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始于哪个朝代?

一、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常见的有:

1,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源于古代《易经》,“六”被视为阴数,“九”被视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合阳,二九为重,故称重阳,亦称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祥日子,这个节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庆祝了。

2.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景公。九月初九,他带着很多人爬山爬墙,感觉秋高气爽,于是认定这是个吉日。从此,他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出去爬山。后人模仿之,形成习俗。

3.据《续和》记载,汉代桓京曾跟随易学大师费长芳学习多年。有一天,费大师告诉弟子们,9月9日山茱萸要爬山了,桓景和家人因为听了师傅的话,活了下来。所有没有撤离的牲畜都死于瘟疫。所以每年的九月九日,我都出去爬山避祸,彼此习惯了。

二、重阳节介绍:

重阳节又称重阳节、晒秋节、“踏秋”,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旅游赏秋、登高望远、观赏菊花、遍插山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此代代相传。重阳和三月三的“春游”,都是一家人。重阳那天,所有亲戚都要一起爬山“避灾”。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魏晋以来,重阳节的气氛日益浓郁,历代文人都有吟诵。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一直沿袭至今。

将农历1989的9月9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重阳节的习俗:

高登崇阳1

重阳节首先有爬山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可以达到提神、健身、养病的目的。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志》就记载了人们在九月九日游览汉都。东晋时有一个著名的“帽子从龙山上掉下来”的故事。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晓,把一块饼放在孩子头上,嘴里说些话,祝愿孩子万事如意,这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初衷。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贴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是指“点灯”和“吃饼”而不是“爬”,用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现在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3、 ?欣赏美丽的菊花

历来有重阳赏菊、重阳节饮酒下棋的习俗,所以古代也叫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逢年过节开菊花会,全城的人都去开会赏菊。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吟诗成为时尚。在汉族的古老习俗中,菊花象征着长寿。喝菊花酒,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有记载,南阳山的人喝菊花的甜水,比较长寿。重阳节喝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必饮的消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在汉代已经出现。后来还有送菊花祝寿,摘菊花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节送菊花给钟繇(祝其长命百岁),梁健文帝《采菊》有“采菊在篮,朝露湿”之句,就是采菊酿酒的例子。直到明清时期,菊花酒仍很流行,明代郜琏的《尊生八记》中仍有记载。这是一种受欢迎的健身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