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事件的过程:张鼓峰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7月29日,10苏军士兵到张鼓峰北部构筑工事,尾高下令进攻,随后苏军坦克出动。乔雄没有向大本营报告,擅自命令佐藤联队进攻并占领山区,这完全违背了天皇的意志。然而,在听取了第二幕僚长俊多的报告后,天皇一反常态地下令:“覆水难收。”。希望前线士兵坚守边境,避免越轨行动!(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稻田雅治:与苏联远东军决战,见昭和秘史)换句话说,天皇愉快地承认了事态的发展,并对日军向多田的行动表示满意。"覆水难收。"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天皇的一贯态度,因为局势的发展对日军有利。既然皇帝违背了自己的政策,那么无论胜败,他都无意回到原来的状态。如果事情进展顺利。虽然各国都反对,但只要不动武,天皇就满意了。这种态度助长了军队的嚣张气焰,养成了不重视皇帝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大本营承认了尾翼高度的任意性。
7月30日下午,总参谋部收到朝鲜陆军参谋长少将·北野健三发来的紧急电报,内容如下:29日上午,大约10名苏军士兵出现在沙草峰以南1公里的高地,开始越界构筑工事。古邑(古城)守军以20兵于15击退。后来为了避免战斗,队伍撤退到阳关坪以南2公里的高地,正在监视敌情。
于是,他以副参谋长的名义,给韩军和关东军两个参谋长发了如下电报:沙草峰事件可由坚持不扩大方针的地方部队处理,望他们及时报告地方情况。
后来有消息说,前线部队对苏军在沙草峰一侧的进攻和非法挑衅进行了坚决反击。30日晚,张鼓峰被一举攻占,高地得到保证。
后来的经验表明,这就是19师官兵处境极其艰难的原因。
7月30日晚,日军潜入图们江,在防川屯集结,疏散当地老弱妇孺,留下65438+名08岁至45岁的男子挑水送弹药。
7月31日晚,12时,日军向朝鲜李宏毅的张鼓峰开火。第一发落在张鼓峰北坡的苏联领土上,第二发落在章谷峰上,第三发落在章谷蜂西坡上。一个日军旅于凌晨4点40分占领了张鼓峰。另一个旅在炮火掩护下于早上6点占领了沙草峰。日军再次进攻哈桑湖。
张鼓峰战事第二天,驻守延吉市的伪满军第八步兵团赶赴珲春待命,其第一营赶赴九沙坪增援。第三天上午,延吉地区司令员少将·吴元民视察了九沙坪,并于当天返回延吉。日苏停战谈判前,伪满洲国军政部代表少将·川岛带着日本关东军总部的高级参谋访问了九沙坪。
7月31日,多田君就这个新冲突的情况打皇帝,8月1日下午,给了他以下大单:
大陆生活号163
1.北朝鲜军队的指挥官应该暂时占领现在已经进入第一线附近的张鼓峰和沙草峰一带,并且在我军面前严格守卫满洲和苏联的边界。
第二,细节由参谋长指示。
昭和13 (1938)
据此,当天,参谋长发布了大陆指数第215号指令。
1.在张鼓峰和沙草峰附近,只要苏军不发起挑战,军事行动就不会超出最近几天的范围。军队的部署和行动。除了准备迎接敌人的反击,还应该维持现状。
第二,除上述外,军队前方要严防满苏边界,军队注意不要* * *敌人。
第三,军队的行动应该完全谨慎。
大本营在张鼓峰附近的沙草峰地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线防御的同时,对苏军坦克、远程火炮、飞机向我进行反击,为了不扩大事态,要控制飞机的使用。这样,装备实际上不如苏联的日军第19师团,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完全有被苏联优势火力打击的危险。
战斗进入第二阶段,苏军开始炮击,从8月2日开始,用坦克和重炮还击。
8月2日至8月6日战斗最为激烈。8月2日,苏军出动10飞机轰炸了张鼓峰、沙草蜂、庆兴、古驿。苏军远东军司令布留克将第四十师主力集中在博歇特湾西部地区,将第三十二步兵师和第二机械化旅调往哈桑湖地区,布留克亲自指挥博歇特湾战役。8月4日,苏军远东军步兵第32师和机械化第二旅的坦克营从南面进攻第52高地,步兵从南北两面进攻张鼓峰。8月6日下午4点,苏军猛烈轰炸了张鼓峰和沙漠黄蜂号。晚上,第40步兵师夺回了张鼓峰。于是日军出动全部兵力参战,发动夜袭,赶走苏军,重新占领张鼓峰。
在这五天里,日军遭到苏军飞机、坦克和步兵的重创,伤亡惨重。此外,桥梁被暴雨和上涨的洪水摧毁,从金青到罗晋港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因轰炸而中断。苏军占领了现在的蜜蜂,通往朝鲜的大桥被苏军控制,苏联太平洋舰队紧紧封锁了日本海的图们江河口。日军被包围在张鼓峰上,兵力和物资得不到补充,陷入绝境。
在苏日激战期间(8月2日至8月6日),伪满军和苏联也有小规模的战斗。苏联的炮火首先射向张鼓峰,然后逐渐转移到北方。莲花泡山和五家子山也被炮火击中。这样,战斗从张鼓峰转移到了第36号国界标志附近。五家子山伪满军哨所的一名朝鲜士兵在哨所附近手持一节灶筒,被苏军炮兵发现。他以为是新武器,就在五家子山猛砸,直到把灶筒炸掉。伪满洲国军队也炮轰苏军,战斗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晚上。在36号界标的苏军一侧,苏军集结了一个营左右,炮击伪满洲国军队,直到傍晚。伪满洲国军队大概判断苏军有夜袭,即集中兵力封锁通往36号国境线的大道,以二道泡和三角泡为天然屏障部署步兵、炮兵和游骑兵,防止苏军夜袭。当晚只有几个苏军侦察兵前来打扰,没有大部队行动。第二天早晨,当雾气即将散去的时候,一个苏军营越过了36号国界界碑,向伪满洲国军队发起了猛攻。伪满军队迫击炮轰击,轻重机枪扫射,用强大火力封锁大道。看到火力太猛,前方又是开阔地带,苏军不敢贸然推进,在火力约1小时后撤回其境内。
8月5日,朝鲜军队总参谋长给关东军副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发了如下电报。敌人似乎在拖延外交谈判,争取时间,依靠轰炸和远程炮击企图使自己免受损失,一个接一个地消耗我们的战力,最后以全部力量夺回张鼓峰,从而使这一事件和一般外交取得了有利的进展。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军在有限的战场、战术、地形上,没有什么好的用兵策略。同时,在推进一线进攻时,推进山炮和压制敌炮必须越界。而且这一仗也不用期待其他方面的持久战。不夸张的说,为了空防,我们还要继续忍受消耗。
虽然今天师、团官兵士气旺盛,过于担心,但这样下去,最终还是会影响士气。
当时如果对苏战争爆发,一场战斗的弹药量不到15个师。于是,8月5日,朝鲜军队从原驻地撤出的命令被批准,桥本集团第一部长被派往现场,决定传达和执行的日期。该命令的原文如下:
大陆生活号172
1.朝鲜军队的指挥官应该将他的部队集结在张鼓峰和图们江右岸的沙草峰附近,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返回原来的驻地。
面对军队的满苏边界,我们要严加防范。
二、细节问题,由参谋长指示。
在此期间,为了缓和19师的局势,统帅部对19师下达了临时动员令,增加了重炮、高射炮、轨道炮等兵力,命令他们做好应对罗晋要塞紧急情况的准备。同时,为牵制苏军,制止其肆意行动,于8月10日采取措施,如命令在大连附近待命的中央直属大本营第104师向珲春附近推进,命令关东军向绥芬河以东、东宁等地调兵。
未披露的大陆订单编号。8月5日172是为了避免全面战争的必要性而下达的在防御战中撤退部队的命令,对优秀师团的战败感、对敌的过敏反应,乃至未来的日苏政局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外交谈判的推动,这种沟通也不能轻易决定,以至于19师处于战力耗尽的窘境。
根据大本营的命令,日军没有挺进苏联,全力坚守防线,伤亡惨重。危险诡计的灾难降临在士兵身上。6日,苏联出动两个师发动大规模反击,日军伤亡1400余人,其中死亡526人。和诺门罕一样,这是战败后公布的数字,当时陆军公布的数字比这少得多;军事部门的惯用伎俩是夸大敌人的损失,缩小自己的损失,以欺骗人民。
8月中旬后,日军因铁路瘫痪,河流泛滥,援军无法运出。虽然也部署了几艘军舰,但都被苏方击沉在河中。苏联太平洋舰队已经把图们江口封得很紧了。日本人冲了几次,也没多大效果。大海只能被失败压抑。珲春的援军来不了,日本只靠庆兴桥,最后半瘫痪了。水流峰值一直被苏方占据。峰会的位置非常牢固,张鼓峰的后方运输线一直很好。如果日军再进攻,只有全军覆没。
1938年6、7月间,伪满洲国军事顾问部召集边防监视队指挥官召开军事会议(这是一次保密会议,中方没有人参加)。珲春边检队人数少,只招四个连。驻扎在珲春边境地区的日军是一个随时准备参战的师团。伪军派出大量伪军,准备将日军伪装成伪满洲国军队参加这场战役。
张鼓峰战役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第一线是伪满洲军的三个连,连排长是日本人,副手是中国人。其中一家三连的士兵都是韩国人(大部分是进入日本的韩国人,也有一部分是从日军退役的士兵)或者日本人。
另一个连作为预备队。据说这一仗是日军伪装成伪军在左翼打的。战斗结束仅十多天,30多人死亡。
边防监视队在现场设立了空中监视哨,架设了非常大的定向天线。日军的高射炮隐藏在战斗间隙中。空中监视哨有个日本中士,和日军保持联系。无线电台也设在伪军阵地,用于地面联络。同时,边境上还埋有地雷。
珲春到边境的“国道”是平坦的,不仅用于运输军用物资,还利用镜面平坦的国道作为飞机的跑道。边境上有路标和障碍物,比如铁丝网,都是带电的。细菌和毒品也被从靠近苏联的边境移走。这支部队有宪兵室,有上尉和中尉(都是日本宪兵下级军官),部队里还设置了暗室。
张鼓峰停战后,边防监视队于1939年3月1日改组为边防警察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