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班上翻译了吉日。
正统佛教
其实佛教的本质是没有信仰和迷信的区别的。佛教就是佛教,基本内容在哪里都一样。佛教是从佛陀释迦牟尼的大悲大慧海中显现出来的,佛陀是一位大觉者。是一种充满智慧、善良、光明、清凉、舒适的教导。根据这种信仰建立起来的邪教形式就是佛教。
所谓真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恰当的宣誓,正确的认识,诚实的信仰,真正的信任。正面信的内容要满足三个主要条件:一是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具有普遍性;第三,必须是必然的。换个说法,过去一直是这样,现在到处都是,以后也是这样。
任何对一个真理或一个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就不是信仰,而是迷信。一种宗教教义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过不了环境的引导,开不了新境界。是迷信而不是信仰。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乘宗教流行地区的正统佛教,尤其是中国的正统佛教,从来都是山中高僧和少数君子独享的。至于民间的正统信仰,从来没有普及过。普通大众一直生活在儒释道混合信仰的观念中,比如鬼神崇拜,相信人死了或者有鬼,这些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一种与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现象。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一般发生在各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缓解精神上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纷争,以及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人的体力和智力一时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神灵的指引、帮助、救助和保佑,利用求签、求签、降灵、拖死、助鸾、祭祀、许愿等方法,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提倡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神灵的混合体。宋代以来,儒释道融合,神、仙、佛、菩萨不分。清末民初以来,更出现了所谓的五教同源,即叶教和回族教。通过灵媒、魔术师、六安祭坛、尼姑、人和道具,如灵牌和木杯,邀请自称是神、仙、圣、贤、菩萨和古佛的人给希望得到帮助的人提建议。不同的是,佛教是通过理性劝导、修善积福、忏悔念佛来达到祈祷的目的。然而,一神教的信徒以唯一的神为祈祷对象。民间信仰也把各种宗教的领袖奉为神灵。不同的是,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主,有教史,有教理,有教器,有教团。民间信仰是多神教。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要配备签管、六安坛、仓廪、杯盏,也不要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神和偶像,以免沾染民间信仰的色彩,被误认为是把多神论者当作佛教来崇拜,这是民间信仰的主流。
佛教如何满足大众的需求,满足民间信仰的需求?这个要重点宣传信佛菩萨的作用,或者阐述一些常用经书的功效,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功效,细致、深远、古今。观世音菩萨被称为灵感、拯救和慈悲。阿弥陀佛被称为无上医王,又称无量寿、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使人应需,长寿,求智。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数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女性世界的领袖,是人与自然的导师,是黑夜的灯塔,是苦难之海的善良导航。诸佛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众生的呼救,具有解脱一切众生的全部功能。所有的大菩萨也都有六种神通,随时随地都可以吸收,都一样,都应该满足一切众生的合理祈祷。那么每个人只要选择一个佛,一个菩萨,或者一个特定的法门和咒文,就可以轻松达到民间信仰的所有要求,更不用说更进一步,从民间信仰的宗教层面,达到利己、利他、自由的境界。
密教有不同的目的,不同层次的修炼方法。中国的天台宗、华严宗也编制了各种仪轨、仪轨来实践各种经书所宣示的教义,与民间信仰的多神教不同;只追溯佛教的源头,没有多元化的仪式。佛说佛法无止境,任何佛法只要你专心修行,都可以成为一切佛法的主宰。所以《楞严经》中有25种变通法,任何法都等于一切法,都有一切法的作用。《维摩诘经》昭示了必经之路,否则容易与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教信仰融合,给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不断改变自己的修行方法和崇拜对象,就会失去自己的中心目标。信佛,信三宝就是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和智慧。他们在佛教的正确引导下,修行一心一意的佛法,从而达到持戒、修法、发展智慧的一致目标。只要不离开三宝原则,日复一日地把读佛书、做佛事、守戒、布施、念佛、忏悔作为日常课,即使不求现实利益,现实利益自然会在日常生活中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