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个结婚日

交付日期是男方家决定结婚的日期,日期写在红纸上送到女方家。

准备结婚时,男方提前选好吉日(按农历计算),用红纸写好,准备礼物,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也叫“送日”、“送日帖”、“送日”、“送日单”、“送日单”。类似于古代“六礼”中的“邀期”。

在旧时代,我们非常重视结婚的日期,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好运,以避免邪恶,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人们经常请算命师或占星师来“挑日子”。王先生使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或男女双方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出生日期,综合计算无互助结婚的吉日。也有人翻翻皇历,参考应该避免的事情来选择日期。在大田,建议的结婚日期应该基于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但也基于双方其他家庭成员(除了女儿)的出生日期。如果一个人的星象与之冲突,就会选择新的日期。

除了神秘的算命理论和旧皇历的禁忌戒律,福建民间还流行着婚期吉凶的习俗说法。有些地方避免在春天结婚。无春之年是指没有立春日的一年,有些地方称之为“寡年”。显然是不吉利的,因为“寡”字与“寡”、“寡”、“寡孤独”等词有关。闽东、闽北很多地方禁止女子十八、二十四岁出嫁,有的只避其一,因为传说中的陈景谷夫人(民间女神)十八岁出嫁,二十四岁求雨,所以十八、二十四岁对已婚女子来说是不祥的年龄。至于结婚的季节和月份,福建人一般喜欢秋冬和仲春(尤其是秋冬),夏天很少。在闽南,禁止说五月、七月、九月,意为“五月错”(“五月”与“错”谐音)、“七月嫁鬼”(七月为鬼月)、“九月为重狗头”(“九月”与“狗”同音),所以婚姻不利。邵武人选择结婚的吉时,一般是逢周六、逢七、逢九、逢十二,月份多在农作物收获后的秋冬季节(即9月至次年正月),避开8月。秋冬是秋收冬储的黄金季节,也是农闲的日子。秋收后家庭比较宽裕,适合男女结婚。民间也有“秋收冬储,娶妻祭天”的说法。并在春节前结婚,“娶媳妇过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夏季天气炎热,食物易腐,人容易犯困,农忙,夫妻生活不便,尽量避免举行婚礼。有的地方,人们选择双日结婚,避免单日结婚;很多地方也有隔两个月零两天结婚的习俗。响应“应声虫”的说法。

女方一般会接受男方发来的婚期。在永定、泰宁等地,女方同意后,会给一个“允许期”的帖子。在德化,如果女方十天内没有异议,男方就如期结婚。在福清、罗源等地,男方选择婚期,要先告知女方家人,获得同意后,再正式写红帖作为“送日”礼物。在松溪,男方会送两三个“吉日”,女方决定其中一个。在邵武,“日”写在红纸上,请媒人在农历七月初七送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同意男方选择的吉日,就接受这个红帖;不同意就不收,还给男方家。男方家必须在下一年重选后的七夕当天送来。

“日期单”不仅要写下结婚日期,还要写明新娘上轿进门的时间。有些地方甚至要列出包括男女结婚年份、加冕时间、铺床时间、剪衣时间及其禁忌等内容。在惠安,婚礼“日单”要准备两份,一份给女方,一份给男方的祠堂或住居堂。

男方在送约会对象时,也要把最后一部分未付的嫁妆和其他礼物送给女方,称为“压约会帖”、“压约会单”。在福州及其周边县市,如长乐、福清、平潭等地,聘礼往往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礼”和“后半礼”。“前半礼”在订婚时给,“后半礼”(另一半嫁妆)在“送日”支付。在长乐,男方去讲结婚仪式,送到“下半礼”时,需要附赠一个礼物蛋糕,俗称“定日饼”。礼饼常数以百斤计,女方分饼给亲戚,预示吉时将至。当地有一首民谣:“天饼又圆又甜,我表哥喜欢冬天至日的边缘。有请易,有请农,有请各路亲友,恭贺佳期。”亲戚吃固定日子的蛋糕,知道结婚日期。他们都在婚礼前赠送物品(多为布匹、富贵宝,也有金银首饰),称为“添箱”。在福清,男方除了“后半礼”(还清订婚费),还要加猪蹄、面条等礼物;女方家赠送礼物蛋糕,多为100对,称为“日蛋糕”,男方将“日蛋糕”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婚期。在惠安,男方需要送去全部嫁妆,外加两四块“锦布”(一种靛紫土布),称为“晒布”。在松溪,送约会单要带六袋蛋糕和礼金余额。

目前城市居民选择的婚期一般是男女双方自己或家人约定,时间多以公历计算。很少有人再行“送日”之礼,择日的旧禁忌大多消失。但求好运、重庆典的心理依然存在,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休闲时间的习惯也延续了下来。结婚还是在秋冬春举行,具体时间选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在农村,“送行日”的习俗依然流行,婚礼期间“接亲日”的人不在少数。一些传统禁忌还是有市场的。比如1988年春节前夕,很多地方都掀起了结婚热潮。一个主要原因是“立春”节气在春节前夕,而1988年是农历的龙年。当你结婚的时候,你可以期待在龙年有一个孩子。然而,这种旧习俗的遗产已经被稀释,并逐渐与城市的习俗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