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吗?
在过去,人们在去往死亡的路上举行的复杂仪式都是基于灵魂的虚拟存在。看来逝者依旧是一个需要人呵护的生命。客家人尖叫的习俗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孩子生病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和其他中老年妇女会点上香烛尖叫,以为孩子生病是因为灵魂已经离开了孩子的身体,及时叫回来孩子就安全了。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在死亡之前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来生,有来世。由此推断,世间也有阴阳两界。
按照灵魂不灭的观念,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冥界。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终有报,多做善事可以给子孙留下阴影,死后也能得到好的回报,这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大多沿袭古代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棺葬为辅。解放后,在政府倡导下,逐步实行火葬。
还有合葬、采金、经商、野葬等习俗。由于信仰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代的客家人对墓葬总是格外重视,就像陌生人开房称之为“阴宅”一样,他们仍然重视风水。建造坟墓时,他们必须请风水先生选择日期、时间、墓地和方位。
丧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复杂的,仪式比其他很多礼仪都多。同时,这种礼仪也是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许多优秀方面,如孝道、宗法等,都在这一礼仪中有所体现。同时,由于长期的迁徙和与当地原住民的交流融合,客家的丧葬也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新特点。这些特点在客家丧葬礼仪中有所体现,既有温情脉脉,又有几分严厉和冷酷。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过世,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60岁以上因年老或疾病而去世的凡人,都被认为已经过世,称为“生日快乐”,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婚”。关于
这种正常死亡,家属是有心理和物质准备的。子子孙孙要在死者生前日夜守候,跪在他们面前听遗嘱,哭泣烧纸祭拜死者的“升天”,这叫“升天”。
比如江西赣县湖边乡一带的农村,人到60岁就要为自己的事准备棺材,完了还要大摆宴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棺材放在厅堂的横梁上。当地农村俗称“首木上作”。客家人对死亡非常重视,不能与老人交谈是一生的遗憾。所以,当他们听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一般都要马上赶回去。即使离家千里,也要日夜兼程,尽可能回去见最后一面,以便临死前见最后一面,这就是孝顺。老人弥留之际,会穿上事先做好的“寿衣”,称为“穿寿衣”。
以前有“上下六次”的说法,就是上面穿六件衣服,下面穿四条裤子。人一死,子女立即烧纸钱、纸轿子,称之为“死”,同时还要赶到亲友家中吊唁。
2.丧:丧是指向亲人、邻居报告死亡、丧期、葬期。一般葬礼结束后,丧亲的家人会向亲友报死讯,以便在葬礼上及时前来悼念。
有口头形式的治丧,也有带占卜的,后世发展到在报纸上刊登占卜。一般来说,民间以口头为主,也就是孝子或孙子去发丧信,尤其是对那些至亲好友,否则礼遇不够,可以发一封信给更远的人。
3.包装:包装是指将死者包裹起来,放入棺材。古代的仪式分为大丧(丧礼)和小丧。三天葬礼,五天葬礼,或者第二天葬礼,三天葬礼。这也与三月葬的旧俗相对应。
下葬时有落枕的习俗:即搬动尸体,在厅堂地板上铺一块白布,把尸体放在上面,头枕上放一块新瓦,瓦上放一个布三角枕,派人日夜守候;在固定的时间把尸体放进棺材里,叫做“入料”。到了后世,一般家庭都是短时间停止丧,丧事更及时。他们大多在临终前穿上寿衣,第二天放进棺材。
4.摆灵堂:在遗体前悬挂白布,放置香案,摆放牌位或画像。早晚哭一场,登记亲友送的礼物或“代用蜡烛”,灵堂两边按顺序挂上帘子。每天早上和晚上,以及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寡妇们都会在帐篷里的灵柩旁默哀。晚上亲友参加灵堂,俗称“陪夜”。
5、服丧:服丧要选对时间,往往在早晨。旧时代,初一有“丧”,请法师通宵念经,乐声震天;葬礼结束后,先开追悼会,然后再举行葬礼,讲究排场。往往全家人都会参加葬礼,一路敲锣放鞭炮,让人落泪。
6.埋葬:将棺材放入墓地。墓地的选择讲究“风水”。墓的外观很像客家人的龙圈,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葬后第三天,亲戚们穿上丧服,到坟前哭拜,烧纸钱,称为“三朝”。
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追悼会,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追悼会,焚烧灵房(纸房),称为“万齐”,以示丧事结束。后来举行周年纪念仪式,叫开孝;三年举行一次祭祀仪式,叫开大孝。开大孝的时候,门和堂都换上了红对联,一切恢复正常。
8.拾金:这是客家人的习俗,把埋了几年(一般是十年)的坟挖出来,用炭火把遗体烤熟,按人体构造放入特制的陶瓮中,称为“拾金”,然后重新埋葬或把陶瓮放在地里。这是死者的永久坟墓。龙岗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叫“二葬”。死者下葬七八年后,人们被要求挖地开棺。当时,尸体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已经腐烂,石匠们将尸骨拾起,放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瓮”或“金塔”)中,择日将“金塔”安放在风水宝库中。有的地方还专门建了一个大墓地,里面埋着“金塔”,立着墓碑,俗称“地”。墓地建成后,另一天会举行“绕地”仪式,向宴客献祭,称为“二葬”,“采金”是整个葬礼的最后一个环节。
客家人强调的风水宝地有三个要点:
一个是有龙势。即山峦起伏,山峦重叠,罗列有序,奔腾有力;情况的大小决定了人们的财富水平和富裕程度。
二是要有游戏。也就是说,罗京的山峰,海湾的回环,或旗或鼓,或印或案,都要被基地所用;局主宰着名声和官职。
第三是要有水。就是基地前面有一条河,但是这条河并不是直向基地的。
但是喷嘴是用水循环的;水是财富的主要来源。
所以,为了找到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十年。如果一时找不到吉祥之地,就把金天使放在山里的山洞里,或者田里的田埂里,日后安葬。
这种“金盎”的暂存,俗称“送石”。据明代嘉靖年间徽州府志记载,“长乐、和平子不忍弃亲于土,有人三年期后葬,或葬数年者风水迷惑,火化重葬”。再比如兴宁。“骨头放在陶罐里,叫金罐。它被移走和埋葬了...而且也是被地方划分的很混乱,所以很容易把他们算进去。..... "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盛。《嘉应县志》记载:“葬数年后,须睁眼洗骨,贮于瓦罐中。几百年前,远祖还在被冲走,或者反复搬家,遗迹和残迹停在几块,他们还在迁徙。更有甚者,听阚玉之言,为吉点而营。”阿清人张新泰在《广东行记》中写道:嘉应郡:“粤俗为风水所惑...但下葬后,十年或更久,又要回到各种土地上,骨头都要断了,这叫洗金。”风水的原因是客家二葬的主要原因。台湾省客家第二葬叫“收风水”,梅县丙村第二葬叫“造风水”。在客家丧葬中,当一个家庭处于丧期时,大家互相帮助,完全是自愿的,不收取任何报酬。
如果死者是女性,其家人享有特殊权利,一切由家人决定。在哀悼期间,儿孙们要穿麻衣为戴孝守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在餐桌上吃饭。他们不能在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包粽子,贴春联或在春节蒸年糕。
客家墓葬讲究风水,由专业风水师和丧亲家庭挑选。客家墓葬的外观与五峰塔的形状非常相似。在随葬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棺材二字与官财谐音,寓意升官发财。客家人自古就有做官的传统,做官要品学兼优的思想非常强烈。在农村,几乎每个农民死后都会把尸体埋在棺材里,有些人会因为其他原因火化,但他们也会命令后代在死前把骨灰放在棺材里。他们都喜欢这种保存尸体的埋葬方式。客家人的棺材,也被称为寿木、老五和寿床,用于埋葬死者。
客家人更注重棺材材料的选择。一般他们用杉木做长寿木。制作长寿木时,家境富裕的多选择老水杉的最根段,越大越好。他们用四块方形的整木作为长寿器,称之为“四角”,即盖板、底板、侧板都是一整块木头做成,上下四块* * *,两端各一块,六块* * *。此外,还有“六边形”和“八边形”的长寿树,即由六、八块木头拼接而成。中等富裕家庭一般制作“十角”长寿树,所用木材略小于“八角”;一般人做十二角长寿木,也就是棺材用12的小木块,比十角木小一点,成本也便宜一点。它由十块木头制成,其中顶盖是三块木头,底部是三块木头,每边两块木头,前后各有五到十一块其他木头。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用十块木头做棺材,所以棺材又叫“十页瓦”、“十块”,也是用十二块木头做的,俗称“十二元”。
农民做棺材,一般都是30岁选择木材制作,准备死后使用。俗话说“三十块钱一口棺材,你好大胆”,暗指人到中年,会准备寿木。如果他们没有准备好,他们害怕会发生什么意外。
因此,客家人通常在活着的时候制作棺材,称为“寿木”或“寿器”,以增加长寿和幸福。很多人死前都准备好棺材,有的是后人,有的是自己,有的是几十年。
棺材板拼装好后,所有缝隙都用桐油石灰膏填充,内外一层一层用油漆和棉布粘贴,使其不漏水。在旧社会,有些棺材停了三年以上,一点漏也没有。油漆的颜色有两种,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根据当地的习俗不同而不同。长寿木画好后,画师及时刷油膝,两端画好图案,大头顶端写“福”字,前端小头写“寿”字。棺盖上用红纸写着“幸福似东海”“长寿胜南山”等字样。英年早逝的人用的棺材一般都不上漆。
客家习俗是在棺底放草木灰和香叶,铺12块棕,闰年再铺一块(广东客家人爱铺一寸厚的黄泥),然后放“七里板”(七孔薄木板),板上铺草纸和布。死者身上有七个床垫,称为“七上八下”。
把该放的东西放在棺底后,两个亲戚(有的地方是土做的)把尸体抬起来,用两块白布放在棺材里,头部用丝毛包裹,上面放两块砖,这两块砖叫“砖”,写下死者的世系、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宁化等地制作内碑,记下死者生卒年。
月份的日期和子孙的名字,为了以后的调查,把它们放在男人的脚下和女人的头上。
放好身体后,要拉中线,挺直身体。棺材的缝隙有的用木炭填充,有的塞死者的衣服,然后盖上床垫,也就是白布帆布做成的杯型。宁化客家人给逝者的床垫是七次八次,即八个垫在身上,八个盖在身上。
闽西的客家人用嫁出去的女儿给死者盖上白布,头上放一盏长明灯,米饭上放一碗米饭、一个鸡蛋和一双筷子。昼夜轮流等待,避免猫狗靠近。在尸体周围撒一些石灰,防止昆虫和蚂蚁。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在花甲之前死去的人被称为“短命”。一般来说,他们不能享受棺葬,只能用几块木板钉成棺材,俗称“火板”来埋葬。
客家的丧葬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祖先的崇拜。它是祈求祖先保护尹福子孙的重要仪式,是古代客家文明和礼仪的体现。