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新年习俗是什么?

蒙古人自称“蒙古人”。“蒙古”这一名称在《旧唐书》和《契丹国志》中记载较早,意为“不灭之火”。外号:“马背上的人”。蒙古族起源于埃尔贡流域,历史上被称为“吴萌石委”和“蒙古”。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人口480684.9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其中云南有1.3万人,居住在通海县孟新乡。中村和下村以自强不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把齐鲁湖畔、凤凰山脚下建设成鱼米之乡。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依赖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目前以养殖为主。蒙古族善歌善舞,民歌有长调和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欢摔跤。蒙古蒙古包和乐乐车是他们游牧生活中的伴侣。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卫拉特、巴尔胡布里亚特三种方言。目前常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14世纪初,原始文字经蒙古学者查格依·沃斯尔改造,成为通用的蒙古语。云南的蒙古族会说彝语和汉语,他们的蒙古语大致可以和北方的蒙古语沟通。蒙古语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蒙古秘史》等经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喝好东西”被列为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医学发明之一。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蒙古族禁止骑马和驾车靠近蒙古包,以免惊扰畜群;如果门前有火或挂有红布条之类的牌子,说明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禁止入内;客人不能坐在西炕上,因为西是供佛的方向;忌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忌红白,办喜事忌黑黄;避免在火盆上烤脚、鞋子、袜子、裤子;参观寺庙时禁止吸烟、吐痰和触摸器皿、典籍、佛像及大声喧哗,不得在寺庙附近狩猎。见面打招呼是习惯,即使是陌生人也要打招呼;同行和熟人见面,一般都会问“赛白奴”(你好)。如果遇到长辈或初次见面的人,要问“何赛拜努”(你好)。招待路人(不管认识不认识)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在蒙古族家里做客一定要尊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坐在地毯上围着火炉,但火炉的西面是主人的住处,主人不坐的时候不能随便坐。客人一般喝主人送的奶茶,不喝是不礼貌的;主人要求乳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果不方便多吃,就吃一点。献哈达也是蒙古人的高贵礼节。献哈达时,送礼者递下,递给对方,受礼者也要双手接过或让送礼者把哈达挂在脖子上,表示感谢。蒙古人在招待客人时非常注重礼仪和规则。比如吃羊肉,一般是把羊的琵琶骨带肉,四根长排骨给客人。如果用牛肉招待客人,给他们一根带肉的脊骨,半根肋骨和一根肥肠。对客人来说最盛大的宴会是羊肉宴。全羊的盛宴包括骨头、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些地区还加入了羊的心脏、肝脏、直肠和肚子。制作方法是将全羊各部分倒入大锅。水温升高后,加入一定量的熟酸奶轻轻煮沸,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焦羊头另起锅煮。加入调味料即可食用。开酒席时,将煮好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部朝外,羊头上要刻一个象征吉祥的“十”。吃的时候,主人要让客人切羊的推荐骨,或者是老人先切,然后大家一起吃。姑娘出嫁前,家里一定要煮羊胸给姑娘吃,作为告别。烤全羊过去用于祭祀仪式或敖包,现在已成为盛大节日或欢迎贵宾的特色菜。蒙古族命名习俗: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蒙古族越来越意识到名字的象征作用。他们男性命名的特点如下:1。根据民族心理习惯命名,如帖木儿、格色尔、巴特尔;二是根据长辈的期望,如:吉亚赛音(好运)、巴贾德(喜悦)白音(丰裕)吉日格勒(幸福)等。第三,按照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如:宾塔(50)吉仁台(60)大冷(70)等。四是以猛兽命名,如邵。根据自然事物的名称,如鲁超(石头)、阿格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女性:一是以明亮的星星命名,如那仁(太阳)、萨仁(月亮)、奥顿(星星)、那仁·高娃(美丽如太阳)、萨仁·高娃(美丽如月亮)等。以理想为名,如秦丝(聪明)、乌云(聪明)、高娃(漂亮)、斯琴高娃(漂亮聪明)等。按照这种方法,蒙古族妇女的名字有很多种。现代蒙古语名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名字前缀,所以只是名字,不应该理解为名字。姓前缀的人很少,只是个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