪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请念经拜神拜祖。仪式很隆重。
第五,祭祀神灵的节日。农历正月十二,所有摩梭家庭都要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必须煮猪心。吃之前,烧香献祭,尤其是给牧羊人。
第六,土地节。农历11月30日,摩梭村以某家为重点,请巴为土地神念经,同时为各种害虫念经,请求天、地、山、水诸神禁止风、旱、涝、雹、洪、虫等灾害,以保护地里庄稼的正常生长,获得丰收。而叫巴为某家念经,家家都要用地里的树枝。
2.规定饮食
摩梭人以玉米和大米为主食,其他还有大麦、土豆、燕麦和青稞等。夏秋季节有青菜、萝卜、萝卜、荷花、胡萝卜等蔬菜,冬春季节有酸菜、萝卜丝、鱼干、酸菜鱼。晚饭前,我喜欢喝酥油茶,汽巴为我伴奏。摩梭家会挤牛奶,会做酥油,会做印饵粑粑,会炒米粉,会做豆腐,会做凉粉。肉制品中,猪肉脂肪(又称琵琶肉)最贵。我喜欢做香肠,猪脚,米饭灌肠,猪肝干。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苏利马。
3.衣服
摩梭男女在13岁之前都是穿长袍系腰带的。65,438+03岁的仪式结束后,男女都穿上金边礼服,以银币和彩珠为纽扣。扣子在右边,脖子中央有一个领扣,右边肩胛骨旁边有一对,右边腋下有两对。妇女也穿缎子内衣,在金边衣服下有黄色或绿色的衣领和袖口。穿百褶裙,裙布最少24尺,最多30多尺,裙子及踝。用各种颜色的线绣花边。传说不绣边,死时找不到路。其实是为了美。摩梭女人也讲究首饰,头上扎一条牦牛尾巴做的假辫子,尾巴上扎一大束彩色丝线,以蓝黑为主,辫子长4-5尺,扎成发髻,用彩色珠子装饰。彩色拖尾垂于左耳鬓,佩戴耳环、手镯,腰间系红丝带、戒指,胸前系银链,耳环、戒指多为银,手镯为银、玉。摩梭族男子头戴宽边毡帽,身穿金边束腰外衣,腰束腰带,腰佩短刀,脚穿阔腿裤,脚穿长皮靴,裤子叠在靴子里,系上彩带。这和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是古代牧民的遗产。和藏族接触多了,摩梭男人的衣服和藏族差不多,有的还穿红色的衣服(也就是藏族的衣服)。4.葬礼
摩梭人行火葬的丧葬仪式比较复杂,一般分为洗尸、绑尸、定魂、停尸、装棺、上路、讲解族谱、洗马绕村、感谢村民等几个步骤。
5.母系家庭
母系家族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娶,家族按母系计算,家族财富由女性继承,祖母为父,祖母不在,母亲为母。男人出去做生意挣钱,女人做家务,负责农业生产。与摩梭家庭结构相对应的阿夏婚姻,是摩梭人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也是滇西北最著名的文化旅游资源。阿霞婚姻可分为阿霞异姓婚姻和阿霞同居婚姻。前者的特点是双方平时都住在娘家,男方只在晚上住在娘家,早上回娘家。他们所生的孩子属于女方家庭,他们的姓氏跟随母亲。这意味着男人不和女人结婚。阿霞的同居婚姻是男的去女的家或者女的去男的家同居。无论阿莎的异族婚姻还是阿莎的同居婚姻,感情都是基础。一旦双方关系破裂,阿莎和夏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婚姻自主,注重感情,有情无义,聚散自由,是摩梭人阿夏婚姻最显著的特点。1,节日
普米族的主要节日有巫溪节、十五国庆、端午节、七月半、品年节、转山节等。“我的过去”节(“我”是新年的意思,“昨天”是新年的意思)是普米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腊月初六或初七、初八举行。腊月十五是正月十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秋收尝新节,把新粮变成美酒,先祭祀“宗巴拉”神,再祭祀祖先,然后一家人尽兴饮酒,畅谈当年的丰收景象。转山节的日期不固定,有的选农历十月的某一天,有的选农历七月的某一天。
2.规定饮食
普米族一般吃大米、小麦、青稞、荞麦、土豆、蚕豆、芸豆等。蔬菜主要是黄瓜、甜瓜、辣椒、萝卜、蔬菜、西红柿。肉类通常是猪肉,牛肉和羊肉,喜欢喝牛奶,制作酥油和奶酪。宁蒗的普米族喜欢用酥油茶炒面。尤其著名的是“猪肉猪肉猪肉”,是将宰杀后的猪取出内脏,去骨,在猪的肚子里撒上盐和胡椒,然后将猪的肚子缝合,风腌,成为完整的腊肉,普米语称之为“杂公”。因形似琵琶,故又称“琵琶肉”,为待客上品。普米族人喜欢喝茶,抽烟,喝酒。茶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酥油茶、油茶、盐茶、核桃仁茶、雪茶等。有干烟、鼻烟、香烟等等。有三种酒:甜酒、黄酒和白酒。酒是祭祀和待客的重要礼物。普米族人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来访,总会被介绍上桌,配以酥油茶和炒面,再配以一大碗苏里玛酒。吃饭时,主人端出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肚,外加一碗葱蒜辣椒花椒香椿酸辣汤,主人殷勤陪伴。只有在客人吃完后,一家人才能开始吃饭。3.衣服
1949之前,普米族少男少女小时候穿的都是亚麻长杉和亚麻腰带。13岁成人礼后,男子穿大麻布,宽裤,羊皮领。富有的家庭穿着黑色和蓝色的灯芯绒上衣,大衣和羊毛外套,腿在膝盖以下用布包裹着,腰上绑着一把刀。他们大多光着脚,有时穿着自制的半筒猪皮鞋和手镯、戒指。普米族妇女鲍·图帕梳着辫子。她喜欢用牦牛尾巴和丝线编成辫子戴在头上,对于她浓密的辫子来说很漂亮。穿着红、白、蓝、黑等颜色的金边,穿着打褶的连衣裙,喜欢绿、白、蓝等颜色。腰间系着红、白、蓝、黄等颜色的宽丝带,背上系着白色羊皮。胸前戴银链,手上戴手镯、戒指,喜欢用彩珠做头饰或项链,耳朵上戴银戒指或玉坠。普米族老年男女的服饰与成年男女基本相同,只是服饰的颜色不再鲜艳。一般使用蓝色和黑色的面料,不使用饰品和假发。裹着几米长的黑色大头手帕,系着素色腰带。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普米族和大陆人一样,穿上了棉、毛、化纤的衣服。但是普米族服饰的民族特色并没有改变,只是衣服更加丰富多彩,面料更加精美,款式更加新颖。
4.婚姻习俗
宁蒗地区的普米族至今还保留着“抢婚”的习俗。“抢婚”是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生米煮饭”结婚的一种方式。男女双方事先偷偷约定了婚期。结婚那天,姑娘还是随便出去打工了。那人派了出生日期相同的人暗中跟踪,抓住机会,一下子就抢走了。抢到手后,他大声喊道:“某某请你喝茶!”女孩假装反抗。准备充分的亲友闻讯后,迅速出击,与婚礼宾客展开激烈搏斗。因为人多,最后女孩被接了回来,然后被她簇拥着回家,举行盛大的婚礼。女方父母虽然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别无选择,只能默许,准备丰盛的食物庆祝女儿的婚事。
5.葬礼
普米族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永远不会离开身体,身体会被焚烧,但灵魂依然存在,从而形成了一套安放灵魂和处理身体的丧葬仪式。宁蒗的普米族实行火葬,各地葬礼不一,但都实行二次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