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是如何建立的?
笔者现在重点介绍一下明代中日关系史上的嘉靖海贼史,总结出一个“此敌非彼敌”的自我看法。作者研究的角度是中日之间的“交通工具”问题。因为中国和日本远隔重洋,如果没有先进的“越洋船”,“倭寇”就无法穿越。因此,在网上发表的《日本历史观再探讨》一文中,作者提出日本在明朝没有能力建造外国船只;永乐开始向日本进贡的两艘“贡船”,也是明成祖给予日本的无偿援助。这个问题提出后,有网友学者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到了汉朝,日本已经开始经过中国了。没有外国船,日本人是怎么到这里的?
日本派往唐朝的船只都是“日本船”,这是历史学家的“结论”!为什么日本明朝不能造外国船?
`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日本在古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成于什么时代?等等对日本古代史的基本了解。这个问题本来不在作者的研究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有人提出问题,他会忍不住认真回答。因此,笔者也仔细阅读了大量日本古代史的相关文献和史料,意外地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派唐舰是日舰的理论是日本学者发明的问题。
第二是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移民国家。
针对前一个命题,笔者找到了明治时期以来构建这一理论的一篇重要基础论文:1903,明治末期水井法子的论文《遣唐使》(注1);1920大正年间顾森饶南论文《论日唐交通道路》(注二);1926昭和初年金宫武彦写的《日本支交通史》;以及1955年森克己撰写的战后论著《遣唐使》一篇《遣唐使是日本船论的一个假设性问题》(注3)的研究报告,指出了这一外国理论的虚构性问题。对于第二个命题,是笔者即将整理的一份《日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移民国家》的研究报告。
“移民”这个概念在日本历史学家中是一个禁忌。
“移民”和“移民国”这两个词是日本史学界最忌讳的词汇,可能是日本史学界的“禁句”!因为当“移民”或“移民国家”这一历史概念被公开肯定时,无疑相当于公开否定了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以来所灌输的单一民族国家和帝国国家史观的教育目的。因此,日本历史学家避免使用对古代日本国家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移民”一词,基本上使用《日本国志》、《史记》等日本古代官方历史上发表的“归化人”或“移居者”。所谓“归化人”或“移民”,就是白话文里的“移民”。“归化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傲慢感(外在)和无知感(内在)。这也是日本历史学家顽固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初衷。所谓“归化人”,本质上不过是古代日本老一代移民的统治阶级用强烈的“中国思想”(日本称“中国思想”)来称呼新一代移民的一个称呼!“归化人”这一古老的“大陆移民”概念,在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皇国史观”盛行的时代,成为日本民族主义者鞭挞的对象,二战后,历史学家黄冠出面为“归化人”平反。主张“归化民”(大陆移民)对古代日本的国家建设贡献最大(注4)。1965年日韩基本条约签订后,为了顾及日韩关系正常化后韩国国民的感受,日本学界将“归化人”一词替换为“摆渡人”的专有名词,民族差异感不大。
古代日本成千上万移民的历史
日本古岛是个荒岛!他根据人口学家山山正三(Shozo Yamayama)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计算了“绳时代人口和人口密度表”,得出如下结论:公元前200年(秦汉以前)以前日本岛屿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有10万人左右,几乎是一个荒岛。而它的文化只是绳纹的陶器文化!在公元前200年以后的弥生时期(秦汉至唐宋),弥生人(移民)的人口呈直线上升,相当于汉代日本诸岛在中国的人口,唐代达到60万左右。人类学家川原和弘利用人口倍增模型的算法,参考秀山的绳纹人口表数据,推算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700年日本外来移民人数几乎高达150万。当把移民(弥生)和他们的后代算在内,他们的总人口几乎是原住民(绳文人)的9倍。这篇《萨哈拉百万移民论》发表后,震惊了日本史学界,成为日本古代人口变迁史的经典理论,但随即遭到国粹派学者的围攻。
日本历史学家基本肯定,如果没有长期大量优秀的“归化人(大陆移民)”和各种先进的“中华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引进,古代日本的文明将落后数百年。此外,关于日本古代民族的起源和国家的形成,日本史学界也有“骑马民族的征服”、“外朝起源”等外国政权的学说。此外,古代日本大和皇室与韩国百济皇室的长期姻亲关系,充分说明了古代日本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本质。简单来说,古代日本是由“大陆移民”建立的“移民国家”。所谓“大陆移民”并不是特指“中国移民”,而是泛指从东亚移民到日本岛屿的“古代人”。不过大部分是汉族,朝鲜族等东胡人,等等。从公元815年撰写的族谱《新写姓氏录》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王朝是一个外来的“移民王朝”。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中华文化的移民。三国志《魏徵日本人传》中写道:日本人“自古自称博士”在《晋书》中写得更清楚,说:日本人“自称太伯,然后说古代使臣称中国,都自称大夫。”“太伯”是《史记》中世家周(公元前1100)的长子太伯。太伯发现父亲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稷,就带领弟弟钟勇流亡到东夷满静之地(据《史记·正义》记载,即今天太湖北岸的乌溪一带),沿袭了当地满静(日人)纹身、掉头发的习惯。满静觉得他的正义,并返回崇拜为“吴太伯”。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与6世纪之交),吴越战乱,部分太伯后裔迁居日本列岛定居,成为东汉光武帝时期“奴隶国”和魏明帝“恶马泰国”的祖先。“大夫”是汉代的官衔。汉光武帝以后,“日本人”开始朝贡,享受“大夫”待遇,所以《魏徵日本人传》、《晋书》都是这样记载的。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皇后国“恶马泰国”在民族文化传承上,与汉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古代日本移民史研究的领军学者上田正明的研究指出,古代日本的长期移民时期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前前后后,近千年。这一时期有四个高峰:第一次大量移民是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其次,在第四和第五世纪之交;再次,从五世纪中叶到六世纪初;然后是四个阶段,比如七世纪中叶(注5)。如果将这四个移民时期与中国历代相比较,则是: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始于秦汉之交;其次是魏晋时期;再次为南北朝;最后到了隋唐时期。上田正明的这一观点指出了古代东北亚移民关系的国际政治和社会联系。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进一步讨论和分析这一点。
中原的动乱激发了周边民族国家的崛起。
上述中日之间的历史联系,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会导致大量的群体性政治移民直接或间接地涌向周边地区。中国古代政治移民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因此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媒介。由于古代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还处于人烟稀少、荒凉半原始的社会状态,也成为中国政治移民的托盘。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长期动乱的时期。从此,中原的政治难民开始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迁移。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动荡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原王朝失去了维护东亚国际秩序的能力,导致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少数民族政权崛起。所谓五湖十六国,南北朝等等,分了大概四百年!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日本)等东北亚周边的“民族国家”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无法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必须着眼于中国与东北亚的历史演变关系。
汉武帝殖民朝鲜半岛,开启了文明东北亚的契机。
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政治征服、统治和移民。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灭汉魏政权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包括在内的四郡,开始直接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为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文明传播开启了直接契机,同时也促进了汉文化向半岛南端及日本列岛等周边地区的间接传播。因此,大约150年后,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原二年),日本九州北部的“奴隶国”开始向汉朝派驻半岛的行政机构乐浪郡纳贡。请注意!后汉时期的“奴隶国”只是一个氏族部落政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它的朝贡只到当时汉朝统治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而不是汉朝的京都洛阳城!这个史实基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汉朝时,日本开始经过中国。日本人不出国是怎么到这里的?”问题。由于中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大约过了200年,中国的历史书《三国志》才开始在魏徵为“日本人”传播。这标志着当时作为东亚朝贡世界中心的中国王朝,开始承认日本皇后国歇马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的国际存在地位,维护了当时东亚的国际秩序。《三国志》以来,中国历代正史,如:《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
日本国家的雏形在南朝的宋朝就开始了。
日本国家原型(大和朝廷)形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宋代。从中国正史来看,晋书之前的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把日本称为“日本人”或“日本人”。在《宋书》之后的正史中,除石梁外,还有南、、北史、、旧唐书、新唐书等。,都把称呼改成了“日本人”或“日本人”,都把名字改成了“日本国”。更不用说《新唐书》之后的宋朝、元朝、明朝的正史了,基本都是叫“日本”或者“倭国”。中国古代对史官使用的词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日本人”或“日本人”转变为“日本国”或“日本”的政治概念,标志着日本古代国家制度本质的演变。因此,可以说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阶段是:东晋以前(五世纪以前),日本还处于氏族联合政权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正是从南北朝后期到隋朝(六世纪末),日本才逐渐演变为一个成熟的国家。唐初,大约七世纪初,日本正式演变为东亚地区一个国际社会公认的独立国家。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古代日本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动乱中形成的“移民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